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和陈岩石决裂

省委大楼。

沙瑞金的座驾悄无声息地滑入大院,停在办公楼前。

车门打开,他走下来,夜风卷起他的衣角,那张往日里还偶有温和的脸,此刻却坚硬,严寒。

赵立春在汉东经营了这么多年,那张网早已盘根错节,深入骨髓?

他脑海里再次浮现出陈岩石在电话里那副恭敬又带着狠劲的语气:“老书记,您放心吧!”

老书记……

这三个字像一根刺,扎得他心里生疼。

那不是愤怒,而是一种巨大的失望。

他可以接受政治上的对抗,可以接受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但他很难接受一个被奉为楷模的老革命,一个本该是精神旗帜的人物,竟然会为了私怨,为了儿子,心甘情愿地沦为旧势力的武器。

这动摇的,是他对汉东这片土地上,是否还存在理想主义的最后一点信心。

他原本的计划,是团结陈岩石这样的老同志,依靠李达康这样的实干派,分化高育良这样的地方实力派,一步步地,温和地,将赵立春留下的毒瘤切除。

可现在,陈岩石的背叛,让他意识到,温和的手段行不通了。

对付烂到根子里的毒瘤,就必须用最猛的药,下最狠的刀。

哪怕会伤筋动骨,哪怕会血流成河。

他能理解一个父亲救儿子的心情。

但是,他不能接受这种方式。

陈海对他用刑,这是事实。

但陈海同样是被利用的棋子,这一点他也清楚。

他可以放陈海,也准备在合适的时机放陈海。

但绝不是现在。

现在放人,就等于向所有人承认他沙瑞金怕了,他向舆论低头了,向那些藏在幕后的人妥协了。

这不仅是包庇,更是政治上的自杀。

他沙瑞金在汉东的任何一步,都不能走错。

走错一步,满盘皆输。

现在,李达康虽然暂时稳住了局面,但工人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赵立春和陈岩石也绝不会就此罢手。

沙瑞金的脑子里,反复回响着陈岩石在电话里的每一句话。

那份决绝,那份怨毒,那份与赵立春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彻底击碎了他对汉东旧有政治生态的最后幻想。

他原本以为,这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智慧的手术,要小心翼翼地剥离、切除,尽量减少对整个系统的震荡。

现在他明白了,这不是手术,这是战争。

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

赵立春虽然人已经离开汉东,但他的幽灵,他布下的棋子,他编织的网络,依然笼罩在这片土地上。

他们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会用尽一切手段,来阻挠他,攻击他,甚至毁灭他。

而陈岩石,就是他们打出的第一张牌。

一张伪装得极好的、足以迷惑所有人的“民意牌”。

沙瑞金的眼神变得愈发冰冷。

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有任何的犹豫和仁慈。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更是对汉东人民的不负责任。

既然你们已经宣战,那好,我就奉陪到底。

他拿起桌上那部红色的保密电话,手指在按键上稳定而有力地按下一串号码。

电话只响了一声,就被接起。

“我是沙瑞金。”

“沙书记,我是程国栋。”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刚硬有力的声音,正是358军的军长程国栋。

“国栋同志,”

沙瑞金的声音沉稳,听不出任何情绪,“汉东的局势,比我们预想的要复杂。一些旧有的势力,正在试图破坏稳定的大局。”

程国栋在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用一种斩钉截铁的语气说道:“沙书记,请您指示。358军全体官兵,时刻听从省委的指挥,听从党的指挥!”

这句话,就是沙瑞金要的定心丸。

他知道,358军是中央直接部署在汉东的一把尖刀,它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地方的绝对稳定,确保中央的政令畅通。

在关键时刻,这支力量是他可以动用的、最坚实的后盾。

“很好。”

沙瑞金的声音里透出暖意,“我暂时不需要部队介入。但我需要你们,帮我把汉东的‘门’看好。从现在开始,对全省,特别是京州和京海两市的机场、火车站、港口,以及所有出省的高速路口,进行情报监控。我需要知道,谁想在这个时候离开汉东。”

“明白!”

程国栋的回答干净利落,“保证一只苍蝇也飞不出去!”

“另外,”

沙瑞金补充道,“让你的情报单位,帮我盯一个人。陈岩石。我要知道他每天见了谁,打了什么电话。事无巨细,直接向我汇报。”

“是!”

挂断电话,沙瑞金感觉心中那股因为被背叛而产生的寒意,消散了不少。

枪杆子,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可靠的保障。

有了这张底牌,他就可以放开手脚,跟赵立春那帮人好好斗一斗了。

他按下了内线电话的按钮。

“小李,通知下去,立刻成立省委专项工作组,由我亲自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田国富同志,高育良同志,刘开疆同志,还有,把李达康和祁同伟也加进来。”

秘书在那头飞快地记录着,心里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省委书记亲自挂帅,纪委、政法委、政府一把手,再加上京州市委书记和公安厅长,这是汉东省最高规格的阵容了。

这哪里是工作组,这分明就是战时指挥部!

“工作组的第一个任务,”

沙瑞金的声音不容置疑,“就是彻查大风厂的股权纠纷和纵火案。你现在,马上,去把大风厂从改制到现在的全部卷宗材料,包括法院的判决书、政府的会议纪要、李达康之前所有的调查报告,全部给我拿过来。一份都不能少。一个小时之内,我要在我的办公桌上看到它们。”

“是,书记!”

一个小时后,厚厚的一摞文件被整齐地摆在了沙瑞金的面前。

他没有休息,也没有疲惫。

他点燃了一支烟,这是他来到汉东后,第一次在办公室里抽烟。

缭绕的烟雾中,他的眼神专注而锐利。

他开始一页一页地翻阅那些早已落满灰尘的卷宗。

他看得极慢,极仔细。

他看的不是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文和财务数据,而是文字背后的东西。

每一个签名,每一个批示,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程序变更,在他的眼中,都变成了一张巨大网络上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