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公主之心,微服北巡
长公主朱媺娖,将周奎带回来的那半袋土豆和一袋玉米,视若珍宝。她命御膳房的小太监,按照周奎描述的方法,将土豆或蒸或煮,将玉米磨成粉,做成窝头。
当那朴实无华,却又带着一股大地芬芳的食物,第一次出现在她面前时,她的小脸上,写满了新奇与郑重。
她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蒸熟的土豆,剥开薄薄的外皮,学着信中描述的样子,轻轻咬了一口。
那绵密香甜的口感,瞬间就让她那双明亮的眼睛,弯成了好看的月牙。
“真好吃”她喃喃自语。
她又尝了尝那个用玉米面做的窝头,虽然口感有些粗糙,但那股独特的谷物香气,却让她觉得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要来得踏实。
她无法想象,就是这样好吃又管饱的东西,竟然能在一亩贫瘠的土地上,长出成千上万斤。~x/w+b!b′o¢o?k_..c/o`m,
而那个创造了这一切的人李睿。
这个名字,连同周奎信中那些充满了传奇色彩的描述,象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她的脑海中不断地展开。
她仿佛能看到,那个年轻的官员,是如何在荒原上,指挥着百姓开垦田地;是如何在高炉前,迎着熊熊的烈火,锻造出神兵利器;又是如何在万众瞩目之下,用雷霆手段,斩杀那些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
这是一个与她生活中所见过的、那些循规蹈矩、暮气沉沉的朝臣们,完全不同的人。
他身上,有一种她从未见过的、朝气蓬勃的、充满了创造力的生命力。
这种感觉,让她感到无比的好奇,甚至有那么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向往。
尤其是当她得知,父皇和朝中的大臣们,正在为如何处置这个“功过难辨”的李睿而争吵不休时,她的心中,更是生出了一股强烈的冲动。
她想亲眼去看看。′k?a·n?s?h`u/b`o_y,.,c~o-m·
她想亲眼去看一看,那个被周奎形容为“世外桃源”的宁远卫;她想亲眼去看一看,那万亩良田春耕的盛景;她更想亲眼去看一看,那个名叫李睿的年轻人,究竟是不是像信中所写的那般,有经天纬地之才。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如雨后的春笋般,疯狂地生长起来,再也无法遏制。
于是,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朱媺娖将自己最信任的侍女和周奎,召到了自己的寝宫。
“周大哥,我想再去一次辽东。”
少女的声音虽然轻柔,但语气却异常的坚定。
“什么?!”周奎大惊失色,当场就跪了下去,“公主殿下,万万不可!辽东乃边关苦寒之地,兵凶战危,您乃万金之躯,岂能以身犯险?!”
“是啊,公主!”贴身侍女也急得快要哭了出来,“您要是出了什么意外,奴婢们万死莫赎啊!”
“我意已决。”朱媺娖摇了摇头,那双平日里温婉如水的眸子里,此刻却闪铄着不容置疑的坚毅,“父皇如今被朝臣所困,尤豫不决。我想亲自去看看,辽东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只有眼见为实,我才能更有底气地,去劝说父皇。”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我不会暴露身份。我会扮成你的妹妹,就说是去辽东投亲的商贾家眷。只要我们小心行事,不会有人知道的。”
看着公主那坚定的眼神,周奎知道,自己再劝也是无用。这位看似柔弱的公主,骨子里,却继承了朱家天子那份说一不二的执拗。
他沉思良久,最终一咬牙,重重地磕了一个头。
“既然殿下心意已决,属下万死不辞!定会拼尽全力,护卫殿下周全!”
计划,就这样在三个人的秘密商议中,定了下来。
几天后,一支由十几辆大车组成的“商队”,在周奎的带领下,悄无声息地从京城的德胜门出发了。
商队的车上,装载的并不是什么绫罗绸缎,而是大量的铁器、布匹、食盐,以及一些李睿在信中隐晦提出过,边关急需的药材和物资。这是周奎打着“与李大人商谈合作”的旗号,向崇祯皇帝申请的。崇祯在尤豫之中,最终还是默许了这次“试探性”的商业往来。
而在商队中间,一辆装饰得最为舒适的马车里,一个身穿淡青色布裙,头上简单地扎着发髻,脸上带着些许兴奋与忐忑的“少女”,正悄悄地掀开车帘的一角,好奇地打量着车外那片陌生的世界。
少女的面容,清丽绝俗,虽然刻意用了一些黄粉遮掩,却依旧难掩其天生的贵气。
她,正是当朝长公主,朱媺娖。
她不知道,自己这次充满冒险精神的“北巡”,将会给她的人生,带来怎样翻天复地的变化。
她更不知道,在遥远的宁远卫,那个让她充满了好奇的年轻人,此刻正面临着一场由她而起的、意想不到的麻烦。
因为,就在她的商队出发的同时,另一拨人,也从京城,踏上了前往辽东的道路。
那是几名来自东厂和锦衣卫的番役,他们接到的密令是:
“严密监视李睿,彻查其所有底细。若有任何不轨之举,或与‘不明商队’勾结之实,可秘密处置,不必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