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惊世汇报,满座哗然

电子工业部的专家们凑近了看这张图纸,眼中的震惊之色越来越浓。¢w′o,d!e*s¨h^u-c′h¢e.n`g?._c?o?m′

在这个大多数电子设备还在使用电子管的年代,林舟展示的这种微型化电子设计简直如同科幻小说。

"这种集成度...这种微型化水平..."电子研究所的张院士声音发颤,"即使是星条国最先进的实验室,也..."

他说不下去了,因为他知道,即使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电子技术,也无法实现这种程度的集成和微型化。

林舟所展示的,不仅仅是超前的设计,而是对整个电子工业基础的颠覆性重构。

"最后一项技术,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林舟的声音依然平静,仿佛没有察觉到会议室内凝重的气氛。

当第四组图纸发到与会者手中时,会议室里已经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合成孔径雷达,这个名词对当时的龙国来说完全陌生。

林舟展示的这种雷达系统,通过飞行平台的移动,人为"扩大"天线孔径,从而获得极高的地面分辨率。

"传统雷达的分辨率受限于天线物理尺寸,"林舟解释道,"而合成孔径雷达突破了这一限制,能够在万米高空分辨出地面上一米大小的目标。?墈,书.君· !耕*新/醉-哙\"

他指向雷达的参数表:

类型: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

工作模式:条带模式/聚束模式

地面分辨率:0.3米(最高)

探测距离:300公里

穿透能力:能透过云层、烟雾、沙尘

成像范围:50x50公里(单次扫描)

数据处理:实时/近实时

地形绘制精度:垂直误差<5米

目标识别能力:可区分坦克、装甲车、导弹发射车等

"0.3米的分辨率?"雷达专家们几乎同时惊呼出声,"这...这意味着能从万米高空看清地面上一个人的轮廓!"

林舟点点头:"正是如此。更重要的是,这种雷达能够全天候工作,无视天气条件,为战略轰炸机提供精确的地形测绘和目标识别能力。"

他翻到下一页,展示了一张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的框图:

"关键在于这套专用的模拟计算系统,它能够在有限的计算资源下,实现接近实时的图像生成。*s^h-a.n,s.h!a+n?y¢q¨.~c!o¨m."

电子工业部的专家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张图纸,仿佛看到了一件稀世珍宝。

在当时计算能力极为有限的条件下,这种信号处理系统的设计简直是一项奇迹。

会议室里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与会者们翻看着手中的图纸,眼中的震惊之色久久不能散去。

有人不自觉地站起身,俯身研究那些精密的设计细节;有人反复揉着眼睛,仿佛不敢相信自己所见;

还有人低声念叨着那些超越想象的技术参数,声音中充满了不可思议。

空军的郑将军忘记了手中的香烟,任凭烟灰掉落在桌面上。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某种奇特的光芒,既有震惊,也有兴奋,还有一丝难以言表的恐惧——恐惧于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巨大变革。

航空研究院的陈院士摘下了眼镜,无意识地用手帕擦拭着,眼中满是困惑和不解。

他从业四十余年,亲历了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的全过程,自认为对这个领域了如指掌。

但此刻,他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初学者,面对着一个完全陌生的新世界。

发动机研究所的王老院士颤抖着指着变循环发动机的图纸,嘴唇蠕动着似乎想说什么,但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那些精密的设计,那些令人窒息的参数,那些创新的工艺,都远远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电子工业部的几位专家则陷入了某种恍惚状态。

他们轮流研究着那些微电子设计,眼中的震惊逐渐变为某种近乎宗教般的狂热。

在这个电子技术刚刚起步的年代,林舟展示的这些设计简直就像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奇迹。

整个会议室里只剩下粗重的喘息声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所有的质疑都被硬生生地卡在了喉咙里,无人再敢出声。

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震撼,更是认知上的彻底颠覆。

这些图纸,这些参数,这些设计理念,就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突然被打开,让这些龙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一时间无法适应那扑面而来的璀璨光芒。

航天部的刘副部长僵硬地转向赵部长,嘴唇微微颤抖:"这...这些...都是林工一个人设计的?"

赵部长轻轻点头,脸上带着某种复杂的表情,既有骄傲,也有震惊,还有一丝难以察觉的忧虑。

飞机设计院的总工程师深吸一口气,试图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那么颤抖:

"这些设计...如果能够实现...将彻底改变世界航空航天的格局..."

"不是'如果',"发动机专家李教授突然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是'一定能'。这些设计...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如此周密...每一个参数都平衡得如此完美...这不是幻想,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工程方案。"

电子工业部的徐总工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这些微电子设计...虽然超前,但并非完全不可实现。关键是他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路线,避开了许多我们现阶段无法逾越的障碍。"

林舟静静地站在讲台上,看着这些龙国最顶尖的专家们从震惊、怀疑到逐渐接受的全过程。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各位前辈,"他轻声开口,声音中带着某种超越年龄的沉稳,

"这四项技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空天体系。"

他环视着会议室,看到了那些仍然沉浸在震惊中的面孔:

"我知道,这些设计在当前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相信,只要我们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五年内,我们就能看到第一架飞翼战略轰炸机升空的壮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