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三天,拿出解决方案
那份关于能源困局的报告,和钱院士那番痛心疾首的“泣血陈词”,像两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头。
胜利的喜悦,早己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比战败更加憋屈、更加令人绝望的无力感。
整个基地,都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沉默之中。技术员们走路都踮着脚,生怕发出一丝声响,惊扰了这压抑的气氛。
而风暴的中心,林舟,却表现出了令人费解的、异常的沉默。
他没有愤怒,没有辩解,甚至没有对宋将军那焦急的询问,做出任何正面的回应。
他只是把自己,像一枚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了“玄鸟”机房里。
那间曾经象征着胜利与荣耀的机房,此刻,变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茧”。
林舟切断了所有对外的通讯,拒绝了所有人的探视。
他一个人,面对着那台因功率不足,只能以“植物人”状态,维持着最低限度运行的“玄鸟”。
他将备用发电机组所有的功率,都集中到了“玄鸟”的数据检索和基础分析模块上。
然后,他开始了一场疯狂的、在外人看来近乎自虐式的“阅读”。¨e+z-暁·说`徃′ ?最?鑫·漳¢节~更+辛′哙?
通过一条只有他和少数几个人知道的、连接着京城某个绝密资料库的特殊信道,“玄鸟”开始以一种涓涓细流的方式,为他调阅着海量的、看似与当前困局毫不相干的文献资料。
屏幕上,不再是武器参数和战场模型。
取而代之的,是——
《龙国主要河流年度水文勘测报告(1950-1965)》
《全国地质构造稳定性普查图(初稿)》
《北极熊第聂伯河水电站建设经验汇编》
《星条国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技术概要》
《西德气象局关于全球大气环流的初步研究》
《关于晶体硅材料光电效应的最新理论进展(英文影印版)》
……
地质、水文、气象、材料学、工程学……
无数庞杂的、横跨数十个领域的知识,如同决堤的洪水,通过那块小小的屏幕,疯狂地涌入林舟的大脑。
“玄鸟”的硬盘,在低功率下,发出着不堪重负的、如同呻吟般的“咔咔”声。
屏幕上的数据流,虽然不再像全盛时期那样如同瀑布般飞泻,但其刷新和切换的速度,依旧快得让任何一个试图窥探的人,感到头晕目眩,心生压抑。_0,0\暁¢税\蛧^ `免~费!越.读*
仿佛那屏幕后面连接的,不是一台降频运行的计算机,而是一个正在疯狂吞噬着整个世界知识的、贪婪的黑洞。
宋将军忧心忡忡。
他每天都会在机房门口徘徊很久,却又不敢进去打扰。
他能从那紧闭的门缝里,闻到一股浓烈的、混杂着汗味和熬夜后特有酸腐气息的味道。
他能看到,送进去的饭菜,几乎原封不动地又被送了出来。
他怕林舟会垮掉。
这个年轻人,肩膀上扛着的东西,太重了。有来自敌人的压力,更有来自自己人的、足以压垮泰山的质疑。
第三天下午,宋将军终于忍不住了。
他推开了那扇沉重的铅门。
机房里,一片狼藉。地上散落着揉成一团的草稿纸,桌上是早己冰凉的茶水和干硬的馒头。
林舟的背影,依旧像一座雕塑,纹丝不动地坐在控制台前。
他的身形,似乎比三天前,又消瘦了一圈。
那惨白的、来自屏幕的光,照在他身上,让他看起来像一个即将耗尽自己所有生命力的幽灵。
“小子……”宋将军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气的心疼和沙哑,“顶得住吗?”
他走上前,想拍拍林舟的肩膀,却又怕惊扰到他。
“京城那边……吵得快把天花板都掀了。钱老头那番话,太诛心了……要不,要不咱先缓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豁出这张老脸,去跟上面求情,先把项目保下来再说……”
林舟没有回头。
他的目光,依旧死死地锁定在屏幕上,那上面,是一张复杂的、标注着无数等高线和地质断裂带的长江水系图。
良久,他那有些干裂的嘴唇,轻轻地动了动。
吐出了三个字。
平淡,却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斩钉截铁的决绝。
“给我……三天。”
……
三天,是林舟给出的期限。
而现在,是第三天的深夜。
距离他承诺的期限,只剩下最后几个小时。
“玄鸟”机房内,灯火长明,亮如白昼。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焦灼的气息,仿佛连灰尘都在燃烧。
林舟,依旧坐在那里。
他的双眼,布满了蛛网般的血丝,眼眶深陷,脸色苍白得像一张纸。
三天三夜,他几乎没有合眼。他的身体,己经濒临极限。
但是,他的那双眼睛,却亮得吓人!
仿佛有两团来自宇宙深处的、熊熊燃烧的星云,在他的眼底爆发、旋转、坍缩!
他的面前,主屏幕上,不再是任何单一的文献。
而是被分割成了上百个窗口。
每一个窗口里,都在进行着一种独立的、却又彼此关联的模拟演算。
左边的屏幕上,是长江三峡那段雄奇险峻的河道。庞大的水流动力学模型,正在模拟着万年一遇的洪水,撞击在一段虚拟的、横亘于江面上的堤坝时,所产生的恐怖冲击力。
紧接着,旁边的窗口里,对应的地质应力分析模型,开始疯狂计算。那里的岩层,在屏幕上,因为无法承受的压力,而呈现出令人心悸的、濒临崩溃的暗红色。
右边的屏幕上,一个由无数铜线和硅钢片组成的巨型发电机结构图,正在飞速旋转。每一个角度,每一个细节,都被拆解、分析。如何在线圈的缠绕方式上,减少涡流损耗?如何在六十年代的材料学框架下,将单机容量,推到匪夷所思的七十万千瓦?
上方的屏幕,是枯燥的风力叶片气动模拟。空气,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介质,在“玄鸟”的计算下,变成了一条条五颜六色的、代表着压力和流速的曲线。如何设计一种翼型,既能适应高原的低密度空气,又能抵抗沿海的强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