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亮剑:大将李云龙后留门
第193章:新的使命——铁肩担道义
小
大
肩上的金星,如同一座无形的灯塔,指引着方向,也施加着千钧重担。
李云龙带着更加炽热的责任感和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一头扎进了“建设强大国防”这片新的战场。
他的新职务被正式任命:人民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部副部长。
这个位置,赋予了他直接参与国家最高军事决策、规划军队长远发展蓝图、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权力。
回到位于总部大院的办公室,窗明几净,文件堆积如山,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这里没有硝烟,却弥漫着另一种紧张——关乎国家安危、军队未来的战略博弈与务实耕耘。
“他娘的,这副担子,重了一万倍啊!”
李云龙低声自语,手指重重地点在台海区域。
荣光之下,是如山的责任和时不我待的紧迫!
他没有丝毫耽搁,立刻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投入工作:
调研先行,摸清家底:
他拒绝坐在办公室里听报告,带着精干的参谋班子,马不停蹄地奔赴全国各大军区、重点军工企业、军事科研院所。
深入基层连队,看战士训练,摸新装备性能;
钻进工厂车间,看生产线运转,问技术瓶颈;
坐在科研人员的绘图板前,听他们讲解新式武器构想。
在高层会议上,他力主利用难得的国际环境(部分友好国家),不惜代价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图纸和样机(如新型坦克、喷气式飞机发动机、雷达技术)。
但同时,他敲着桌子强调:“买来的只能是拐杖!咱们自己的腿,得自己长硬实!
军工企业,必须勒紧裤腰带,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攻关!
仿制是第一步,吃透技术是第二步,搞出自己的‘杀手锏’,才是第三步!”
院校体系大升级:他力主扩建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学院、炮兵学院等专业技术院校,并推动在综合性军事学院(如南京军事学院)增设高级合成指挥班次。
强调教学内容要紧贴实战、面向未来。
“不能光教老黄历!要把世界最新的军事思想、技术动态,都教给学员!要培养能打赢明天战争的指挥员和技术专家!”
完善国防动员体系:他推动建立更加高效、覆盖城乡的预备役登记和训练制度,制定详细的战时兵员、物资、交通、医疗动员预案。
………
李云龙的思路清晰,行动果决,如同在国防建设的大棋盘上落下了一颗颗有力的棋子。
他的务实作风、敢于担当和“泥腿子”出身的独特视角,很快赢得了许多务实派将领和军工科研人员的敬佩与支持。
然而,改革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旧观念的惯性、资源的掣肘、以及一股潜滋暗长的教条主义风气,开始成为他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阻力。
会议室内,烟雾缭绕。
一份由部分“学院派”将领(深受苏式理论影响)主导提出的编制改革方案被摆上桌面。
方案的核心是全面效仿苏军,建立庞大的、高度专业化的兵种军团,
强调集中使用和严格的层级指挥,对师团级合成化程度和基层指挥员自主权进行了大幅压缩。
李云龙仔细翻阅着方案,眉头越皱越紧。
当听到主汇报人用流利的俄语术语(夹杂着翻译)大谈特谈“大纵深突击理论”、“坦克集群决定论”、“火力至上主义”,
并认为我军的“小群多路”、“灵活机动”是“游击习气”、“不符合现代战争要求”时,他终于忍不住了。
“砰!”李云龙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杯乱跳,全场皆惊!
他“霍”地站起身,如同被激怒的雄狮,指着那份方案,声音如同寒冰炸裂:
“放屁!纯粹是放屁!”
“老子刚从下面部队回来!看到的是一群被条令框死的木头兵!
听到的是被外国顾问训得不敢喘气的指挥员!
现在,你们又拿出这么一份狗屁不通的方案,要把咱们的部队,也框成苏联人的模样?!”
他目光如电,扫过那些面露尴尬或不服的“学院派”将领:
“苏联有苏联的国情!他们地大物博,钢铁洪流玩得起!
咱们呢?咱们底子薄,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
更要命的是,咱们未来最可能打的仗是什么?是东南沿海的岛屿登陆战!
是复杂地形下的边境战!是城市攻防战!
