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目标:纳斯达克
沪市的梧桐树叶由绿转黄,在秋风中簌簌飘落。
自审计团队进驻以来,三个多月的时间一晃而过。对于红星集团的核心团队来说,这三个月仿佛比过去三年还要漫长。在普华永道和世达律所近乎严苛的梳理下,红星集团完成了企业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外科手术”。
上千个问题被提出,上千个解决方案被执行。旧的账目被推翻重做,不合规的流程被彻底修正,模糊不清的产权被重新界定。
当最后一项审计问题被关闭,一本厚达数百页、完全符合米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标准的招股说明书初稿,终于摆在了秦奋的办公桌上。
这意味着,最艰难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红星电气(redstarelectric),这艘为了远航而打造的新船,已经具备了驶向大洋的资格。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也是至关重要的选择——选择一个停泊的港口。
红星集团总部,顶层会议室。
经过数月的磨合,高盛的顾问戴维·舒尔曼和他的团队,已经成了这里的常客。
“秦先生,刘女士,恭喜你们。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如此复杂的重组和审计工作,这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也极为罕见。”戴维由衷地赞叹道,这并非客套。他见证了这家华国企业惊人的执行力和学习能力。
他将一份文件推到桌子中央,上面印着两个醒目的Logo。
一个古典而庄重,是“nyse”三个字母的艺术组合。
另一个现代而简约,是“nAsdAQ”的字样。
“现在,是时候决定我们的目的地了。”戴维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我们有两个主要的选择: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nAsdAQ)。”
他指了指纽交所的Logo:“nyse,历史悠久,是全世界最负盛名的交易所。上市门槛极高,对企业的盈利、市值、资产规模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在纽交所上市,本身就是一种身份和实力的象征。通用电气、西门子这些传统的工业巨头,都在这里上市。选择纽交所,意味着我们将‘红星电气’定位为一家稳健、可靠的蓝筹股。”
刘燕听得很认真,纽交所的名头对任何一个财务工作者来说,都如同圣殿。能够在那里敲钟,是无上的荣耀。
随后,戴维的手指移到了另一个Logo上。
“纳斯达克。”他说道,“相比纽交所两百多年的历史,它非常年轻。但它代表了新经济和未来。它没有纽交所那样古老的交易大厅,而是全球第一个电子化的股票市场。它的上市标准更灵活,更看重企业的成长性和技术含量,而不是过往的盈利记录。”
戴维的眼睛里闪着光:“微软、苹果、英特尔、思科……过去二十年,所有改变了世界的科技公司,几乎都选择了在纳斯达克上市。它更欢迎那些富有想象空间、敢于颠覆行业的挑战者。”
他看向秦奋,给出了最后的总结:“所以,秦先生,这是一个关于‘身份定位’的选择。我们想告诉华尔街,红星电气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是一家可以和ge、西门子对标的传统制造商,还是一家拥有颠覆性技术的高成长性科技公司?”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
刘燕的眉头微蹙,她在权衡。纽交所听起来更稳妥,更能体现红星的实力和地位。纳斯达克则充满了不确定性,风险和机遇并存。
然而,秦奋几乎没有任何犹豫。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直视着戴维,语气平淡却无比清晰。
“戴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对我来说,答案只有一个。”
“红星电气,不是一家传统的电机厂。”
“我们不是在用更便宜的人工去复制西方巨头的产品。我们是用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标准,去颠覆一个陈旧的行业。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厂房和流水线,而是实验室里的数据、是工程师大脑里的代码、是我们手中掌握的国际标准。”
他顿了顿,说出了一句让整个高盛团队都为之精神一振的话。
“所以,我们的对标企业,不应该是西门子,也不应该是通用电气。”
“而应该是未来的苹果和微软。”
会议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戴维·舒尔曼的瞳孔猛地收缩,他看着眼前的这个华国年轻人,心中掀起了巨浪。他原本以为,秦奋的野心是成为“华国的ge”,但他万万没想到,对方的视野,早已超越了制造业的范畴。
将一家电机公司,对标苹果和微软!
这种定位,简直是疯狂,却又……无比精准地切中了华尔街最兴奋的那根神经!
“我明白了。”戴维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棋逢对手般的兴奋笑容,“我完全明白了,秦先生。我们要讲的,是一个科技颠覆传统的故事。那么,目的地就毫无疑问了。”
他将印着纽交所Logo的资料收了起来,只留下了纳斯达克的那一份。
“目标:纳斯达克!”
决定了战场,接下来就要确定战役的规模。
“很好。”秦奋点了点头,他将话题引向了最核心的部分,“既然我们把自己定位为一家高成长的科技公司,那么市场的估值模型就会完全不同。戴维,根据你们的初步测算,红星电气大概值多少钱?以及,我们这次ipo,能融到多少资金?”
