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育婴所 多找条道多些岗位多些需要

第174章育婴所多找条道多些岗位多些需要

屠洋洋好奇地看着眼前坐在地上拍着大脚不停哭嚎的女人。

她高昂的声音引来不少人围观。

有乐子谁也不想错过。

“她这是怎么了?”

有认识的大嫂想让屠洋洋赶紧躲开,还没等说话,屠洋洋就被柳柔抱住了腿,继续大声哭嚎。

“可算是找着你了!都是你哟,都怪你缺了大德了,害人不浅啊!本来家里就只有喜儿他一个人工作上班赚钱,养活全家。现在他的工作没了,没钱没粮,我们一家老小可怎么活哟!

你这个害人精呀!老天爷啊,你开开眼吧!

你赔我们喜儿的工作!

不是你我们喜儿怎么能在港城那个花花世界迷了眼,你得负责任!那个拉链机都是你设计出来的,奖励奖金你自己是收到手软,可别人呢!

全都受到处分,只有你借着公干的机会去生孩子!

你搞特殊!搞特例!可怜我们家喜儿,白白丢了工作啊,你必须得赔偿!

……”

看到屠洋洋青春洋溢的小模样,柳柔觉得自家老头子的想法肯定能成,这样的小姑娘,糊弄起来肯定容易!毕竟她可是从未吵架失败的泼辣柳!再说有谁像屠洋洋一样特殊的,过的顺风顺水万事如意,谁不嫉妒眼红。这样的人只要抓住一点点错处缺点,拼命给她放大给她泼污水,总能有人站在自己这一边推波助澜。

就是蝼蚁又如何,之前的运动谁不知道,群众的力量才是最大的!

一天两天屠洋洋能抗住,三天五天呢,十天半个月呢?

反正她又没事可干,时间多的狠。

她就像牛皮糖一样粘着她不放,看这小姑娘怎么办!

没有半点不耐烦,屠洋洋由着柳柔抱着她的腿,安静听完柳柔一番摸爬滚打地唱念做打。

难得啊,如此生动的表演。

可没见过呢。

从裤袋里掏出一分钱,放在柳柔的身上。

“辛苦了,给,买杯糖豆浆喝喝润润嗓子,别嚎坏了。”

