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逆练神功
第550章 逆练神功
文彦博被文贻庆搀扶着,到了福宁殿的时候。
他的眉头就皱起来。
因为迎面而来的人,是他现在最讨厌的人。
太子少保、彰德军节度使张方平!
不过,很快文彦博就笑了起来。
因为,文彦博知道,冯京马上就会奉诏回朝了。
圣旨已经下了。
保宁军节度使、中太一宫使、判河南府冯京回朝述职。
这是多方力量角力促成的。
这其中,出力最多的当然是文彦博这个太师了。
“这是官家为两宫慈圣献礼的大典!也是国朝文教盛事!”
当今这位小官家啊!
文彦博微笑着拱手道别。
虽然说,这大宋士大夫们并不羞于谈利。
“不瞒太师,吾奉旨来献《元祐字典》的第三卷……”张方平不软不硬的回了一句。
他现在很生气!
“张节度今日入宫是?”文彦博眯着眼睛问道。
文彦博在进入福宁殿的閤门后,就已经完全将张方平抛在脑后了。
文彦博却是明显楞了一下。
他一直站在原地,看着文彦博的背影,消失在宫阙。
……
“不敢!”张方平低下头去,一双老眼好似要吃人。
“太师!”张方平也看到了文彦博,立刻避到一旁,微微欠身行礼,但姿态却是敷衍的很,只是拱了拱手。
竟让那老匹夫,窃取了本该属于韩、富二公的地位。
远远的,他就看到了,那帷幕尽头的珠帘内,坐着的小官家的身影。
“若韩魏公、富郑公在,哪轮得到这老匹夫这里耀武扬威、倚老卖老?”
文彦博自是非常配合:“陛下笃圣人教诲,推恩天下,恩泽万民,老臣为天下贺之。”
“太师提点,老夫铭记在心!”张方平几乎是咬着牙齿说着。
败军之将,不足挂齿!
在文贻庆的搀扶下,文彦博缓步走入福宁殿的帷幕。
“太师以为呢?”
可惜,现实却是韩魏公早已驾鹤,富郑公也已仙逝。
但皇帝赤裸裸的直接和一個元老这样暗示,多少还是有些夸张了!
错非,这位小官家早已经证明了他说话做事,都不是任性而为,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这就好!”文彦博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颔首,用着上司指点下属的语气说道:“老夫过些时日,再到《元祐字典》书局之中,拜谒节度……”
“这么快就编纂到第三卷了?”文彦博微笑着:“节度当仔细些,好些把关。”
……
“那东南西北四抵当所,太师比较喜欢哪一个?”赵煦微笑着问道,然后就端起文熏娘煮好的紫苏饮,慢慢喝起来。
“老夫在书局之中,敬候太师大驾光临!”
文彦博心中笑了一声。
只是想想,张方平都感觉很恶心。
一旦冯京回朝,那么,那头锦毛鼠一定会试图和他争夺《元祐字典》的编纂权。
还真是拿捏住了他的软肋呢!
时间就在太皇太后圣节之前。
赵煦端坐在坐褥上,将前两天和曹佾的话,对着文彦博说了一遍。
“事情便是这样的……”
他才恶狠狠的啐了一口:“老匹夫!”
张方平假笑着拱手送别。
因为冯京那头锦毛鼠马上就要回朝了。
何况如今?
小官家身边,还有一个他很熟悉的娇柔身影。
紫苏的香味,充盈在口腔,蜂蜜的甜味不腻不重刚刚好,清凉的冰沙,则冲淡了这个夏天的闷热。
当年,在朝中的时候,张方平便不是他的对手。
同时,他也能对他说的话、做的决定负责。
文彦博恐怕会以为是在和他开玩笑,甚至是在耍他。
但,文彦博的神色还是严肃起来。
只见着文彦博起身后,微微弯腰,然后中气十足的问道:“老臣愚钝,不知陛下所谓何事?”
“还望陛下明言之!”
赵煦看着文彦博严肃的神色,不慌不忙的放下了手里的紫苏饮。
在这一刻他甚至有些想笑。
因为文彦博的话,翻译一下就是:“你不妨把话讲的明白些!”
这就让赵煦瞬间联想起了一位在现代电视上见过的微操大师了。
所以,他也不生气。甚至轻笑起来,他知道的,大宋的这些文臣啊。
一个个都是既想做婊子,还想立牌坊的。
包括章惇也是如此!
