第359章 全球最大机床展,芝加哥
时间悄然滑过近十个月。
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红星集团和它的“昆仑”项目,仿佛从全球工业界的版图上彻底蒸发了。
没有反驳,没有声明,更没有新品发布的消息。
当初ge与西门子联手掀起的舆论风暴,在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之后,也渐渐平息。在大多数人看来,那个由华国“暴发户”主导的、试图挑战巨头的项目,大概率已经胎死腹中。毕竟,在两大巨头联手进行的舆论、标准和供应链的三重绞杀下,一家新兴企业悄无声息地失败,才是最正常不过的结局。
与此同时,ge与西门子的“奥林匹斯”计划,则在全球媒体的持续追光下,显得愈发光芒万丈。
他们宣布,这款集人类工业文明之大成的巅峰之作,将在下个月,于米国芝加哥举办的国际机床展览会(imts)上,进行全球首次公开亮相和实机演示。
消息一出,整个行业为之沸腾。
imts,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技术含量最高的机床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这里是全球所有机床巨头展示肌肉、发布新品、争夺顶级订单的终极战场。
将“奥林匹斯”的首秀放在这里,足见ge和西门子的无上自信与野心。他们不仅要发布一款产品,更要在这里,当着全世界的面,为下一代机床的王座,举行一场盛大的加冕典礼。
德意志,斯图加特,德玛吉森集团总部。
总裁办公室里,一头银发的克劳斯·冯·施泰因,正和他的首席技术官看着imts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最终展位图。
“西馆,整个A区,超过三千平米……”首席技术官指着屏幕上那片巨大的、被标记为“gesies”的区域,咂了咂嘴,“好大的手笔。他们这是要办一场展中展。”
“他们有这个资本。”克劳斯神色平静,但眼神里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听说‘奥林匹斯’的样机测试数据非常惊人,完全是冲着我们和日岛国发那科的核心市场来的。”
首席技术官滑动着鼠标,视线扫过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发那科、马扎克、奥克马、格里森、米克朗……这些无一不是占据着核心位置、拥有巨大展台的行业巨头。
突然,他的鼠标停在了一个角落。
“嗯?这是什么?”他指着展馆最偏远的北馆三楼,一个被挤在安全出口旁边的,用小号字体标注的展位。
“redstargroup?红星集团?”首席技术官皱起了眉头,“华国的那家公司?他们不是做电机的吗?怎么跑到imt-s来了?还拿了个展位。”
克劳斯也凑了过去,看着那个不起眼的名字,若有所思。
“我记得他们。一年前,他们和ge、西门子闹出过不小的风波。传闻他们也在研发五轴机床,叫‘昆仑’。但后来就没消息了。”
“一个卖电机的,也想造五轴加工中心?太异想天开了。”首席技术官轻蔑地笑了笑,“你看这个展位,不到一百平米,估计是他们imts之旅的‘到此一游’纪念品吧。最多拉几个电机和伺服驱动器过来,蹭一蹭‘奥林匹斯’的热度,好回去宣传。”
“或许吧。”克劳斯没有再多说什么。
类似的对话,几乎在所有关注imts的业内人士中上演。
在日岛国的发那科总部,在瑞士的米克朗研发中心,在米国的格里森公司……当人们在星光熠熠的参展商名单中,发现这个来自华国的“红星集团”时,反应出奇的一致。
惊讶,然后是轻视和嘲讽。
在他们看来,一家电机公司,跑到世界顶级的机床展,在一个犄角旮旯里租个小展位,这本身就像一个不合时宜的笑话。
没人相信他们真的敢把那个只存在于传闻中的“昆仑”,带到芝加哥来。
在“奥林匹斯”这轮皓月的万丈光芒下,一颗遥远而黯淡的星星,根本引不起任何人的重视。
世界在期待一场巨头献上的盛宴,而那个角落里的名字,不过是宴会厅门口一个无人注意的路人罢了。
……
同一时间,沪市,红星集团总部。
秦奋的办公室里,气氛却与外界的轻视截然不同。