说完趁柳柔下意识摸住钱愣神的时候,一抽脚就走了。

多难得,在她面前如此卖力的表演,可惜她身上就五分钱零钱。

其实她也不是缺钱,个人空间里多着呢。

但她可不会给。

毕竟,她家的钱都是由刘健国管的嘛,身上没钱才对。

这还是刘健国准备好,让她交给车间的茶叶费。

天气渐渐炎热起来,学徒林守的奶奶主动给车间里熬凉茶。

大家喝在嘴里,凉在身上,也怜惜勤快好学的林守。

才十六岁的半大孩子,家里是接连逢难,也就剩下他们孤儿寡奶。

凭着父母的荫护由街道安排才进了机械厂当学徒,瘦的跟麻杆一样,对师傅的吩咐可从不偷懒耍滑,哪怕再重的工件也咬着牙硬抗。

手里眼里都有活,人也乖巧懂事,挺机灵一个小伙子,就是身子骨太差,有时候拿点大工件都偏偏倒倒。

干机械的真不能少把子力气,但想养好身子就得吃好喝好。

可眼下这情况,大家都在温饱线上挣扎,有人就出主意。

车间里有能力自愿的,一人出三、五分钱,凑一起每月有个三两块,美其名是茶水费,多少能给林守家贴补些。

屠洋洋倒是不介意多出些,未成年人嘛,应该多多照顾帮助。

可刘健国跟她说了,她的工资津贴大家都知道,而且很多都有了出处,已经资助帮扶了好几个困难户,再加上家里添了好几张嘴嗷嗷待哺,手可不能再松了。

太惹人注意。

过于引起他人的关注,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屠洋洋不想给自己添事。

随便听话加入大家从善如流。

在徒弟们一番茶水点心服侍过后,站在机床上演示二十分钟,跟着看生产情况,如果没有着急加工的零件,就可以把机子交给徒弟,由她坐在板凳进行监督指点。

当然是已经可以上手经过一番学习测试过最少也是转正后的徒弟,真正的新手现在可没资格跟着她当学徒。

大家都觉得那太浪费资源。

最多可以把搓批锋这道工序搬到离她操作机台不远的地方,远距离围观学习。

除了需要她精加工的零部件外,屠洋洋觉得现在她每天上班的时间都称得上愉快轻松。

看着满头白发一脸沧桑颤颤巍巍拿着大茶壶给他们添水的老人家,屠洋洋小小的良心有点轻微发酸,不由轻声叹息。

龚诚见师傅又起了怜贫惜弱的心,想到那三个胖呼呼咿咿呀呀的小家伙,可得把师傅的善心给按住了,师傅的工资给三个小乖乖留着岂不是更好,“师傅,其实林奶奶已经够幸运,每月除了政府给予的补助金,林守的学徒工资,每月的茶水费,她还可以从街道领些轻松的手工活儿呢。”

“什么手工活?”屠洋洋好奇,“每个月能赚多少钱?”

“一般是手工编织,偶尔会有小五金家居用品加工,或者外包装贴标、外壳组装。缝纫类的工作也有,多半是批量制作劳保手套、工作服、口罩等,得家里有缝纫机或者人口多,不然手缝的速度慢,技术不到家的针脚不齐是浪费材料。还有季节性帮忙进行食品加工,做腌菜副食什么的。

缝纫类的工作赚的钱稍微多些,其余的,也不太可能天天都能有货做,估计最多每月八到十块吧。”

没遇到之前龚诚像个没头苍蝇乱转,为了养活弟妹到处寻摸,样样都做过,还算是了解。

听龚诚的意思,最多也才十块,也就是算个平均线,约可能不到五块。

也就是买上点肉蛋来改善下生活,要是家里人口多的,全部补贴成口粮估计还是不够吃。

“像林奶奶这样的人多吗?”

龚诚点点头,“多啊!家属院里基本都是啊。”

三线工程就是来开荒隐蔽生产的,除了工人就是跟着来的家属及子女,本地原住民也在附近的村上队里。

屠洋洋噢了一声,想起秦幺妹,确实是在家里呆着。

不过秦幺妹当然不算闲人,之前几个工人靠她打理家庭,如今又多添好几口,更让她忙活个不停。

想到带三个小娃的巨大工作量,唔。

不如开个育婴所?

应该有双职工的吧,或者是家庭缺乏人手没办法带孩子的,他们有钱没时间。

只要申请正式的场所,建设一个通风且保暖有相应设备进行育儿的保育园,肯定需要照顾婴孩的人员,他们缺钱有时间。

她是知道厂里就有托儿所,56天即入托,毕竟此时的产妇产假仅56天,婴儿满月后即可送入工厂的托儿所,托儿所开放时间还严格匹配工人班次,夜色班工人甚至可以将孩子留宿,进行全天候看护。

但因为较简陋的设施跟少量的保育员,能接受的婴儿有限且因为要看顾的婴儿数量过多,还有“绳带联床法”,是为了防止婴儿坠床将数婴儿腰缠布带共系在一条绳子上。

因为生了孩子才了解到这情况的屠洋洋觉得这简直是对孩子的虐待,对保育员的压榨。

一个保育员要看十个婴孩,有时以上,精神跟身体简直是双重的摧残,而幼儿也因无法精心照顾多患有湿疹及营养不良。

这是时代特征下的困境,代价性的妥协。

但她有能力改变。

有给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的理由,她还可以申请仿真保姆机器人。

更科学健康的照顾孩子不说,也多找条道多些岗位多些需要。

岂不是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