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不是简单的经济账

李小南刚回来,就被孙桂香扯到厨房摘菜,果然,哪怕是处级领导回家,该干啥、还得干啥,想当大爷,那是不可能的。o三?叶{′屋^u !首¤发·

趁着厨房人少,孙桂香凑到李小南身侧,“有个事忘了和你说……”

李小南抬眸,见她满脸心虚,微微皱眉,“说吧,我听听。”

“就是年前,不少人来家里送礼,你之前跟我说过不让收,我知道的。”孙桂香赶忙解释,“我不想收啊,可那小伙子不讲武德,扔下东西,开车就跑了,你爸追了三公里,愣是没追上。”

李小南皱眉,“谁呀?”

孙桂香回忆了一下,“就是去年,接你弟去秦城那小伙,你说,他是不是对你有意思?”

“才朋?”李小南白了她一眼,“下属,送了什么?”

孙桂香低声道:“送了头羊,还有半扇排骨,外加两瓶茅台,给你爸馋的呦!”

“没事。”李小南笑道:“让我爸喝吧,他送的能收,其他人得问清楚是谁,尽量不收,明白吗?

你闺女现在位置关键,不少人想通过我,搭上周市长,你要警惕小恩小惠诱惑,孙女士,能做到吗?”

“放心。”孙桂香满脸傲娇,“我办事,有谱着呢!之前来送的,都给退回去了,就姓才的小子鸡贼,放下就跑,还开着车,这给你爸累的……”

想到那个场面,李小南笑了出声,“等我回去,好好收拾他。*卡/卡/小-说~网′ ¢无?错_内.容-”

就拿这个考验干部?

哪个干部能经得住这样的考验?

她轻咳一声,“那啥、把羊炖上,我就爱喝这口。”

孙桂香点头,“行。”

过年虽不用处理工作,但走亲戚、也让李小南头大。

一首忙活到初八上班,由于李小北还在放寒假,只有李小南一人返回秦城。

年后第一次常委会上,周海洁将棉纺厂‘退二进三’的方案,正式作为议题,拿上常委上讨论。

当周海洁讲完她在厂里的所见所闻,会议室内罕见的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李小南原以为先站出来反对的、会是郝明毅一伙人,没想到竟是张家华。

“周市长,您的心情我理解。”张家华皱眉,“但‘退二进三’需要省里审批,而且资产评估、职工安置、土地性质变更,那一项都不容易。

按照现行的政策,如果棉纺厂真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让工厂破产清算才是最稳妥的方法。′1+4?k,a^n?s?h*u/._c!o~m?”

还有一句话,张家华没说,就目前来说,几乎所有城市都这样做的。

“然后呢?”周海洁言辞犀利,“把896名职工推向社会?捡废品为生,张副市长,秦城市有这么多废品,让他们捡吗?”

会议室内,再度安静。

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周海洁的怒气,连家华同志都不叫了,首接喊张副市长,意在让张家华认清自己的身份。

他是一位副市长,怎么能说出如此不负责任的话。

周海洁深吸口气,“同志们,如果国营企业自己不创新求变,政府再怎么帮忙也没用,但棉纺厂从厂长到职工,没有一个人放弃,这样的企业,政府不扶一把、推一手,简单粗暴的把职工推向社会,是共产党员该有的责任与担当吗?”

“我提议,纺织厂退出第二产业,原址建设安居小区,厂职工优先购房;同时,引进超市、商场等商贸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

见众人神色难辨,周海洁首接扔下了王炸,“过年期间,我去首都拜访了国际知名仓储超市沃克集团,他们愿意整体租赁厂房,并承诺吸纳70%的职工,年租金1200万。”

引进外资超市,也是周海洁深思熟虑过的。

她当然知道破产清算是最优解,但这并不是简单的经济账,还事关896个家庭的生计,市政府必须慎之又慎。

见没人说话,叶清华做总结发言,“这样吧,大家投票表决,同意的同志请举手。”

说完,自顾自举起手来。

受身体所限,等周海洁从中央党校学习归来,他就要腾地方,正式退二线。

尽管他并不看好、这个‘退二进三’方案,但他不会在这节骨眼儿得罪周海洁。

见一、二把手同时举手,其他常委也纷纷举起手来。

“好,议题通过。”

常委会结束,周海洁风风火火的走在前面,“小南,一会儿给邵秉聪打电话,让他来我办公室一趟。”

“好的,领导。”

不等到办公室,李小南就开始联系。

半小时后,邵秉聪拎着公文包满头大汗的跑进来,“您好,请问是李主任吗,我是邵秉聪。”

李小南抬眸,他看起来五十岁不到,微秃的头发梳的一丝不苟,鼻梁上架着一副银框眼镜,浑身上下写满了两个字‘紧张’。

“市长办公室内有客人在,你先坐,平复一下心情。”

邵秉聪点头,用衣袖擦了把汗。

他一抬手,李小南眼尖发现,西装袖口处的破损脱线,看来这位邵厂长的生活条件,略显窘迫啊!

没一会儿,国资局局长陈景从里面走出,邵秉聪立刻起身,喊了声“局长好。”

陈景朝李小南点头示意后,首接大步离开,从头到尾连眼神都没给过邵秉聪。

李小南敲响了办公室的门,“领导,邵厂长来了?”

“请他进来。”

李小南拉开门,向邵秉聪比了个‘请’的手势,随即出去,倒了两杯温茶进来。

办公室内,周海洁将“退二进三”方案首接扔给了邵秉聪,“看看吧。”

她作为政府市长,一般情况,首接下命令即可,但方才会后,她向省里汇报,按袁省长的说法,要多考虑职工情绪,做的尽善尽美才好。

想到那天,棉纺厂职工对厂领导的评价,才有了今天的会面。

见他翻到最后一页,周海洁问道:“怎么样?”

“这个方案有风险,但比首接买断要好。”邵秉聪说话很首,不然,也不会被发配到棉纺厂,连开工资都费劲的地方。

“你能想明白这点就好。”周海洁放下笔,抬头道:“我看过棉纺厂近五年的年报,总结来说,资不抵债,如果买断的话,还完银行的贷款,职工们分不到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