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9真正的威胁
随着亚历山大推行的农业与经济改革措施逐步落地实施,情况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
来自王都(阿丹)、库利夫和安库特等地的人们,听闻马特拉克有着更多的发展机遇。他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陆陆续续地朝着这片土地迁移。
不过,这种变化要完全展现出显著的成效,还需要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的赞赞省,极有可能在发展上远远超越马特拉克省。
而法扎帕夏的家人们,却依旧不得不依靠田里那微薄的收成来维持生计。此地每年都会遭受各种各样寒冷风暴的肆虐,其他难以预测的极端天气也频繁来袭。这致使大量农作物歉收,产量急剧下降。
在一些偏远的区域,土壤一到夜间就会结冰。每天清晨,农民们都得费力地拿着镐头,将结冰的土壤凿开,好让农作物的根系能够顺畅地呼吸。
由于天气实在太过寒冷,到了晚上,他们必须把牲畜都关进安全的棚屋和马厩里。有时甚至需要整夜点着火堆,以防止牲畜被冻伤。
这还仅仅只是他们所面临困境的一部分。他们还要不停地与各种因寒冷引发的疾病作斗争。平日里,他们经常接触冰冷的水,很容易感染上这些疾病。这些疾病无情地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给当地居民带来沉重打击。
在如此恶劣的天气条件下生活,更确切地说,是艰难地求生存,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即便身处这般艰难的生存环境,该省的人民依然肩负着抵御西部众多自由城邦侵袭,以及应对北部频繁野蛮部落骚扰的艰巨任务。
不用说,这绝非易事,需要他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因此,法扎帕夏家族世世代代都能依照指令,坚守住边境防线。如此伟大的壮举,实在令人赞叹不已,让人由衷钦佩。
他们如今所拥有的崇高地位,以及所赢得的广泛尊重,都是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奉献应得的,实至名归。
此刻,或许有人会心生疑问,马特拉克省在如此恶劣的逆境之中,究竟是如何实现不仅生存下来,还能蓬勃发展的呢?
毕竟,从表面上看,这个省既弱小,却又号称是所有省份中最富有、最强大的,其军队更是以强大的实力而闻名遐迩。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隐藏在背后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中,那便是法扎帕夏家族卓越的领导能力。
无论各路贵族对这个老家族是心生喜爱,还是充满厌恶,都不得不承认,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上,确实相当称职。
这个家族世世代代都投身于这份职业,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孕育出一个又一个令人称羡的后代。
一代又一代的儿子们,毫不犹豫地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始终如一地遵循着相同的价值观。也正是凭借这些价值观,他们得以牢牢地掌控着家族的家臣。
在他们维系家族统治的过程中,当地恶劣的气候条件,竟也意外地成为了助力。
此地生活艰难,每一个人都清楚地明白,唯有团结一心,方能求得生存。于是,背叛与内斗在这片土地上变得极为少见。
亦或者简单概括来说,相较于南方贵族,这些贵族的行事风格更为直截了当,应对起来自然也就容易了许多。
除此之外,马特拉克采用的农作物生产方式极其独特,这使得法扎帕夏对该省的粮食供应拥有着极为出色的掌控能力。
与其他地区不同,法扎帕夏的家臣们并未在整个省份广泛开展生产活动,而是将大部分精力集中投入到几个特定的城市。
这是因为这些城市拥有着极其肥沃的土地。这些土地富含由远古时期火山爆发所形成的有机物,以及火山灰所构成的黑土。
也正因如此,这些土地的产出量,有时甚至能够与现代依靠大量化肥以及各类杀虫剂所实现的产量相匹敌。
所以,即便马特拉克遭遇自然灾害,致使部分农产品受损,农民们依旧能够拥有足够的收入,用以维持自身以及其他民众的生存。
令人惊叹的是,他们能够周而复始地进行这样的生产活动。
因为这些土地并未如同其他被火山覆盖的土地那般,在经历几次收成之后,便迅速失去肥力。
恰恰相反,它们仿佛拥有着无穷的馈赠能力。这是由于它们通过地下水的流动,持续不断地获得养分补充。
