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无与伦比的战略视野
电话那头,魏东亭的技术汇报还在继续,每一个词都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激动。
顾秉文紧紧握着冰凉的话筒,耳朵里听着那些精确实在的参数,眼前却仿佛看到了京城那个不眠的实验室里,一群年轻的工程师们正在为胜利而狂欢的景象。
他缓缓地放下电话,看向秦奋的眼神,已经彻底变了。
如果说之前,他对于秦奋的信任还停留在对一个杰出青年企业家的欣赏和对其宏伟蓝图的震撼上,那么现在,这种信任已经升华为一种近乎信仰般的追随。
他终于深刻地理解,秦奋交给他和耶拿团队的,不仅仅是一张图纸,一个目标。
而是一个已经验证过一次的,通往胜利的“方法论”。
一个能够将失败转化为经验,将经验固化为流程,将流程演进为胜利的、强大而高效的研发体系。
“秦董,”顾秉文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第一次发自内心地用上了这个更符合秦奋身份的称呼,“我明白了。耶拿公司的整合,我会立刻加速。一周之内,我将向您提交一份完整的‘京城-耶拿’双研发中心协同作战方案,包括技术对接流程、项目分工矩阵和人才交流计划。”
他的雄心被彻底点燃了。京城团队负责“大脑”和“神经”,而他手中的耶拿,就是负责打造“眼睛”和“骨骼”的钢铁之躯!两者合一,那张宏伟蓝图上的钢铁巨人,才能够真正站立起来!
“很好。”秦奋满意地点了点头,脸上是运筹帷幄的平静,“协同方案,你和魏东亭、楚云飞他们直接对接。我只有一个要求:效率。”
效率,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目光投向耶拿这座古老城市的天际线。“‘启明一号’的成功,只是我们在万里长征中,攻下的第一个小山头。它证明了我们的道路是正确的,我们的队伍是能打仗的。但它本身,还不能吃,也不能穿。”
他转过身,看着顾秉文:“一块芯片,从实验室的成功,到真正产生价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需要应用,需要市场,需要形成一个能够自我造血、自我迭代的生态闭环。这,才是我们下一步的战场。”
顾秉文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您的意思是……要为‘启明一号’寻找商业化应用?”
“没错。”秦奋的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而且,这个市场已经出现了。”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只是留下了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话题。对于秦奋来说,在芯片设计成功的这一刻,他的思维已经跳跃到了如何将这枚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果仁”,变成一棵能够产生源源不断利润的摇钱树。
而这棵树的种子,已经在太平洋彼岸的消费电子市场,悄然萌发。
……
同一时刻,京城。
一辆挂着特殊牌照的黑色“伏尔加”轿车,在夜色中悄无声息地驶入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最终停在了远风微电子技术(Bj)有限公司那栋不起眼的小楼前。
车门打开,一位面容严肃、身穿深色中山装、年约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走了下来。他身后跟着两名同样不苟言笑的秘书和警卫。
此人,正是国家电子工业部主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司的副部长,钟卫国。
钟卫国抬头看了一眼这栋小楼,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他实在很难相信,那个可能会改变整个国家半导体产业格局的惊人消息,会来自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方。
半天前,一份由远风集团董事长办公室通过机要渠道递交的《关于“启明一号”项目阶段性成果的汇报》文件,被放在了他的办公桌上。
起初,他并没有太在意。
对于“远风集团”这个名字,他有所耳闻。一个在家电和新材料领域异军突起的民营企业,魄力很大,搞得风生水起。但当他看到报告标题里的“0.8微米”、“自主设计Cpu”这些字眼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荒谬。
一个搞家电的,居然敢说自己搞出了高端芯片?这简直比听一个农民说他要造原子弹还要离谱。
然而,当他耐着性子往下看,看到报告中附带的那些详尽的测试数据、芯片版图的局部截图、以及对第一次流片失败原因的深刻技术剖析时,他脸上的轻视和怀疑,逐渐被一种凝重和震惊所取代。
他看不懂那些复杂的电路图,但他看得懂那些代表着“通过”的测试结果,看得懂那条清晰的、从失败到成功的逻辑链条。
这不像是浮夸的吹牛,而是一份严谨到近乎刻板的科研报告。
钟卫国立刻召集了部里乃至整个京城最顶尖的几位半导体专家,连夜对这份报告进行评估。
这其中,就有计算所的总工程师,钱学敏教授。
钱学敏,国内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泰斗,也是魏东亭当年的老领导。他对魏东亭当年负气出走,一直耿耿于怀,既有惋惜,也有一丝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当他看到这份报告,尤其是看到魏东亭那熟悉的签名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
可当他带着几个学生,花了整整三个小时,对报告中的每一项数据进行推演和验证后,他办公室里的烟灰缸,已经堆满了烟头。
“怎么样,老钱?”钟卫国亲自来到计算所,语气里带着一丝急切。
钱学敏抬起布满血丝的眼睛,摘下老花镜,用一种夹杂着震撼、嫉妒、甚至是一丝狂喜的复杂语气,一字一句地说道:“钟部长,如果这份报告里的数据全部属实……那他们不是在造芯片。”
他顿了顿,声音嘶哑地补充道:“他们这是在创造历史。”
“从报告的分析来看,这颗‘启明一号’,其核心架构借鉴了成熟的mipsr3000指令集,但在微架构层面进行了大量的自主改进。尤其是它的五级流水线设计和独立的64位浮点运算单元……其理论性能,已经全面超越了英特尔前年发布的486dx处理器!”
