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1980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第281章 钱院士黯然退休

华夏电机集团那场近乎崩溃的会议,像一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余波迅速在京城的工业部委圈子里扩散开来。

人才成建制地流失,比市场份额的丢失更让人心惊。

这不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而是对一个老牌国企根基的动摇。

消息以一种非正式但却极快的速度,传到了陈部长的耳朵里。

红星集团的成功上市和在“国之重器”竞标中的惊艳表现,早已是部委内部的热点。但华夏集团内部如此剧烈的震动,还是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

尤其是方健那批最有潜力的中青年技术骨干集体出走,深深地刺痛了部委里一些真正关心华国工业未来的人。

几天后,一辆黑色的奥迪车低调地驶入了华夏电机集团的大院。

车门打开,走下来的是陈部长和他那位精干的秘书。

没有前呼后拥,没有提前通知,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微服私访”。

陈部长此行的目的很明确,他要找一个人谈谈。

钱院士。

……

华夏电机集团,总工程师办公室。

钱院士正一个人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对着一堆图纸和文件发呆。自从竞标会惨败归来,他整个人仿佛被抽走了精气神,头发白得更快了,腰板也不再像以前那般挺直。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马卫民陪着陈部长走了进来。

看到陈部长,钱院士浑身一震,连忙站起身来:“陈部长,您怎么来了……”

“坐吧,老钱。”陈部长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自己则拉过一把椅子,坐在了他的对面,没有坐在象征着权力上级的主位上。

“我今天来,不是以部长的身份,就是作为一个和你共事了多年的老同事,过来看看你。”陈部长的语气很平和,像是在和老友叙旧。

马卫民识趣地给两人倒上水,然后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关上了办公室的门。

办公室里一时间陷入了沉默。

最终,还是陈部长先开了口:“老钱,还在为竞标会上的事耿耿于怀?”

钱院士苦笑了一声,摇了摇头:“输了就是输了,技不如人,没什么好说的。红星那个永磁同步电机,确实……领先了我们一个时代。”他说出这句话时,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不甘,有挫败,但更多的是一种技术人员面对更高层次技术时,发自内心的无力感。

“你能这么想,很好。”陈部长点了点头,他知道,能让钱院士这样骄傲的人承认技不如人,是多么不容易。

“我今天来,主要不是为了谈技术。”陈部长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深邃起来,“老钱,你听说了吗?你们集团的方健,带着十几个人,集体跳槽去了红星。”

钱院士的身体猛地一僵,他缓缓抬起头,眼中满是震惊:“什么?什么时候的事?”

“就在前几天。”陈部长平静地叙述着,“辞职信直接递到了你们的财报会议上。理由是,他们在华夏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

“胡闹!简直是胡闹!”钱院士激动地一拍桌子,“集团培养他们花了多少心血!他们怎么能……”

“能。”陈部长打断了他,语气依旧平静,但分量却极重,“为什么不能?我们培养人才,是为了让华国工业有未来,不是为了让他们给某一个企业养老送终。”

他看着钱院士,一字一句地问道:“老钱,你扪心自问,如果方健他们不走,留下来,他们的那些新技术方案,能在你们这里得到重视和支持吗?你们真的会放弃成熟但落后的老路,去走一条充满风险但代表着未来的新路吗?”

这一连串的提问,像一把把尖刀,直刺钱院士的内心。

钱院士张了张嘴,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他想起了方健那几次提交上来的、关于电机数字控制技术的研究报告,每一次都被他以“不成熟、脱离实际”为由驳回。他想起了自己对那个叫秦奋的年轻人的轻视和打压。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在维护“稳定”和“权威”,可到头来,这份稳定和权威,却成了禁锢企业前进的枷锁。

陈部长看着他苍白的脸色,语气放缓了一些:“老钱啊,时代真的变了。过去,我们是追赶者,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稳定和可靠压倒一切,你这套思路没有错,还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

“但是现在,我们国家好不容易出了一个秦奋,出了一家红星。他们不单单是在追赶,他们是在某些领域,开始尝试超越,甚至开始尝试去定义规则。这个时候,我们这些老家伙要做的,不是凭着老资格去打压,去排斥,而是应该扶上马,送一程。哪怕心里不舒服,哪怕他们的成功会衬得我们有些落寞。”

陈部长站起身,走到窗边,背着手看着窗外那略显萧条的厂区。

“我听说,你们集团最近在秘密接触米国的环球电气,想用市场换技术?”

钱院士的后背瞬间被冷汗浸湿。他没想到,这么机密的事情,陈部长竟然也一清二楚。

陈部长没有回头,只是淡淡地说:“这是条死路。ge不是慈善家,他们只会吸干我们的血,然后把我们连骨头带渣一起吞下去。把希望寄托在对手的仁慈上,是最大的愚蠢。”

他转过身,最后看了一眼钱院士,眼神里带着一丝惋惜和不忍。

“老钱,你为华国工业奋斗了一辈子,功劳卓著。不要让你一生的英名,在最后,变成了一块阻碍历史车轮前进的绊脚石。”

说完这句,陈部长没有再停留,拉开门,径直走了出去。

办公室里,只剩下钱院士一个人。

陈部长的话,每一个字都像重锤一样,反复敲打在他心上。

“绊脚石……绊脚石……”他喃喃自语,失魂落魄地跌坐回椅子里。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却没有一丝温度。他看着桌上那些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设计图纸,它们在这一刻,仿佛都变成了灰色的、过时的遗物。

他想起了竞标会上,秦奋那平静而自信的眼神。

想起了红星那台安静却充满力量的永磁同步电机。

想起了方健那群年轻人离开时决绝的背影。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清晰地浮现了出来。

是啊,时代变了。

属于我的时代,该结束了。

他枯坐了一夜,办公室的灯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满大地时,一份由钱院士亲笔书写的退休申请报告,被送到了华夏电机集团的上级主管单位。

报告的理由很简单,只有八个字:年事已高,精力不济。

这个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迅速在部委系统内激起了层层涟漪。所有人都明白,钱院士的这次退休,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隐退,它标志着一个由论资排辈和权威主导的旧工业时代,在红星这股不可阻挡的新浪潮冲击下,正式落下了帷幕。

而就在钱院士递交退休报告的同一天下午。

华夏集团那间充满着绝望与不甘的会议室里。

马卫民做出了他职业生涯中,最疯狂,也是最后一个豪赌。

他让秘书拨通了那个年轻副总提供的、通往米国的秘密电话。

在向环球电气(ge)的驻华国首席代表,详细地、近乎谄媚地描述了华夏集团愿意付出的“诚意”——开放市场、共享数据、甘当马前卒之后,电话那头传来了一个带着傲慢腔调的声音。

“很有趣的提议。我们会进行评估。不过,我们想看到你们更多的诚意。比如,先把你们掌握的,关于红星集团内部的所有负面信息,包括人员结构、财务漏洞、技术瓶颈等等,整理一份详细的报告,发给我们。”

马卫民握着电话,犹豫了片刻。他知道,这等于是将一把刀,递到了对方手里,一把随时可以捅向自己,也可以捅向红星的刀。

但此刻,他已经被仇恨和绝望冲昏了头脑。

“好。”他咬着牙,答应了下来,“三天之内,报告会放在您的办公桌上。”

挂断电话,马卫民瘫坐在椅子上,他知道,自己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他不知道的是,这份即将送出的报告,不仅没能成为ge打垮红星的武器,反而为秦奋未来在全球舞台上与ge的正面交锋,送上了一个最完美的“带路党”。

一个旧时代的霸主,在落幕前,亲手为新时代的王者,铺平了最后一段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