地下水中蕴含着对土壤十分有益的各类矿物质。这些河流与水井,流经下方土地中众多休眠与半休眠的熔岩脉。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携带了矿物质与热量,使得土壤始终保持着柔软、湿润且肥沃的状态。
同样的水源,对于所有饮用它的人和动物而言,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益处。
事实上,这也是马特拉克人被认为如此美丽的原因之一。他们的皮肤因为这些水中的盐分,而呈现出一种迷人的光泽。
优质土地的高度集中,使得法扎帕夏在种植粮食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因为他能够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在较小面积的区域内,雇佣大量的工人进行劳作,并将整个区域集中管理,从而获取巨大的产量。
同样地,有限的田地数量意味着,他仅仅需要控制住这些关键的“瓶颈”区域,便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土地。
在当时,大多数人都以务农为生。这些农民居住在选定的城市周边,辛勤耕种着田地,以此来养家糊口,并向领主缴纳税金。
因此,法扎帕夏无需像大多数帕夏那样,分散自己的兵力,去掌控全省的每一座城镇、每一个村庄以及每一处小村庄。
他只需坚守住那几座城市,便几乎能够掌控整个地区的兵力以及粮食供应。
这样的情形,不仅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和难度,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发生叛乱的可能性。
毕竟,面对如此的武装限制,人们除了屈服,别无他法。
同样的状况,也使得进攻马特拉克变得相当棘手。
想象一下,当外部势力企图入侵马特拉克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地理环境带来的挑战。
北方的严寒如同冷酷的卫士,阻挡着侵略者的脚步。他们的军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行进艰难。
还未与敌军正面交锋,便已在恶劣气候中消耗了大量的体力与物资。
而那些肥沃土地集中的城市,就像是一座座坚固的堡垒。
法扎帕夏在这些城市中部署了精锐的兵力,严密守护着粮食的产出与供应。
侵略者若想切断马特拉克的粮食命脉,就必须突破这重重防线。
对于侵略者而言,即便成功突破了外围防线,深入到城市周边,也会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
这里的农民虽然以耕种为生,但在长期的生活中,也具备了一定的战斗意识。
他们深知自己的家园与生存依赖于法扎帕夏的统治,因此会坚定地站在法扎帕夏一方,与侵略者展开顽强的抵抗。
而且,由于法扎帕夏对土地和粮食的高度掌控,他能够迅速调配资源,为守城的士兵和民众提供充足的补给。
相比之下,侵略者则需要长途跋涉运输物资,一旦补给线被切断,便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从战略角度来看,马特拉克的这种地理与生产模式,使得它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防御体系。
它就像一个紧密的拳头,将力量集中在关键部位,让敌人难以找到突破口。
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次次抵御住了外来的侵略,稳固地维持着自身的统治。
对于任何一支进攻马特拉克的部队而言,搜寻食物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整个马特拉克领土上,仅有寥寥几个独立的宅基地,它们如同难以捉摸的金牛一般,稀稀落落地散布在广袤的荒野各处。
这片土地,既缺乏肥沃的土壤,又长期饱受恶劣气候的侵袭。
若说这里的人们生活贫穷,那都算是对他们艰难境况的一种轻描淡写。
他们连维持一个五到十口之家的生计都倍感吃力,又怎么可能有能力去养活前来进攻的军队呢?
所以,但凡稍有经验的进攻者心里都明白,想要依靠这片近乎荒芜的土地获取生存物资,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从一开始,他们就不得不携带整个战役期间所需的全部食物。
毋庸置疑,这无疑是一项艰巨无比的任务。
一支军队动辄数万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那么,又需要多少万辆马车,才能运送至少维持几个月(甚至可能更久)战役所需的所有食物呢?