章惇在绍圣时代,隔三差五,就要找个借口,唆使别人上书弹劾他自己一次。
每次都要赵煦去挽留、安慰。
有一次,赵煦故意和章惇开了个玩笑,将某人的弹劾奏疏留中。
第二天,老章就急匆匆的递了帖子乞见,到了御前的神态,更是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当时赵煦笑的前仆后仰。
所以,赵煦也不逗文彦博了,免得老登被气到。
他对身旁的文熏娘道:“甘泉县君,且
去替朕将朕放在内寝案头上的那几卷文稿取来。”
文熏娘明显楞了一下。
显然,她还没有习惯‘工作中要称职务’的社交方式。
过了一会,她才反应过来,盈盈一礼:“诺!”
文彦博看着文熏娘,可以自由出入赵煦内寝,甚至不需要赵煦明确说去那里取文稿。
心中顿时一凛,连忙低下头去。
士大夫和外戚,在御前可是两种生物。
士大夫可以和皇帝硬来。
这是职责需要,也是仁庙以来形成的‘祖宗之法’。
但外戚……无论什么时候,都得认清楚自己的地位。
别说是硬顶天子了。
便是说话都小心选择措辞,不然一顶‘恃宠而骄’的帽子就要扣上来了。
再不小心,就会被贴上‘跋扈’的标签,然后就等着朝野围攻吧。
想当年,温成张皇后那么得宠。
但其父兄在御前,却依旧谨慎小心的像个家仆。
如今,文家既然想要转型成为外戚。
自不能再抱着士大夫的臭脾气不放了。
没过多久,文熏娘就捧着几沓文书,到了赵煦面前,呈递了上去。
赵煦接过这些文书,随手拿起一份,然后递给文彦博:“太师请看……”
“这是朕今日读诸位先生们给朕修订的《三朝宝训》时,从《重牧宰》、《体大臣》等宝训、圣言之中抄录下来的文字……”
“祖宗以圣继圣,圣德相传,时用光大!朕小子也,不敢有一日相忘,乃日夜勤读,不敢松懈。”
文彦博连忙起身拜服:“陛下仁孝,老臣为天下贺。”
然后才接过来文熏娘送来的那一沓元书纸。
纸上一字一句,端端正正,确实是当今官家的御笔真迹。
再看内容,也都是仁庙、英庙、先帝对大臣们表示爱护、重用、信任以及宽宥的事迹。
但,每一个事情所用的文字都很少。
短则二三十字,长则百十字。
只是简单的记录着某年某月,某位先帝与某位大臣之间的对话。
只是,文彦博看着看着,眯起了眼睛。
因为这些文字、故事,分开看的话,可能没什么。
只是些教导天子,应该重用大臣,应该用道德,来选拔官员,用仁厚来对待大臣,尊重宰执,优遇士大夫等等。
可这些事情连起来,味道就不对了。
就听着端坐在御座上的小官家道:“三朝宝训,乃是两位宰相及诸位先生们,夜以继日,不辞辛苦,摘取祖宗圣训、言行,以教朕听政、问政、理政之学也。”
“左相康国公,在进宝训于朕时,曾与朕言:人主之所当学者,观古圣人之所用心,论历代帝王所以兴亡治乱之迹,求立政立事之要,讲爱民利物之术,自然日就月新,德及天下!”
“朕于是笃而学之,以求日就月新!”
文彦博听着,一楞一楞的,条件反射般的道:“陛下圣明!”
赵煦看着,嘴角微微翘起来。
和孔孟的经义一样,死掉的先帝,同样不可能再从棺材起来,解释自己当年的言行了。
而大宋士大夫们,连孔孟两位圣人,都可以直接沟通,然后宣布自己已经知道了圣人的‘真意’,参悟了当年‘圣人们’的用心。
自然不可能放过‘先帝们’。
所以,这所谓的《三朝宝训》,其实就是一部士大夫们出于他们自己利益需求而人为编纂、摘写的所谓‘祖宗圣训、宝训’。
其真实性,不是没有。
但大体类似现代的《读者》、《知音》。
上面摘录的、截取的事迹、对话,都是被美化过、粉饰过的,甚至有些事情,到底有没有发生过?还得打一个问号!
为什么?
