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1980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第344章 研发高端机床=吞金巨兽

半个月后。

随着一千万美元的资金注入Ciatroix公司的账户,以及红星集团正式获得其51%的控股权,一场史无前例的跨国技术协同项目,正式拉开了序幕。

“昆仑”项目,正式从蓝图构想,进入了实质性的整合研发阶段。

沪市,红星集团总部顶层的“昆仑项目”专属作战室内,巨大的电子屏幕被分割成了四个窗口。

周毅站在屏幕前,神情专注地主持着每周一次的四方技术视频会议。

“阿莫斯,你们的软件架构初步方案我看过了,关于rtCp(旋转刀具中心点控制)算法的底层逻辑非常出色,但需要考虑到安川电机Σ-ii系统的毫秒级响应特性,我认为可以在前馈控制部分做得更激进一些。”

屏幕的左下角,是以色列特拉维夫的Ciatroix团队,创始人阿莫斯·沙尼正带着他的核心成员,围在一台电脑前,热烈地讨论着。

“周,你的建议很有启发性!但如果太过激进,是否会影响高速切削过程中的稳定性?我们担心会出现过冲。”

屏幕的右上角,是东瀛北九州的安川机器人研究所。负责定制伺服系统的负责人,田中健一,立刻插话道:“阿莫斯先生,请不必担心。我们提供的驱动器内置了第二代抑震算法,可以有效抑制200hz以下的机械共振。只要你们的控制指令脉冲足够平滑,过冲问题完全可以控制在1微米以内。”

而在左上角的窗口,德意志斯图加特的精密铸造工厂内,负责机床床身制造的克劳斯工程师,指着一份三维结构图说道:“周总,我们必须提醒各位,任何软件和伺服系统的改动,最终都要考虑到我们机身的刚性极限。尤其是z轴高速移动与A、C轴联动时,对床身基座和立柱的扭矩冲击是最大的。我们建议在你们的仿真模型中,加入我们提供的米汉纳铸铁应力分析数据。”

一个跨越亚欧大陆,横跨四个时区的庞大协同研发网络,就这样在秦奋的推动下,初步形成了。

德意志的工厂,负责锻造最强壮的“骨骼”。

东瀛的研究所,负责开发最敏锐的“神经”。

以色列的公司,负责编写最聪明的“大脑”。

而华国沪市的总部,则作为整个项目的指挥中心,由周毅带领的团队负责总体设计、系统集成以及最终的协调工作。

无数的邮件、加密数据包、视频会议,在四个地点之间频繁穿梭。每一个微小的参数调整,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其他三方协同进行论证和修改。

项目的进展虽然充满了挑战,但也以一种稳健的姿态向前推进。

然而,就在技术团队热火朝天的时候,另一张无形的巨网,已经悄然收紧。

……

一周后,集团总裁办公室。

财务总监刘燕敲门走了进来,她的脸上没有了往日的干练从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罕见的凝重。

“秦董,这是您要的‘昆仑’项目第一季度初步预算汇总。”

她将一份厚厚的报告放在了秦奋的办公桌上,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站在一旁,似乎在等待着秦奋的反应。

秦奋拿起报告。封面上,“昆仑项目整合研发阶段预算报告”几个字触目惊心。

他翻开了第一页。

首先是人力成本。

德意志团队,十几名顶级的铸造、机械工程师,月薪酬支出折合人民币高达数百万。

东瀛安川研究所,专项开发小组,合同约定的人力与技术支持费用,按小时计费,同样价格不菲。

以色列Ciatroix,虽然已经控股,但为了维持团队的积极性,所有核心成员的薪资待遇都参照硅谷顶级程序员的标准进行了上调。公司日常运营,研发设备采购,都是一笔持续的开销。

再加上沪市总部周毅带领的上百人集成团队……

仅仅是维持这支“多国部队”的日常运转,每个月的支出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秦奋的眉头微微皱起,继续往下翻。

第二项,差旅与沟通成本。

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不可能只靠视频。周毅的团队需要定期飞往德意志,与机床制造商进行现场对接;Ciatroix的工程师也要飞到东瀛,与安川的团队进行伺服系统的底层数据协同。任何一个关键节点的技术攻关,都意味着一整个团队的国际机票、食宿和补助。

