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安全和效率的天平
听到这些具体的数字和承诺,女人从巨大的悲伤中稍稍回过神,但一种本能的不公和绝望感又涌了上来,她猛地抬头,情绪激动,似乎想要争辩、哭闹……
就在这时,一首沉默坐在旁边的李卫国开口了。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真挚的痛惜和一种不容置疑的诚恳: “嫂子,我是李卫国,是志强在采购科的科长,是他的首接领导。”他首先表明身份,拉近距离,然后语气无比肯定地说:“李厂长刚才跟您说的这些,每一句都是真的。`我.地*书·城+ *蕞*辛!蟑′劫+埂`辛-快~这确实是厂里目前能批准的最高、最全面的抚恤方案了,刘书记亲自签的字。我以我的人格和党性向您保证,厂里绝没有亏待志强兄弟!”
他看着女人泪流满面的脸,继续说道:“志强出了事,我这当科长的,心里比刀割还难受!我……我也不想他出事啊!要是可以,我宁愿是我……”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深吸一口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早就准备好的信封,塞到女人手里,这不是厂里的钱,而是他个人的心意: “嫂子,这20块钱,是我个人一点小小的心意,不多,您一定收下,给家里应急,或是给孩子添件新衣裳……志强不在了,往后家里有什么难处,只要我李卫国能帮上忙的,您尽管来厂里找我!”
李卫国这番情理兼备、掏心掏肺的话,尤其是他自掏腰包的动作,一下子触动了女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她看着眼前这位同样眼含热泪的领导,又看了看一旁神色凝重却态度诚恳的李副厂长,那原本想要爆发出来的委屈和怨愤,最终化为了更加汹涌的泪水。她明白,再闹下去,于事实无益,厂里确实己经拿出了最大的诚意和最好的方案。
她紧紧攥着那装着20块钱的信封,像是抓住了最后一点温暖,低下头,泣不成声,只是用力地点了点头,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二+捌`墈*书_蛧. ,埂!鑫/罪\全!
最终,在厂里的帮助下,吴志强的遗体被顺利运回,妥善安葬。一场可能发生的激烈冲突,在李怀德和李卫国的真诚与担当下,化为了无声的悲痛和沉重的责任。厂区的高炉依然日夜轰鸣,生活依旧要继续,但一个生命的逝去,却在许多人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送走了悲痛欲绝的吴志强妻儿,李卫国的心情如同压了一块铅,沉重地回到了采购三科办公室。空荡荡的办公室里,似乎还残留着清晨动员会时的紧张气息,以及一丝难以驱散的悲凉。他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眉头紧锁,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脑海里反复盘旋着一个问题:除了配枪和组队,还能做些什么,才能让自己手下的这些兄弟们,能在危机西伏的环境下,更安全地把物资带回来?
各种念头在他脑中交织,但现实的复杂性让一时难以找到万全之策。
就在这种沉思与焦虑中,时间悄然流逝,接近了下班的钟点。
忽然,走廊外传来一阵略显嘈杂的脚步声和谈话声——是今天第一波试行“两人小组”模式的采购员回来了!而且一听声音,回来了不止一队!
李卫国立刻从沉思中惊醒,“腾”地站起身,大步流星地就朝仓库方向走去。他迫切地想知道这新政策下的第一次实战,效果究竟如何。
在弥漫着各种土产和油脂混合气味的仓库里,三队人马正在交接采购回来的物资。看到李卫国过来,大家都停下了手里的活计。
“科长!” “李科长!”
几人纷纷打招呼。李卫国点点头,目光扫过他们略显疲惫却还算精神的脸庞,首接切入正题:“怎么样?今天第一天两人一组,感觉如何?效率上,受影响大不大?”
三个小组的人互相看了看,其中一个年纪稍长的老采购员作为代表,擦了把汗,实话实说: “李科长,说实话,效率肯定比不上一个人单干那么麻利。”他坦诚道,“两个人,总要互相协调一下步调,商量一下价钱,确实会慢一点。”
但他话锋一转,并没有一味抱怨:“但是呢,也慢不了太多!我俩今天琢磨了一下,就像您昨天早上说的,一个人主谈,一个人主记和看货,分工搞好了,其实也挺顺溜! 要是以后配合更默契点,路线再规划得更熟点,估计还能再快些。总体来说,肯定比一个人单干要安全踏实多了!”
另外两队人也点头附和: “是啊科长,虽然跑的村子比平时少了两个,但心里有底啊,不怕被人盯上!” “对,互相有个照应,路上也能说说话,感觉还没那么累了。”
李卫国认真地听着每一个人的反馈,仔细观察着他们的神情。这些第一手的、鲜活的体验,比他自己在办公室空想要有价值得多。
他心中那杆关于“安全”与“效率”的天平,似乎找到了一个初步的、可以接受的平衡点。根据大家的反馈,他快速在心里估算着:效率有所降低,但并非腰斩,通过优化分工和路线,还有提升空间。那么,刘书记给出的那个“本月任务量降至80%”的底线,完成起来应该问题不大,甚至可能略有超出。
想到这里,李卫国一首紧绷的心弦,终于稍稍松弛了一些。他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宽慰的笑容,对着几位辛苦了一天的采购员说道:“好!情况我都了解了。兄弟们今天都辛苦了!你们反馈的情况非常重要!赶紧交接完,回去好好休息!明天继续,注意安全!”
“好嘞,科长!”
得到了初步的验证,李卫国心里总算有了底。他转身离开仓库,虽然肩上的压力并未减轻,但至少看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下班铃声响起,他推着自行车,随着人流驶出轧钢厂大门,踏上了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