因为,经筵官奉旨编纂《三朝宝训》的时候,循的是仁庙朝的故事。
而在仁庙时代的《宝训》,大量采用了民间流传的故事。
甚至直接参考了石介私修的《三朝圣训》。
有了这个前例,无论是韩绛还是吕公著,不管是范纯仁还是吕大防,都在这《三朝宝训》的编纂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符合他们意识形态和立场的民间故事。
好多事情,甚至是直接拿着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以及其他旧党士大夫大臣的私人笔记里的故事照抄。
所以,后来李焘写《续资治通鉴长篇》的时候,看到那些留下来的各种《宝训》、《圣训》的资料,一个头两个大。
因为他发现,这些《宝训》、《圣训》上的好多事情,实录找不到,国史上也没有记录。
甚至连年月日都模糊不已,只能勉强靠着谈论的君臣来推算大概年月。
赵煦当然也不会惯着这些士大夫们。
新闻学嘛。
搞得好像他不会似的。
和尚摸得,贫道自也摸得!
“所以,太师,朕这是在循祖宗之法,用祖宗爱民为本,以天下为先,社稷为重的理念,来行祖宗‘重牧宰’、‘体大臣’故事。”
说着,他就开始背起来了,他自己摘抄的那些片段。
大体上都是仁祖如何、英祖如何、皇考如何。
其事迹也都是,三位先帝,重用、亲近并信任大臣,放手施为,最后在这位贤臣、能吏辅佐下,终于将某某地区的叛乱镇压或者灾荒安定下去。
其中,甚至还有文彦博自己的故事。
“仁祖庆历中,贝州兵变,天下震动,仁祖叹曰:大臣无一人为国了事,日日上殿何用?”
“时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为枢密副使,闻而慨然,乃乞见仁祖,奏以贝州之事,述安民平乱之策,进抚赏大军之言,仁祖乃喜,曰:朕以军国托付爱卿矣!乃拜宣抚使,出平叛逆……”
文彦博听到这里的时候,终于知道是哪里不对了。
因为这位官家,在逆练‘三朝宝训’。
他直接将三朝宝训里那些被精挑细选出来的‘三圣’宝训、圣训、事迹,自我加工了一遍,然后把这些事情自己拼接了起来,形成了一套他自己的逻辑。
偏偏,这逻辑还挺通顺!
甚至,已经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果然!
等到这位官家背完了他摘抄的那些故事、事迹后,就深情的道:“三圣用政,以仁为先,以爱民为本,以利天下为事。”
“朕虽年少,犹愿效之!”
“所以,朕去年才要扑买堤岸司,如今还要开始扑买抵当所。”
“但是……”
“抵当所终究不比堤岸司……事涉千百万家……”
“若商贾扑买得之,不用仁义,反以剥刻,凌虐百姓,朕心何忍?”
“太师,四朝元老,朕之师保,当代朕而出,率民更始!”
说着,坐褥上的小官家就已经起身,对着他文彦博,拱手一拜。
文彦博眼皮子一跳。
这味道……
文彦博很熟!
因为史记上有过记录——汉文帝即位后,深感元老军功勋贵在京,恐有肘腋之患,于是下诏给两位宰相陈平、周勃说:前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于是,诛杀诸吕,扶立文帝的两位高祖功臣元老,就这样被一纸轻飘飘的诏书,解除了权力,送回了他们的封国。
文帝得以执掌大权。
如今,小官家的语气、用词、态度,就和史记上的汉文帝语气、用词、态度,相差无几。
汉文帝当年是为了掌权。
那么小官家是为了什么?
文彦博一个激灵,旋即反应过来——这是要让文家交投名状!
也是在逼着他这个老臣表态!
更是在试探文家,有没有帮皇帝干坏事、脏事的觉悟——是的,大宋外戚们做的坏事,十之八九,其实都是替皇帝在做。
文彦博对此,当然清清楚楚,因为他当年和温成张皇后家走的很近。
对张家的那些事情,十分了解。
那些年,张家外戚贪财、揽权,到处插手地方上的赚钱营生,惹得天下一片骂声。
真以为是张家人愿意?
张家就不想学曹家,清清白白做人?
没办法啊!
都是被逼的。
文彦博想到这里,什么脾气都没有了。
他重新变成了那个在庆历、皇佑年间,为了拜相,舔着脸和张尧佐称兄道弟的文彦博。
“陛下圣明,法祖承圣,笃祖宗之教,必可为天下之明主!”文彦博立刻表明自己的态度。
然后,他就叹息一声:“然而,老臣朽迈,恐难行事矣。”
这倒不是他想推脱。
实在是他确实不适合做这个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