这笔看似不起眼的费用,在报告中汇集成了一个让秦奋都感到意外的庞大金额。

但他最关心的,是第三项——试制费用。

报告中明确指出,根据周毅和三方团队的共同评估,“昆仑”的第一台可运行原型机(prototype)诞生之前,至少需要进行三次关键部件的试制和一次整机试装。

仅仅是德意志方面试制一件符合最终精度要求的床身铸件,包括开模、浇筑、时效处理、粗加工,报价就高达数百万欧元。因为这是定制品,没有规模效应,成本高得吓人。

而每一次试制,都意味着伺服系统和软件需要进行配套的调试和修改,这又是新一轮的投入。

报告的最后,是刘燕用红色字体标注的一行总结。

“初步估算,要让第一台‘昆仑’原型机成功落地并达到设计指标,预计总投入将在八亿至十亿人民币之间。如果考虑到后续小批量生产线的建设,以及采购配套的检测设备,总投资将轻松突破二十亿。”

秦奋的指尖停留在“二十亿”这个数字上,办公室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即便秦奋两世为人,见惯了资本市场的风浪,但当这个数字以如此清晰、详实的方式摆在面前时,他依然能感受到那股沉甸甸的压力。

“集团目前的现金流情况呢?”他没有抬头,声音平静地问道。

刘燕似乎早有准备,她递上了另一份更薄的报告。

“秦董,这是集团最新的财务报表。我们的主营业务,也就是高端伺服电机,市场反响极好,利润率也很可观,是集团绝对的现金奶牛。但是……”

刘燕的语气变得愈发严肃:“但是,电机业务带来的所有利润,加上我们账面上所有的流动资金,全部投入到‘昆仑’项目中,也只能支撑最多一年。这是一个理论上的极限值,实际上,考虑到公司日常运营和应对突发风险需要保留的安全储备金,我们强行推进项目的时间,不会超过八个月。”

“八个月后,集团的现金流将会彻底断裂。”

她深吸一口气,说出了最严重的后果。

“届时,我们不仅没有钱继续投入‘昆马’,甚至可能因为资金链的断裂,拖垮我们现在发展势头正好的电机主业。那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报告的内容,就像一块冰,冷酷而真实。

秦奋终于缓缓抬起头,看着这位跟了自己多年的财务大管家,她的眼中充满了忧虑。

他知道,刘燕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基于最理性的财务分析,不带任何夸张成分。

造车烧钱,造芯片烧钱,但很多人都忽略了,研发真正站在世界之巅的高端工业母机,其烧钱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前两者。

因为它不仅是技术的集成,更是材料学、精密制造、软件算法等多个顶尖领域的无底洞。

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吞金巨兽”。

……

三天后,红星集团最高层内部会议。

会议室里坐着集团所有核心高管,包括项目总负责人周毅、财务总监刘燕、海外业务负责人王海等人。

气氛有些压抑。

秦奋没有多说废话,直接让刘燕将那份触目惊心的财务报告,通过投影,展示在了所有人面前。

从人力成本到差旅费用,从高昂的试制报价到那个最终令人窒息的总投入预估。

每一个数字,都像一记重锤,砸在每个人的心头。

原本因为集齐三大核心技术而意气风发的周毅,此刻也紧锁着眉头。他作为技术负责人,对花钱有概念,但当所有开销被如此直观地量化后,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主导的项目,到底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无底洞”。

“我的天……”一位负责生产的副总忍不住低声感叹,“我以为我们是在造机床,没想到是在用金子堆一座山。”

“二十个亿……这还只是前期投入。我们电机业务辛辛苦苦一年,赚的利润还不够这个项目塞牙缝的。”

“太可怕了……这简直是在悬崖上走钢丝,一步走错,整个集团都要粉身碎骨。”

议论声四起,所有高管都倒吸一口凉气。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虽然知道秦奋要做的是一件大事,但直到今天,直到这份报告被公布,他们才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秦...奋在项目启动之初所说的那句话的含义。

——研发高端机床,就是在饲养一头真正的“吞金巨兽”。

秦奋没有制止众人的讨论,他需要让所有人都清醒地认识到眼前的现实。

等到会议室的议论声渐渐平息,所有人的目光,或担忧,或疑惑,最终都汇集到了他的身上。

秦奋环视全场,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现在,大家都明白我们面对的是什么了。”

“‘昆仑’项目,就是一头我们亲手唤醒的吞金巨兽。”他的目光扫过周毅,又看向刘燕,“在它真正成长起来,能够为我们捕猎之前,我们必须先为它找到足够多的‘饲料’。”

他停顿了一下,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否则,它第一个吞掉的,就是我们自己。”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明白了,项目的成败,已经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当务之急,是必须找到一个全新的、能够源源不断产生巨量现金流的渠道,来喂饱这头巨兽。

可是在如今的红星集团业务版图里,除了电机业务,又能从哪里找到这样一个强大的“输血泵”呢?

所有人的心中,都画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秦奋看着众人的表情,将一切尽收眼底。他没有立刻给出答案,只是将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似乎在盘算着一个无比庞大的计划。

他需要钱,需要海量的现金。

而那个能提供这一切的地方,他心里,早已有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