在这些地方,你让老子把坦克集中起来当铁疙瘩冲锋?嫌死得不够快?!”
“咱们的老传统怎么了?
小群多路怎么了?
灵活机动怎么了?
那是咱们用血换来的法宝!
是在装备劣势下克敌制胜的看家本领!
没有战士们灵活的小组战术、爆破攻坚,光靠轰炸能把碉堡里的敌人全炸死?!”
“编制改革,我支持!但改革是为了更强,不是为了自废武功!
不是为了把咱们的部队变成四不像!
合成化,不是把兵种简单拼凑在一起,搞成大锅饭!
是要让步兵、坦克兵、炮兵、工兵、通信兵,像人的手指头一样,既能攥成拳头打人,又能灵活分开干活!
是要给基层指挥员在复杂战场环境下临机决断的权力!
而不是用一堆僵硬的条条框框,把他们捆成粽子!”
李云龙的话,如同连珠炮,掷地有声,充满了实战派的血性与对军队特色的深刻理解。
会场内鸦雀无声,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支持他的人暗暗叫好,反对的人脸色难看,中立的人则陷入沉思。
赵刚作为政治工作的代表,也列席了会议。
他看着李云龙那激愤而坚定的侧影,心中既担忧又充满敬意。
……
会议不欢而散。
李云龙带着一肚子火气回到办公室,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胸中激荡难平。
“建设强大国防…新的使命…”
他喃喃自语,拳头攥得咯咯作响,
“这使命,不仅要跟敌人斗,还要跟脑子里的条条框框斗!
跟那些只会捧着洋本本、忘了自己是谁的歪风邪气斗!
不把这股子教条主义的邪气压下去,咱们的现代化,就是瘸腿的现代化!
就是没有灵魂的现代化!”
他猛地转身,对跟进来的张大彪(已调任总参作战部担任要职)厉声道:
“大彪!给老子准备材料!关于当前部队训练和编制改革中出现的教条主义倾向、脱离实际、忽视我军优良传统的表现、危害。
以及我个人的意见!要具体!我要在下次军委扩大会议上,好好说道说道!
这‘反教条主义’的第一枪,老子打定了!”
李云龙带着更加炽热的责任感和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一头扎进了“建设强大国防”这片新的战场。
他的新职务被正式任命:人民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部副部长。
这个位置,赋予了他直接参与国家最高军事决策、规划军队长远发展蓝图、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权力。
回到位于总部大院的办公室,窗明几净,文件堆积如山,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这里没有硝烟,却弥漫着另一种紧张——关乎国家安危、军队未来的战略博弈与务实耕耘。
“他娘的,这副担子,重了一万倍啊!”
李云龙低声自语,手指重重地点在台海区域。
荣光之下,是如山的责任和时不我待的紧迫!
他没有丝毫耽搁,立刻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投入工作:
调研先行,摸清家底:
他拒绝坐在办公室里听报告,带着精干的参谋班子,马不停蹄地奔赴全国各大军区、重点军工企业、军事科研院所。
深入基层连队,看战士训练,摸新装备性能;
钻进工厂车间,看生产线运转,问技术瓶颈;
坐在科研人员的绘图板前,听他们讲解新式武器构想。
在高层会议上,他力主利用难得的国际环境(部分友好国家),不惜代价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图纸和样机(如新型坦克、喷气式飞机发动机、雷达技术)。
但同时,他敲着桌子强调:“买来的只能是拐杖!咱们自己的腿,得自己长硬实!
军工企业,必须勒紧裤腰带,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攻关!
仿制是第一步,吃透技术是第二步,搞出自己的‘杀手锏’,才是第三步!”
院校体系大升级:他力主扩建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学院、炮兵学院等专业技术院校,并推动在综合性军事学院(如南京军事学院)增设高级合成指挥班次。
强调教学内容要紧贴实战、面向未来。
“不能光教老黄历!要把世界最新的军事思想、技术动态,都教给学员!要培养能打赢明天战争的指挥员和技术专家!”