这是所有问题的核心。
戴维和他的团队交换了一下眼神,显然他们对此早有准备。
“秦先生,如果按照传统制造业的市盈率来估算,红星电气的估值大概在15到20亿美元之间。但是,”他话锋一转,“如果我们成功地让市场相信我们‘科技公司’的定位,用纳斯达克投资人喜欢的市销率或者增长率模型来估值,那么这个数字将会非常可观。”
他竖起三根手指:“我们的初步目标,是让红星电气的上市总市值,达到30亿美元以上。”
30亿美元!
刘燕倒吸一口凉气。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出了她最大胆的预期。然而,秦奋的反应却依旧平静,他似乎对这个数字并不满意。
“那么融资额呢?”他追问道。
“按照惯例,ipo发行的股份一般占总股本的10%到15%。”戴维计算了一下,“如果我们能达到30亿美元的估值,那么融资额大概在3亿到4.5亿美元之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了,将是近年来华国企业在美上市的最大规模ipo。”
所有人都认为,这已经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宏伟目标。
但秦奋却缓缓地摇了摇头。
他伸出一只手,张开了五根手指。
“我们的目标,不是三亿,也不是四亿。”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重锤一样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是五亿。五亿美元。”
“什么?”
这一次,连一直保持着专业风度的戴维·舒尔曼都变了脸色。刘燕更是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
“五亿美元?秦董!”刘燕失声道,“这……这怎么可能?这意味着公司的估值要接近40亿甚至50亿美元!华尔街会接受吗?这太……太疯狂了!”
在当时的华国,万元户还是一个值得骄傲的称呼,大部分人对“百万”都还没有清晰的概念。而秦奋一开口,就是五亿,而且是美元!这个数字,对于在场的华国员工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范畴。
戴维也皱起了眉头,他严肃地说道:“秦先生,我必须提醒您。ipo的定价过高,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市场不认可,不仅可能导致发行失败,还会严重损害公司的声誉。五亿美元,这个目标……恕我直言,太过激进了。”
面对所有人的震惊和质疑,秦奋的表情没有丝毫变化。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这座正在飞速发展的城市。
“各位,我理解你们的顾虑。”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但我之所以要来华尔街,之所以要经历这几个月脱胎换骨的改造,不是为了创造一个‘了不起’的记录,而是为了拿到足够我们打赢下一场战争的弹药。”
他的目光变得深邃而锐利。
“你们都知道‘昆仑’项目。它是一个比电机业务重要十倍、百倍的计划。它需要海量的、持续的资金投入。实验室、生产线、全球最顶尖的人才……每一个环节都是吞噬资金的巨兽。”
“五亿美元,不是我凭空想象的数字,而是我们根据‘昆仑’项目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计算出的最低资金需求。”
他看着戴维,一字一句地说道:“所以,戴维先生。这不是一个可以讨价还价的数字,这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你的工作,就是用你全部的专业能力,去说服华尔街,告诉他们,红星电气为什么值这个价。告诉他们,投资我们,就是投资下一个时代。”
一番话,让会议室再次陷入了沉寂。
戴维看着秦奋,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震惊,有疑虑,但更多的,是一种被点燃的斗志。
他从未见过这样的客户。目标清晰、意志坚定,甚至反过来给投行设定了一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明白了。”许久,戴维点了点头,眼神重新变得锐利,“秦先生,您说服了我。我们会重新调整所有的路演材料和估值模型,围绕‘五亿美元’这个目标,去构建我们的上市故事。这会非常、非常困难,但……值得一试。”
……
初冬,十一月。
经过又一个多月的极限冲刺,那本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招股说明书,终于完成了最终的定稿。
在沪市和纽约,两地的律师团队彻夜未眠,完成了最后的法律审核。
在一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红星集团总部大厦时,一份加密的电子文件,通过专线,从沪市发送到了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米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服务器上。
文件代号:redstarelectric,ic.s-1registratiostatet.
“红星电气”,正式向华尔街,叩响了大门。
按照流程,seC有30天的静默期来审核材料。但消息是瞒不住的。
仅仅两天后,彭博社率先爆出了一条独家新闻:
【来自红色华国的挑战者:redstarelectric申请在纳斯达克上市,目标融资5亿美元!】
消息一出,石破天惊。
整个国际财经界瞬间被引爆。
《华尔街日报》在头版评论道:“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华国电机制造商,竟试图在纳斯达克寻求5亿美元的巨额融资。这是来自东方的雄心,还是一场即将破灭的泡沫?”
路透社则更为直接地表达了质疑:“在通用电气和西门子主导的行业里,这家‘红星’的底气从何而来?华尔街的投资者,是否会为这个陌生的华国故事买单?”
无数的疑问、猜测、审视的目光,瞬间跨越太平洋,聚焦到了沪市这栋不起眼的大楼上。
办公室里,秦奋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出的各种新闻标题和分析评论,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这一切,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战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