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采访苏联飞行员,军事技术交流

谢尔盖话音刚落,一名留着浅棕色短发、袖口沾着机油痕迹的苏联飞行员摘下帽子,出声道:“同志,那场空战更像一场‘用弹药堆出来的混乱冲锋’——我们的火箭弹根本谈不上准头,能起到作用,全靠‘大面积的范围攻击效果’。”

这人用的是莫斯科口音,相对于列宁格勒(圣彼得堡)的古典贵族化口语,这种才是苏联正在推广的‘普通话’。

他拉过旁边的木椅坐下,手臂挥动比划着战机编队的样子:“当时我们十二架伊-16,挂着rs-82火箭弹,奉命拦截十五架日军九六式战机。那些日军飞机飞得又快又灵活,一开始就想绕到我们侧后方偷袭。但他们没想到,这次空战,我们配备了新式武器。但我们都知道,这玩意儿单发命中率连一成不到,只能靠扎堆的火力进行无差别攻击才有效果。”

“我扣下发射扳机的时候,机舱都在震。”另一名右脸颊带着伤疤的飞行员接过话头,回忆着细节,“四枚火箭弹拖着白尾烟飞出去,一开始还在一起,可后来就开始散射了。其中一枚还坠射,落到了下面的草原里;第二枚擦着日军战机的机翼过去,没造成半点伤害;最后两枚干脆朝着空处飞,连日军的影子都没碰到。可不光是我,整个编队的十二架飞机,四十八发火箭弹打出去,真正命中机身的也就两三发——有一架日军战机被直接炸穿了机翼,冒着黑烟栽下去,剩下的全是靠爆炸气浪打乱它们的阵型。”

其他飞行员也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其实,这种新式武器,在苏联飞行员的眼中,并不出色,他们更愿意相信飞机上的航空机枪和20毫米机炮。

谢尔盖却不满意飞行员的话,主动进行补充。

“我们设计了两个阶段的空中战术安排,那就是第一阶段。大量航空火箭弹齐射,追求的不是‘击落’,而是要用火箭弹把日军的编队冲散。一旦日军的队形散了,就无法形成有效的配合,那时候,我们的战机才能发挥更好的作战效果。事实也是这样的,那些九六式在经受火箭弹袭击后,全都都在进行躲避飞行,原本整齐的编队瞬间变得混乱,好几架飞机差点撞在一起。”

方文点头:“那后来呢?”

“那才是真正的决胜时刻!”伤疤飞行员猛地攥紧拳头,眼神亮了起来,“火箭弹发射后,我们立即发动了进攻。日军战机还在乱哄哄地调整阵型,我们已经冲了进去。我盯上一架慌不择路的九六式,跟在它后面绕着圈,用机枪打断了他的尾翼。”

“我也有一架。”浅棕发飞行员很骄傲的说着,“有架日军战机被火箭弹气浪震得尾舵有点失灵,飞得歪歪扭扭的。我冲上去的时候,它连规避动作都做不完整,我对着它的发动机打了一梭子,瞬间就冒起了黑烟,最后一头扎进了沼泽里。”

他顿了顿,语气里多了几分实在:“说起来,那批火箭弹其实也不错,就像地面作战一样,先用炮火攻击对方,再发动冲锋。“

“对。“谢尔盖很高兴飞行员能理解这种战术。“我们就是这样想的,如果在近身狗斗之前,发动火箭弹袭击,对敌人的破坏和士气打击效果都会有。这才应该是空军的复合型攻击模式。”

他看向方文:“方同志,你觉得呢?”

方文放下笔,点头表示肯定。

“我们泰山也是一样的军事理念。陆军可以进行火力纵深,以立体多层次的攻击打击敌人。空军为什么不能拥有更丰富的空中打击力量呢?我觉得以后空军作战武器会继续向这方面发展。”

话可以说,却只能点到为止,方文可不会将火箭弹制导技术透露一丁点的。

随后的座谈会,方文追问起火箭弹齐射时的细节,几名飞行员又你一言我一语地补充:有人说当时怕火箭弹炸到自己人,特意拉开了距离;有人说飞机挂载的滑轨在火箭弹发射后出现掉落情况.

