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1章 发展才是硬道理,文化出圈

赵克东放下关于汇丰数据的文件,目光投向窗外,思绪却飘向了更远的地方。

港岛购物节展现的经济奇迹固然震撼,但邵维鼎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纯粹的经济范畴,正悄然渗透进文化认同的深层土壤。

“老吕,”赵克东忽然开口,眉头微蹙,似乎在努力回忆着什么,“我记得去年港岛购物节期间,是不是有一部纪录片……叫什么来着?《话说长江》?对!就是《话说长江》!这部片子,当时在港岛反响很大,听说后来在日本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吕培森被赵克东突然的转折问得一愣,随即也回想起来,点头道:“没错!《话说长江》拍得确实好,气势磅礴,又饱含深情,把长江这条母亲河的壮美和历史底蕴都展现出来了。”

“我记得港岛那边播出后,听说很多老华侨看得热泪盈眶,勾起了思乡之情。日本那边也买去了版权,评价很高。”

他顿了顿,也来了兴趣:“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后来无线电视台(tvB)那边主动找上门来,和央视谈合作,说要拍一个系列纪录片,深入挖掘咱们中国的文化血脉,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中华文明的根与魂。”

“这事儿当时还挺轰动的,是光电那边牵头协调的吧?现在……也不知道拍得怎么样了?”

赵克东点点头:“是啊,文化认同,民心所向,这是更深层次的力量。邵维鼎在港岛搞购物节,拉动经济是显性的。”

“但像《话说长江》这样的纪录片,润物细无声,却能凝聚人心,增强民族自豪感,这是隐性的、更长远的布局。”

他看向吕培森,“要不,咱们打个电话问问光电局的老吴?这事儿归他们管,他应该清楚进度。”

“行!问问!”吕培森也赞同。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办公室。

吴冷曦放下手中的一份关于港岛购物节经济数据的简报,内心同样激荡不已。

作为主管全国广播电视和电影工作的负责人,他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内地与港岛在影视制作理念、技术、市场运作等方面存在的巨大“代差”。

因此,他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两地的影视文化交流与合作。

《少林寺》的巨大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部合拍片不仅在内地万人空巷,更在海外掀起“功夫热”,成为文化输出的标杆!

正是看到了这种潜力,他才极力促成了《少林小子》的快速上马。

至于无线台与央视合作的这部大型纪录片项目,更是他重点关注的对象。

办公桌上的红色专线电话响起。吴冷曦一看号码,立刻接起:“赵部长!您好!”

电话那头传来赵克东的声音:“老吴啊,没打扰你吧?跟你打听个事。去年无线台和央视合作拍的那个纪录片,叫什么来着?就是挖掘中国文化血脉那个,现在进展如何了?”

吴冷曦精神一振,立刻汇报道:“进展非常顺利!无线台和央视的团队这一年时间已经走遍了中国一些特色城镇。”

“他们跋山涉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东北的雪乡到岭南的渔村,从西北的黄土高原到江南的水乡古镇,深入挖掘了十几个极具代表性的特色城镇和乡村。”

他语气带着钦佩:“现在素材是拍完了,我也看过几个片段,拍得极好、极其精彩!”

“现在项目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主要是剪辑、配乐和加旁白解说词。”

“另外港岛那边的邵维鼎先生非常重视这个项目,他多次强调,后期制作尤其是剪辑节奏、音乐氛围和解说词的撰写,是决定这部纪录片能否‘出圈’,能否真正打动人心、甚至走出华语文化圈,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关键所在!”

赵克东在电话那头听得连连点头:“邵先生是专业人士,他的意见非常重要!我听说港岛好几部打破票房纪录的电影,背后都有他的策划和把关。他的眼光和市场判断力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你们一定要虚心听取,认真采纳,不要有什么官僚思想,更不能推诿敷衍!”

他接着问道:“这部纪录片的名字,最后确定了吗?”

“确定了!”吴冷曦肯定地回答,“名字是一早就定下的,就叫《舌尖上的中国》!简单直接,又点明了主题——通过美食这个最日常、最亲切的载体,去探寻和展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地域特色。”

“《舌尖上的中国》……”赵克东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记忆瞬间清晰起来,“对!就是这个!这个名字起得好!民以食为天,美食最能勾起人的情感共鸣,也最能展现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这个素材拍好了,你们一定要把它剪辑好,制作成精品!”

