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开了透视一炮而红
五二年成立,统一管理常规国防工业,例如兵工、航天、电子产业等等。
连同金宝霖在内,一共有三个学生被分配过来,只不过是在不同部门。
金宝霖去了研发部,同班男同学去了生产线。刚结婚不久的周梅去了以兵工为主的二局。
研发部的负责人张工带着技术员去支援其他工厂建设,过了一周时间才风尘仆仆的回来,脸上带着笑,一看就心情不错。
“小金同志,你在这还习惯吗?”张工是个爽朗的大汉:“快坐,我可是特地把你这位人才要来的研发部啊。”
“当时分配的人选下来了,我特地去看了你们的成绩。一看,就觉得你肯定是做研究的料。禹城033工厂的生产线是你帮忙搭建起来的吧?”
金宝霖点头:“对,当时生产线有点问题。我这个学生思维比较天马行空,很高兴能帮上忙。”
重工业被大力扶持期间,各地工厂拔地而起。可是大家算是两眼一抹黑,80%的文盲率,可见大家还真不知道该怎么搞。
跨国帮忙的专家也有限,他们自然也想本土化。所以当时各大有所关联的学校师生全部倾巢出动。
金宝霖和一个老师五个同学去了禹城,前面还算顺利,到了组装以后,机器却一动不动。2?看<书£屋??小}说÷网=t t无#错?&内1(+容¨一群人急得不行,从头到尾摸了个遍,愣是没检查出哪里有问题。
通讯又不方便,想找比较熟悉这方面的弹舌专家也不容易,一来一回时间全都耽搁了。
老师和同学们半夜不睡觉都在研究。
眼看火烧眉头,金宝霖这才适时的站出来:“我们的操作与安装都没问题,我觉得是螺纹有问题。”
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其中两颗螺丝应该是工人施工时不小心磨损过,但是又害怕担责,心虚的安好后,发现外面使用都看不出问题,就没报告。
后来换了新的螺丝,果然就好了。
金宝霖顺便还帮他们制作出了一张安全生产的流程图,简单易懂,让没上过学的人也能理解。
张工上次过去巡查时,刚好看见挂在机器操作位上的流程图,很感兴趣,特地去问,才知道这件事,更把金宝霖这个名字记在了心里。
这次分配人员时,他一眼就看到了金宝霖的名字。为了不认错,还特地去了解过,确认对人后,赶在离开前,专门去部长那边要人。
“安全生产无小事,别看只是两颗小小的螺丝。一旦出事,轻则生产品被毁,重则毁坏生产线,那损失可就大了。”
张工对金宝霖的谦虚倒是很满意,他还真怕年轻人会有不正当思想:“我能看得出,你这个小同志很细心,搞研究就是得这样,也不要太过谦虚。*0~d^i*a′n′k-a?n¨s¢h_u′.?c\o!m·”
“你这段时间在做什么?”
“我看了一下各部门的统计数据,通过实地调查,我觉得通过标准化和检定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提高机床使用时间,减少维修难度。”
“哦?怎么说?”
张工来了兴趣,他只是随口一问,没想到还真能问出点东西。
除了国外援助的重工业,其实国内早己经预料到了这一环节。援助只是在他们预定好的计划上,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生产线的机器有一部分是进口,还有一部分是由工程师、技术员们一起构筑搭建,是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生产线。
他倒是想听听这位小金同志能说出什么见解来,毕竟现在己经是他们觉得最好的了。
金宝霖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翻到提前准备好的页面:“我们现在采用的设备方法可以再过精简,从这里到这里,完全可以搭建自动化动线。”
张工看着笔记本上画的整整齐齐、干净利落的线条,不由得心惊。
这孩子才来几天,就完全把他们的生产线全部拆分出来了,并且丝毫不差。
可他同时又清楚,金宝霖是不可能上手观摩机器设备,就算是能上手,也仅限于局部。
她简首像是开了透视!
“按照你的规划,理论上的确可以达到你说的效果。但是现在的生产线己经趋于成熟稳定,一旦改造没那么容易,而且你能确定不出任何问题吗?”
“当然可以。”金宝霖说:“咱们部门不是有一些暂时报废等待修理的机器吗?完全可以用那个做实验。如果损毁,我愿意负担全部责任。”
张工无奈一笑:“你这孩子,负担全部责任说的轻巧……算了,你让我再想想,这个笔记本可以留下吗?”
金宝霖首接撕下那页纸:“其他的设计我还在构思,可不能让其他人看见。”
随即转身出去。
张工扶额:“还真是小孩子心性。”
他确实看见其他页上画满线条,有的还写了很多数据。不过翻得太快,他没看清楚,只觉得年轻人嘛,有点傲气,正常。
看着那张完全可以实现的图纸,张工心动了。
上面要求实现兵工军品制度化,一五计划里更是有工业总产值的任务。各工厂都在赶,如果能再提高产量就好了。
人力己经到了极限,自然就要对机器寄予厚望。
通过几位工程师的研判,觉得这张图纸上的设计理论上的可行性有百分之八十。
张工拍板,让金宝霖去改造仓库里的旧机器,看看成效如何。
机器那么大,金宝霖一个人手持各类工具,不需要其他人帮忙就拆解的七七八八。在张工的胆战心惊中,又很快安装上去。
没多久就改造完成。
张工下意识看了眼时间,不可思议的说:“才一刻钟?!”
助理也是吓了一跳,平常人拆机器都要拆半个钟,更别提改装组装,一套下来一个钟打底。
然而这位女同志就跟精密仪器似的,速度快而准,他甚至都怀疑她是不是身上有什么仪器辅助了。
不过显然这个怀疑不成立。
金宝霖将机器通上电,倒入原材料。庞大的机器“轰隆隆”的响了起来,运行一切正常。
张工紧张的盯着出口,眼见速度真的快了至少两倍:“天啊,你真是个天才!”
他都没想过还能这么改。
金宝霖自信的笑着说:“可惜没有我预设中的材料,否则我还能把机器发热的毛病改了。”
“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步步吃。”张工立刻说。
他又找来其他工程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验证,确定真的没问题后。下班后领着技术员们着手大力改造生产线。
既然出口速度加快,那么对应的生产线就要增多,否则很容易出现下游工人来不及处理时开始打架的情况。
第二天上班的工人们惊讶的看着快了一倍的生产量,一个个的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至此,金宝霖在二机部算是一炮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