从这些飞行员的话语中,方文听出,对于航空火箭弹这个新事物,他们也是第一次接触,很多方面都不完善,就直接上马实战。

也就苏联这边才敢如此粗放式的行动,其他国家包括方文的泰山军工都不敢这么来。

采访结束,飞行员们离开,谢尔盖出声道:“现在我们可以谈谈你带来的军事技术了。你们泰山军工的火箭弹发射巢效果怎么样?”

火箭弹发射巢,就是方文这次带来进行军事交流的技术设备。

这种东西,虽然是10年后的军事技术,但并非不能在现在实现,他能做出来,苏联也可以。

但对方文来说,真正有划时代技术价值的,是远程制导。

方文微笑回道:

“我们设计了两种规格,10发和14发,因为是同时发射,散射效果比分机发射要低,并且火箭弹采用了延迟引信,以远距离范围爆炸散射冲击波破坏为主,而不追求命中。”

方文的话,让谢尔盖惊讶不已。

虽然见过火箭弹发射巢实物。

但他没想到,竟然可以装入那么多枚火箭弹。

作为航空火箭弹军方实战实验的亲历者,他对自家的航空火箭弹是了解的。

苏制航空火箭弹采用的pC-82火箭弹挂载发射模式,一机8个滑轨发射装置,并且为了不相互影响,弹与弹之间的间距都比较大。

而泰山军工的火箭弹发射巢,是集中式,可以装入10发火箭弹,就意味着发射巢内的导管(滑轨)间距非常小,并且发射中不会因为高温和震动影响到别的导管内航空火箭弹。

这种技术,可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

随即轻笑一声,语气里带着几分不信:“方同志,不是我怀疑你们的技术——我们的rs-82挂在机翼下,单发发射都能偏出好几丈,你们十发、十四发同时发射,怎么可能散射更低?还有延迟引信,靠什么控制爆炸距离?总不能是靠飞行员估算吧?更让我感觉离谱的是你们的装弹量,我觉得根本就不可能装入10发火箭弹。”

“这是你的问题,却不是我的。”方文微笑道。

“但你总得说服我吧。我们的军械师试过把更多枚火箭弹放在在一起,用导轨方式发射,结果因为间距太近效果很不好,一半都卡在导轨里,还有的刚飞出去就撞在了一起。在专家讨论时认为,最多只能使用8导轨发射模式,你却说你们已经实现了10导轨和14导轨齐射?!”

谢尔盖的质疑从他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有道理的,苏联作为最早将航空火箭弹投入实战的国家,尚且没能攻克武器精密和集成化难题,他是不相信泰山军工可以做到那么优秀。

对于这种质疑,方文解释:“谢尔盖少校,我们的发射巢不是简单的‘导轨’,而是有独立的导流通道,每枚火箭弹的尾焰不会互相干扰——就像给每支箭都配了单独的箭筒,起飞时自然不会碰撞。而且,我们的结构,是经过非常缜密的计算和实验后得出的结果,是军事工程技术上的最优解。至于延迟引信,我们在弹体尾部加了简单的计时装置,根据飞行速度预设爆炸时间,能保证在固定距离爆炸,用破片和气浪覆盖一片区域。”

这番话让谢尔盖将信将疑。

别看方文说的简单,一句话就完了。

可真要能实现,完全不是话语中那般简单的。

泰山军工这个后起之秀,真的做到他说的那样吗?

