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尝试着养鱼
最后敲定,鱼塘租一年,二十块块,租了两年,张向前当场给了陈大爷西十块。
五分荒田,一年还能租到二十块钱,到时候,还有免费的鱼吃,村里人都说陈大爷赚大发了。
陈大爷看着村民羡慕的眼神,握着钱,笑得合不拢嘴。
村里不少人都跑过来看热闹,有人小声嘀咕:“就他们几个,能把这鱼塘弄出啥名堂?”
还有人认为,“这个城里人肯定疯了,那原本荒废的田,竟然花那么多钱租下,就算种水稻,一年也没那么多收成!”
“城里人钱多人傻……”
张向前听到这些议论,却并不在意,在村长的见证下, 张向前写了一份协议,双方在上面签字按手印。
拿着协议,张向前便开始让美姣和凤娇,还有二苟当天就开始清理鱼塘周边的杂草,美姣和凤娇手脚麻利,将杂草一把把拔起,二苟则用锄头把田埂加固。忙了一整天,鱼塘周边总算清理得差不多了。
第二天,张向前花钱找村里的青壮年帮着挖鱼塘,一天两块工钱,不包吃,一起请了九个人。?·白§d马d_#书u&院}\ ?ˉ?更¢;新#`{最-¨快1t加上二苟和王兴国,一共十一个人,一起挖了五天,才算把五分田的荒田挖出了一个鱼塘。
九个青年包括刘勇和刘光荣都接了工钱,二苟和王兴国说什么也不要工钱。他俩表示,张向前平时帮了他们很多,这个时候,给他出点力,是应该的。
张向前很感激,没再强行把钱塞给他们。他深知,他们之间的那份情谊远比钱更重要,更珍贵。
由于鱼塘里自带一个井,保证了池塘里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池塘淤泥清理完后,池塘灌满了活水。
接着,张向前让林凤娇和美姣,还有王兴国,二苟几个人提着桶去集市上买了各种鱼苗放进鱼塘。
鱼塘弄好了,鱼苗也放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把鱼养大。为此,张向前让美姣去集市上买一本《池塘养鱼和鱼病防治》的书,每天没事的时候,他就研究如何养鱼和防止鱼生病。
不想鱼生病,必须要保持水质好,良好的水质是养鱼成功的关键,透明度保持在25-35厘米,还要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等等。¢三?叶!屋¢ ~追/最\新\章`节¨
喂鱼他们选择用青草,平时二苟,王兴国,他们有时间的时候,就去田里割些青草扔到里面。家里发黄的青菜叶不再给牛吃,都往池塘里扔。
对于张向前的做法,凤娇很是感激,她知道,张向前主要为了晓雅能吃到带鳞的鱼,才不嫌麻烦,折腾出这么一个鱼塘来。
所以,平时放牛没事的时候,凤娇也会扯些青草往让鱼塘里扔。
村里人看着鱼一天天长大,都眼馋的不行。一天傍晚,天色己暗,二苟和张向前来到鱼塘边的储水情况,发现一男一女正拿着渔网往里撒。
二苟拿着手电筒扫到两人脸色,怒道,“干什么,干什么,不知道这是私人鱼塘,不能打捞么?”
那人用手挡住光线,阴阳怪气道:“哟,我当是谁呢,二苟大哥,这鱼塘又不是你的,你着急啥?”
“光荣啊,你难道不知道这是向前大哥花钱租来的么?这是有协议的!”二苟气愤道。
刘光荣撇嘴道:“协议顶个啥用,有本事你去告我啊。”说着又要撒网。二苟气得撸起袖子就要动手,张向前赶紧拦住他。
他知道和刘光荣动手只会让事情更糟,便沉声道:“刘光荣,你今天要是敢捞鱼,我就去村委会评理,到时候让大家都看看你是个啥德行。”
看到张向前,刘荣荣立即换了副脸孔,“向前大哥,我对像想吃鱼,我下午在河里捞了一下午,也没捞着一条鱼,所以,想从你鱼塘里捞一条给她解解馋,你大人有大量,就让我捞一条吧!”
张向前听她没脸没皮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你要吃,也要主动跟我说,而不是背着我擅自捞鱼,你今天带了这个头,明天,后天,张三,李西也来捞鱼,我该如何怎么解释呢?
刘光荣听了张向前的话,脸色有些挂不住,但还是嘴硬道:“不就是几条鱼嘛,小气巴拉的。”
唐玉梅也在一旁帮腔:“就是,一条鱼能值几个钱,还这么计较。”
张向前冷笑一声:“鱼值不了多少钱,但你们这种行为就是不对。今天我要是让你们捞了,以后这鱼塘还怎么管。”
刘光荣见张向前态度坚决,也不敢再强行捞鱼,可又不想就这么灰溜溜地走,正僵持着,村长听到动静赶了过来。
了解情况后,村长严肃地对刘光荣说:“光荣啊,向前租了这鱼塘,那就是人家的,你未经允许来捞鱼就是你的不对。大家乡里乡亲的,有啥需求好好说,不能干这种事儿。”
刘光荣被村长训了一顿,不敢再吭声,拉着唐玉梅悻悻地走了。
张向前对村长表示感谢,村长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后有啥事儿尽管说,咱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这段时间,村长亲眼目睹张向前的到来对于村民的改变。他提出的,想致富,先修路。他向村长提议,组织村里年轻人把贯穿村子到村口的泥巴路拓宽,整平,铺上河边捡来的石头。
一到下雨天,村民走在路上,再也不像之前那样,半个脚都陷在黄泥里,拔都拔不出来。如今是一条鹅卵石路,下雨天走在路上,水通过鹅卵石的缝隙流向两边,鞋子再也粘不到泥巴。
因此,他认为张向前就是村民的福星,只要把他供养好,将来他肯定能带动大家走上脱贫的路。
村里有人欺负他,那是万万不行的。因此,只要有人欺负张向前,村长都会站出来维护他。
经过这次风波,张向前更加小心地守护着他的鱼塘,有事没事晚上和二苟两人拿着手电筒过来察看察看,期待着丰收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