完善国防动员体系:他推动建立更加高效、覆盖城乡的预备役登记和训练制度,制定详细的战时兵员、物资、交通、医疗动员预案。
………
李云龙的思路清晰,行动果决,如同在国防建设的大棋盘上落下了一颗颗有力的棋子。
他的务实作风、敢于担当和“泥腿子”出身的独特视角,很快赢得了许多务实派将领和军工科研人员的敬佩与支持。
然而,改革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旧观念的惯性、资源的掣肘、以及一股潜滋暗长的教条主义风气,开始成为他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阻力。
会议室内,烟雾缭绕。
一份由部分“学院派”将领(深受苏式理论影响)主导提出的编制改革方案被摆上桌面。
方案的核心是全面效仿苏军,建立庞大的、高度专业化的兵种军团,
强调集中使用和严格的层级指挥,对师团级合成化程度和基层指挥员自主权进行了大幅压缩。
李云龙仔细翻阅着方案,眉头越皱越紧。
当听到主汇报人用流利的俄语术语(夹杂着翻译)大谈特谈“大纵深突击理论”、“坦克集群决定论”、“火力至上主义”,
并认为我军的“小群多路”、“灵活机动”是“游击习气”、“不符合现代战争要求”时,他终于忍不住了。
“砰!”李云龙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杯乱跳,全场皆惊!
他“霍”地站起身,如同被激怒的雄狮,指着那份方案,声音如同寒冰炸裂:
“放屁!纯粹是放屁!”
“老子刚从下面部队回来!看到的是一群被条令框死的木头兵!
听到的是被外国顾问训得不敢喘气的指挥员!
现在,你们又拿出这么一份狗屁不通的方案,要把咱们的部队,也框成苏联人的模样?!”
他目光如电,扫过那些面露尴尬或不服的“学院派”将领:
“苏联有苏联的国情!他们地大物博,钢铁洪流玩得起!
咱们呢?咱们底子薄,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
更要命的是,咱们未来最可能打的仗是什么?是东南沿海的岛屿登陆战!
是复杂地形下的边境战!是城市攻防战!
在这些地方,你让老子把坦克集中起来当铁疙瘩冲锋?嫌死得不够快?!”
“咱们的老传统怎么了?
小群多路怎么了?
灵活机动怎么了?
那是咱们用血换来的法宝!
是在装备劣势下克敌制胜的看家本领!
没有战士们灵活的小组战术、爆破攻坚,光靠轰炸能把碉堡里的敌人全炸死?!”
“编制改革,我支持!但改革是为了更强,不是为了自废武功!
不是为了把咱们的部队变成四不像!
合成化,不是把兵种简单拼凑在一起,搞成大锅饭!
是要让步兵、坦克兵、炮兵、工兵、通信兵,像人的手指头一样,既能攥成拳头打人,又能灵活分开干活!
是要给基层指挥员在复杂战场环境下临机决断的权力!
而不是用一堆僵硬的条条框框,把他们捆成粽子!”
李云龙的话,如同连珠炮,掷地有声,充满了实战派的血性与对军队特色的深刻理解。
会场内鸦雀无声,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支持他的人暗暗叫好,反对的人脸色难看,中立的人则陷入沉思。
赵刚作为政治工作的代表,也列席了会议。
他看着李云龙那激愤而坚定的侧影,心中既担忧又充满敬意。
……
会议不欢而散。
李云龙带着一肚子火气回到办公室,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胸中激荡难平。
“建设强大国防…新的使命…”
他喃喃自语,拳头攥得咯咯作响,
“这使命,不仅要跟敌人斗,还要跟脑子里的条条框框斗!
跟那些只会捧着洋本本、忘了自己是谁的歪风邪气斗!
不把这股子教条主义的邪气压下去,咱们的现代化,就是瘸腿的现代化!
就是没有灵魂的现代化!”
他猛地转身,对跟进来的张大彪(已调任总参作战部担任要职)厉声道:
“大彪!给老子准备材料!关于当前部队训练和编制改革中出现的教条主义倾向、脱离实际、忽视我军优良传统的表现、危害。
以及我个人的意见!要具体!我要在下次军委扩大会议上,好好说道说道!
这‘反教条主义’的第一枪,老子打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