“光说没用。”谢尔盖直起身,目光锐利地看向方文,语气里多了几分急切,“方同志,你们的发射巢真有这么好,那就请证实给我们看。如果是真的,我们愿意付出你满意的代价换取这种技术。”

方文不禁心中暗喜。

那套精密制造工艺数据,是他用异能产生的超级运算能力计算出来的,如果被苏联看中,卖给对方也无妨,无非是将pC-82火箭弹8导轨发射量增加到10枚。

其实他这次来,就是为了在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前,最后一次获得技术和设备上的交易,以后德军东进,就没机会了。

他看着谢尔盖,微笑回应:“我可以给你证明,用实战来证明我说的一切。”

“你要参战?这个我不能做主。”

谢尔盖将方文和龚修能送到住所,便告辞离开,去汇报情况了。

在其走后,一直没说话的龚修能关上门,出声道:“团长,你真要参战,这可是几百架飞机的大阵仗啊,别个又不认识你,搞不好在空战的时候,还会挨自己人的枪。”

龚修能也是老兵了,分析的没错,方文不是苏军,也没有进行过战时训练,要是冲进空中战团,搞不好还真有可能被当做敌机误伤呢。

方文点头:“这个确实是有可能的。但我们这次主要是展示航空火箭弹的远程面打击威力,不会参与空中格斗。要是他们同意了,我会说明情况的。”

等待并不是马上就有结果的。

下午四点,谢尔盖回来,表明上面还没有做出决定,需要等到明天。

他回来,还有一件事,就是带方文两人去就餐。

这里属于苏军后方基地,有着大量不同兵种的营地,每个营地都有自己的就餐点。

谢尔盖带着方文他们去的,是苏联第一集团军空军野战食堂。

食堂里面就餐的人不多,食物却很丰富。

有苏联人都爱吃的罗宋汤,橙红色的汤里浮着切成块的土豆、甜菜和几片咸肉;

一盘浓稠的罗宋汤,再加上手掌大的黑麦面包,就是主食。

谢尔盖低声问道:“你们能吃猪油吗?如果能,我建议你来点。”

方文点头,谢尔盖夹了两块乳白色的猪油方块倒在方文和龚修能的罗宋汤里,白色的猪油在热汤里慢慢化开,让香味多了些层次。

除了主食外,还有菜。

150克的牛肉粒,或者一条咸鱼。

对此,方文毫不犹豫选择了牛肉。

打好了食物,三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开始吃晚餐。

掌大的黑麦面包,面包表皮烤得微焦,掰开能看到里面细密的麸粒,有的还带着烤得发脆的硬边。

这种干硬的食物,必须配着罗宋汤来下食,不然很难下咽。

但能吃下去,其实口感也能接受。

对了,还有牛肉粒,方文将牛肉粒放在面包片上,和着罗宋汤吃,权当肉夹馍了。

他吃的很快,吃完后,便看着食堂中其他人。

或许是因为油水足的原因,这些人吃得并不多,有些人已经吃完了,正在吸烟或者拿出茶包泡茶。

看了阵后,方文道:“谢尔盖,如果参战的事情同意了,我有一个要求。”

谢尔盖放下鱼骨:“什么要求?”

“就像你们的航空火箭弹战术一样,我作为火箭弹发射机,进行一次空中齐射,必须得有一个作战编队配合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吧。”

“对,是需要一个空中作战编队配合。如果上面同意的话,我可以安排。不如.你现在就见见他们。”

说着,谢尔盖起身,走到另一桌。

过了会,便带着4人过来,向方文介绍。

“这是我以前带领的飞行中队,如果上面同意了,他们可以配合你完成实战检验。”

方文对苏联空军作战编制还是了解的,目前的苏联空军,最小的作战单元是航空中队,有3-4架飞机,还没有改编成以后的主机和僚机双机制。

他面带微笑与4人握手,交流,因为谢尔盖的原因,很快便和这4位飞行员结识了。

而这时,一名勤务兵进入食堂。

“少校同志,参谋部找你,请跟我过去。”

谢尔盖起身,“方,就在食堂等我,估计很快就能有结果了。”

方文点头,目送谢尔盖离开,继续和4位飞行员闲聊。

二十分钟后,谢尔盖回来,面露喜色道:“同意了。方同志,你可要好好证明啊。希望你的武器能像你说的那样厉害。”

“放心,肯定可以的。”

因为明天将会参战,方文立即起身,带着龚修能前往飞机那边,进行战前整备检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