“片子做好后,要第一时间拿到港岛去放映!要让港岛的同胞们看看祖国这些年来的巨大变化,看看祖国壮丽的山河和丰富多彩的生活!”

“更要让那些漂泊在海外的游子们,通过这部片子,听到熟悉的乡音,看到魂牵梦绕的家乡美食,慰藉他们的思乡之情!”

吴冷曦心头一热,这正是他们倾注心血制作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和意义所在!他立刻应道:“赵部长放心!我们一定全力以赴,打造出一部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精品纪录片!”

他顿了顿,想起另一件重要的事情,语气变得有些斟酌:“赵部长,还有一件事……想跟您汇报一下,听听您的意见。”

“你说。”赵克东道。

“是关于少林寺的。”吴冷曦组织着语言,“邵氏影业的邵毅府先生,也就是邵维鼎先生的父亲,前阵子亲自去了登封。”

“哦?邵爵士去登封了?”赵克东有些意外。

“是的。”吴冷曦继续道,“邵老先生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

“他提出,希望由邵氏集团与登封当地政府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少林寺的旅游资源。”

“计划包括修缮寺院、改善周边环境、建设配套的旅游设施,更重要的是,依托少林寺这个文化品牌,拍摄更多像《少林寺》、《少林小子》这样的影视作品,甚至开发相关的文化衍生品。”

“邵爵士用了‘ip’这个词,说是要把少林寺打造成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ip’。”

赵克东没有立刻表态,沉吟片刻问道:“登封市方面是什么态度?”

吴冷曦如实回答:“登封市……比较矛盾。一方面,他们非常渴望发展。登封地处内陆,经济基础薄弱,资源有限,招商引资一直很困难。”

“现在有邵氏这样实力雄厚的港商主动提出合作,并且承诺投入巨资开发少林寺,这对于带动当地经济、解决就业、提升知名度无疑是天大的好事,市里主要领导是非常欢迎的。”

“但是,”他话锋一转,“另一方面,顾虑也不少。少林寺毕竟是千年古刹,是佛教圣地,具有特殊的文化地位。”

“由政府出面和港商合资‘承包’寺庙进行商业开发,这在政策上是否允许?会不会引起社会舆论的反弹?”

“而且,邵氏提出的承包年限是五十年,时间跨度太长,登封市担心把握不好尺度,怕将来犯错误,所以一直不敢轻易做决定,希望上面能给个明确的指示。”

赵克东在电话那头,与坐在旁边的吕培森交换了一个眼神。

两人都明白其中的敏感性和复杂性。

“那你的看法呢?”赵克东问吴冷曦。

吴冷曦思考了一下,谨慎地表达了自已的观点:“赵部长,我个人认为,少林寺的文化价值和旅游潜力是毋庸置疑的。”

“《少林寺》电影的巨大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它在海外也卖得很好,让少林功夫名扬世界。如果能得到邵氏这样拥有国际视野和强大资源的企业帮助,少林寺的发展肯定会更快、更好,影响力也会更大。”

他补充道:“而且,我了解到邵氏主办的港岛购物节,短短三天就创下了一千三百多亿港币的营收,吸引了全球游客。”

“如果邵氏能将这种强大的引流能力和品牌运作经验运用到少林寺的开发上,登封完全有可能借此契机,从一个相对闭塞的县城,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城市!”

“这对于登封乃至整个河南的经济发展,都是极大的利好!”

他没有明说,但意思很清楚:关键在于政策层面的绿灯。

没有上面的点头,登封市不敢动。

赵克东听完,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他想起邵维鼎在稳定港岛金融、推动粤港澳一体化、以及这次购物节展现出的惊人能量和远见卓识。

邵氏家族,尤其是邵维鼎,其商业运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是值得信赖的。

“老吴,”赵克东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我的意见是:支持登封市与邵氏合作开发少林寺!”

“原则是:积极、稳妥、规范!”

“这方面,我也会和上面反应的。”他语重心长地说:“思想要解放一点!少林寺现在荒废在那里,守着金山银山却无法变现,对当地百姓有什么实际好处?”

“与其让它继续沉寂,不如在保护好核心文化价值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让它早日焕发生机,造福一方百姓,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

“要记住,发展才是硬道理!”

(求催更,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