李卫国将一份厚厚的报关文件递给秦奋,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兴奋。
“秦董,都办妥了!‘昆仑001号’整机、配套的刀具、检测设备,还有所有的参展物料,已经全部装箱,今天下午就能在洋山港装船,预计二十天后抵达芝加哥港。”
“辛苦了,老李。”秦奋接过文件,仔细翻阅着。
大半年的沉默,外界以为红星偃旗息鼓,但只有内部核心人员才知道,这段时间里,“昆仑”项目正在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在冲刺。
当ge和西门子切断了欧洲的供应链时,秦奋的“备胎计划”无缝衔接。
华科院光电所的高精度光栅尺、沈城仪器院的角度编码器、沪市微系统所的传感器阵列……这些在国内默默攻关了数年的技术结晶,在红星集团不计成本的资金和应用场景支持下,爆发出了惊人的潜力。
施密特和他的德意志团队,在最初的惊愕过后,很快投入到了与华国供应商的联调测试中。而阿维·科恩的软件团队,则成了这场攻坚战中最关键的“粘合剂”。
硬件上存在的细微差距,全部由软件算法来弥补。
每一个部件的微小误差,都被输入到阿维构建的复杂模型中,通过上万次的仿真运行,生成独一无二的补偿参数。
最终,当“昆仑001号”在红星的保密车间里完成总装,第一次开机运行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试切件是一个复杂的叶轮。
当冷却液冲刷完毕,那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成品被取出来,送上三坐标测量仪时,李卫国的心跳几乎要停止。
当最终的检测报告打印出来时,施密特这个严谨刻板的德意志老人,激动地拥抱了身边的阿维。
——所有关键精度指标,全部达标!
它或许不是一个由100分硬件堆砌出来的产品,但它却是一个由90分的硬件和120分的软件,完美融合后达成的、足以震惊世界的作品。
“秦董,还有一件事我不明白。”李卫国看着秦奋,“我们为什么非要去芝加哥?在ge的大本营和他们硬碰硬,风险太大了。下半年的汉诺威机床展不是更合适吗?离欧洲近,我们的后勤保障也方便。”
秦奋签好最后一份文件,抬起头,目光平静而坚定。
“老李,躲是躲不掉的。他们既然选择了在imts上为‘奥林匹斯’加冕,那我们就要去当这个不速之客。”
“在自己家门口打赢,那叫理所当然。在别人家门口,当着全世界的面打赢,那才叫实力。”
“我们沉默了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次发声。要发声,就要在最大、最响亮的舞台上。”
李卫国深吸一口气,重重地点了点头。他懂了。
这一战,避无可避。秦奋选择的,是最艰难,但也是一旦功成,收益最大的道路。
……
黄昏时分,沪市洋山深水港。
巨大的桥吊缓缓移动,将一个40英尺的特种集装箱,稳稳地吊装上一艘即将远航的万吨级货轮。
集装箱的四周,没有任何标识。
港口的工人们只知道,这是一个需要特殊对待的“精密设备”,全程都由货主方派人亲自监装。
码头上,秦奋、李卫国,还有周毅,正仰头看着那个白色的集装箱被安放进船舱。
周毅,这个从江城时代就跟着秦奋的年轻工程师,如今已经成长为“昆仑”项目现场执行团队的负责人。他的脸上,混合着激动、紧张与向往。
“秦董,李工,我到现在还感觉跟做梦一样。我们……我们真的要把‘昆仑’带到imts去了。”
“这不是梦。”秦奋拍了拍他的肩膀,海风吹动着他的衣角,“从今天起,你要习惯这种感觉。以后,这样的远征会成为我们的常态。”
李卫国看着远方无尽的海面,感慨道:“想当年,我们都是去这些展会学习、观摩,能拍几张照片,拿到一本产品手册就如获至宝。没想到,今天我们带着自己的东西,去跟他们同台竞技了。”
“不是竞技。”秦奋纠正道。
他转过身,看着自己的两位爱将,一字一句地说道:
“我们是去赢的。”
巨大的货轮拉响了悠长的汽笛,缓缓驶离港口,融入了深蓝色的暮色之中。
它的目的地,是太平洋彼岸的芝加哥。
一场即将改变世界高端制造格局的风暴,正随着这艘货轮,悄然启程。而此刻,它的对手们,还正沉浸在即将到来的加冕盛典的幻想中,对那个来自东方的挑战者,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