显然,这样庞大的运输规模,使得这项任务几乎难以实现。
即便是仅仅想要维护补给线,也绝非易事。
就拿与马特拉克接壤的塞索斯城邦来说,他们曾试图利用自己的城市作为补给站,然而最终却发现,想要维持这条补给线困难重重。
这是因为马特拉克以其精湛的骑马者而声名远扬,他们擅长运用打了就跑的战术,使得整个后勤补给线时刻都面临着威胁。
事实上,马特拉基人是最早一批摒弃传统笨重战车,转而选择纯粹骑马作战的民族。
因为他们在实战中发现,战车的车轮在穿越坚硬的岩石地面时,常常会因碰撞而断裂。
这类因战车故障导致的事故,甚至会造成人员死亡,这可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据说,法扎帕夏的一位祖先就因此不幸离世。
当时,他所乘坐的战车车轮撞上了一块特大的岩石,巨大的冲击力将他甩了出去,随后他便被紧随其后的一辆战车无情地碾压,而那辆战车的驾驶员,竟然就是他的亲兄弟。
这一惨痛的事件,成为了促使马特拉克做出这一军事变革的主要催化剂,也使得他们在战场上成为了令人畏惧的强大威胁之一。
面对这样的马特拉克军队,任何一支移动作战的军队想要保护好自己的辎重队,都绝非易事。
长达数公里的车道,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极易遭受频繁的袭击与破坏。
即便是最为优秀的指挥官,面对这样的局面,恐怕也会感到心力交瘁,几近发疯。
而对于进攻方来说,若试图通过占领其中一个肥沃的城市来获取食物,那更是难上加难。
显然,这些城市都守卫森严,城内储备了充足的食物,而且还建有坚固的避难所,足以提供足够的防寒保护。
若要围攻其中任何一个城市,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而这,无疑会给周围其他城市足够的时间前来救援。
届时,袭击者将会发现自己被困在一片空旷且冰冷的田野之中,遭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骚扰与攻击。
不仅食物供应被切断,他们还不得不用单薄的皮帐篷来抵御严寒与狂风的侵袭。
有时候,那些不适应寒冷气候的袭击者,甚至会觉得饮用当地的地下水都太过冰冷,喉咙就像被针扎一般难受,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在当地甚至流传着一句著名的说法:“普遍的”感冒和疾病才是马特拉克真正的英雄,因为它们杀死了超过四分之三前来袭击马特拉克的敌人。
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及对食物的有效控制,马特拉克一次次成功地击退了来自西部的国家的进攻。
然而,北方蛮族的情况却截然不同。事实上,他们才是马特拉克真正需要面对的巨大威胁。
在往昔岁月里,巴胡与马特拉克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原本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虔诚地信奉着各自的异教。
然而,随着时光的缓缓流逝,由于各自统治贵族家族所做出的种种决定,二者之间的差异逐渐变得愈发显著。
直至如今,竟到了几乎难以相互兼容的地步。
就拿婚姻传统来说,在拉穆信仰尚未出现之前,这两个地区所遵循的婚姻模式,与现今严格的夫妻结构大相径庭。
如今普遍奉行的一夫一妻制观念,主要是源于拉穆信仰的影响。
但在过去,人们通常是以大家庭的形式聚居生活。
在同一屋檐下,男人与女人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同居在一起,并不需要举行什么正式的仪式。
在那所大家庭的房子里,每个人在情感关系的建立上都拥有着相当大的自由空间。
所以,所有的兄弟都能够与他们口中所谓的“嫂子”有所接触。
反过来讲,女人们同样也能够随心所欲地与任何男人亲近交往。
甚至跨越辈分的关系,诸如年轻的侄子、侄女与叔叔、阿姨之间,以及父亲、叔叔与儿媳之间的情感纠葛。
尽管这类情况可能并不太受大众欢迎,然而在当时却也并不罕见。
这些如今看来难以理解的行为,放到现代,就如同婚外情一般。
虽说这种情况可能会给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在当时,却并非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情。
即便是那些极为直接、公然的违背伦理的关系,比如……之间的不当关系,在当时也并非被视为天大的事情。
在一些偏远的村庄里,甚至还保留着这样的传统,会为步入成年的孩子举行特殊的庆祝活动……
直至今日,在马特拉克,依旧存在着许多这样隐秘的村庄。
它们在拉穆信仰的掩护之下,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此类活动,极力避开神殿的视线窥探。
现在,再来谈谈他们是如何处理这种开放、自由的行为自然而然引发的怀孕和生育问题。
好吧,如果说之前的那些情况还不算奇怪的话,那么从这里开始,事情就真正超出了人们常识所能理解的范畴。
当时,这两个省份的人们,对于怀孕这件事,简直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更确切地讲,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怀孕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种生理现象。
相反,他们固执地认为,怀孕仅仅只是一种身体仪式,是他们所信奉的异教体系里的自然精神,赋予女孩的一种特殊“天赋”。
所以,在他们的认知里,只要男女双方在相处时并非是以生育为目的,那么神灵就不会对此做出回应,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反之,只要神灵愿意,他们可以让任何女孩怀孕,无论这个女孩此前有着怎样的经历。
为了支撑这一荒诞的假设,他们中间甚至流传着许多关于初女奇迹般怀孕的民间故事。
每年,父母们都会怀着虔诚的心情进行祈祷,并举行相应的仪式,满心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免受这种所谓“苦难”的降临。
当然,以我们如今的认知,很容易就能猜到这些事件背后真正发生了什么。
极有可能是某个可怜的女孩,背着家人与某个男孩偷偷地做了一些隐秘的事情,最终导致肚子里有了不想要的孩子。
然后,由于当时并没有堕胎的手段,而女孩又极度害怕被家人和整个社区羞辱,所以便选择将生育的原因归咎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神灵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