“40兆赫兹!上帝啊!我们国家主导的几个重点攻关项目,还在为稳定突破1微米工艺、实现10兆赫兹的目标而苦苦挣扎,他们……他们一家民营企业,居然悄无声息地把性能做到了这个地步!”另一位专家激动地补充道。
钱学敏的内心更是翻江倒海。他最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在高端通用Cpu这个被西方世界死死封锁的领域,中国人,第一次拥有了一款可以真正拿上台面,与国际主流产品掰手腕的作品!
而且,它不是靠引进,不是靠仿制,是真真正正,从指令集解析到微架构设计,再到物理版图实现,一步一个脚印,完全自主设计出来的!
“最可怕的不是结果,是方法。”钱学敏指着报告中关于失败分析的那一页,对钟卫国说道,“您看这里,他们不仅能快速定位问题,还能通过修改edA约束脚本和逻辑设计,在短短两周内就完成了第二次迭代。这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化的iC设计流程和方法学!这比一颗芯片本身,要珍贵一百倍!这是可以源源不断产生先进芯片的‘母鸡’啊!”
钟卫国的心脏,开始剧烈地跳动。
他再也坐不住了。
“备车!马上去中关村!我要亲眼看看!”
于是,便有了深夜造访的这一幕。
实验室里,魏东亭和楚云飞早已等候在门口。他们刚刚结束了狂欢,身上的t恤还带着汗味,但精神却亢奋到了极点。
“钟部长!”魏东亭看到来人,立正敬礼,声音洪亮。他没想到,领导竟然会亲自深夜到访。
钟卫国没有多余的寒暄,只是重重地拍了拍魏东亭的肩膀,沉声说道:“辛苦了,东亭同志。带我去看看,看看我们的……‘启明一号’。”
当钟卫国走进那个略显简陋,却摆满了各种尖端仪器的实验室,当他亲眼看到测试台上的“启明一号改”芯片,在40兆赫兹的时钟频率下,稳定地运行着复杂的图形演示程序时,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副部长,眼眶瞬间就红了。
他身后的钱学敏等几位老专家,更是激动得浑身发抖,像抚摸稀世珍宝一样,轻轻地触摸着测试台冰凉的金属外壳。
多少年了?
从“748工程”开始,国家在集成电路领域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和挫折?他们受了多少白眼,听了多少冷嘲热讽?
打破垄断!自主可控!这八个字,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他们这代电子工业人的心头,几十年都喘不过气来。
而今天,这道看似永远无法逾越的壁垒,竟然被一家民营企业,用一种如此震撼人心的方式,狠狠地砸开了一道耀眼的裂缝!
“好!好啊!”钟卫国连说两个好字,声音里带着浓重的鼻音。
他转过身,紧紧握住魏东亭和楚云飞的手,郑重地说道:“我代表电子工业部,代表所有为这个事业奋斗过的同志们,向你们,向远风集团,向秦奋同志,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你们,是国家的功臣!”
这句评价,重如千钧。
魏东亭和楚云飞这两个平日里天不怕地不怕的狂人,此刻也禁不住眼圈泛红。
钟卫国平复了一下情绪,立刻切入正题,他的眼神变得无比锐利:“秦奋同志现在在哪里?我要立刻和他通话。‘启明一号’的成功,意义太重大了。后续的产业化、安全保障、以及对抗国外技术封锁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立刻拿出一个国家级的方案来!”
他很清楚,曙光初现,也意味着风暴将至。
这样一颗足以改变产业格局的芯片问世,必然会招致国际半导体巨头们最疯狂的围剿和打压。远风集团,必须要有国家力量作为最坚实的后盾!
“部长,我们秦董……现在正在德国。”魏东亭回答道。
“德国?”钟卫国一愣,随即眼中爆发出更加明亮的光彩,他瞬间明白了秦奋这步棋的深意,“好一个秦奋!好一招双线作战!他这是……他这是在为我们的芯片,打造最锋利的‘眼睛’啊!”
他当即下令:“马上给我接通远风集团的越洋专线!无论如何,我要在五分钟内,和秦奋同志说上话!”
黎明前的天色,总是最为深沉。
但东方地平线上那一抹微光,已经刺破了漫漫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