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顶天立地的女娘 全书完……
第96章顶天立地的女娘全书完……
“刘夫子,下节课是你的,听说你讲的课,可受欢迎呢,这夫子节,说不得你被评为优秀夫子!”
刘甜儿听着办公室的其他夫子调侃自己,只爽朗一笑,收拾好教案,朝技艺堂走去。
如今技艺堂的女学生越发多起来,光是纺织班就开了两个,每个班都是二十个人,里面不止教纺织,还教设计,教销售,教算数,教人力管理!
这个纺织班里的学生,都是一毕业,根据各门课的成绩好坏,分岗位定薪酬,成绩好些的,直接进芳草毛纺厂里做工!
成绩不合格的,则要半工半读,一边领取活计赚工分,凭“工分粮票”换取餐票,一边抽空上学,直到成绩合格正式毕业为止,才能有正式的岗位。
而一旦有了正式的岗位,便能每月拿基础工资,初级纺织工,每日都能拿十文钱,一个月就能拿三百文!还包吃包住!
新来的女学生们,都卯足了劲儿,想拿个好成绩,分个更好的岗位。
另还有一个工匠专业班,这里的学生,都是有一定工匠基础的,是看了报纸,从各地来的工匠们。
因人比较少,全在一个班里,分为不同的专业组,以小组的形式,拿经费,搞研发!
比如孟双所在的煤矿组,需要研究出“蜂窝煤”,而简妙在的铁器组,则要研发一个“铁皮炉灶”出来,让蜂窝煤能在铁皮炉灶里更好的燃烧。
陶器组、则研究“陶瓷火盆、陶瓷水龙头”的设计……木匠班、则由姚宁带着,领了一个“龙骨水车”的课题。
芳草技艺堂,便这样快速的壮大起来,“破旧立新,实用为上”的口号,成了芳草技艺堂的校训,谢芳草也被亲切的称呼为“谢山长”。
她之前担忧的无人会来的问题,根本没有出现,这世上,有多少胆小的人,就有多少胆大的人。
有多少不愿意就此饿死的人,就有多少愿意迈出这一步的人。
学子们欣欣向荣,夫子,也成了紧缺资源,谢芳草为了调动夫子们的积极性,将每年的九月十日,定为芳草技艺堂的夫子节,获得学生投票最多的夫子,可获得优秀夫子称号,还可以升职加薪呢!
九月下旬,期待已久的玉米终于成熟了,玉米粒被磨成了玉米粉,成为玉米面,可以用来做成玉米馒头,口感香甜,比粗娘馒头,还要好吃。
玉米棒子则粉碎后混入堆肥中,成为非常好的养料。
十月里,芳草园的秋薯,也了进入成熟期,经过全体的抢收,芳草园的粮仓,终于第一次满了起来,终于再也不用担忧粮食的问题。
而芳草毛纺厂的货物,则远销全国,为芳草园,带来了数不尽的财富,谢芳草将周边的地,也都买了下来,发布了芳草园“分田包产到户”的政策,分配荒田时强制“男女同等分产权”,至此,整个芳草园的女性地位,根深蒂固,源源不断的女娘们,听说这里,向往这里,也来到这里。
而随着冬日的来临,开封府市面上,出现了一家“芳草煤行”,买铁皮炉灶,送三斤蜂窝煤,一个铁皮炉灶二两银子,两个煤球,可以烧半天,三斤,可以烧上大半个月。
若是单独买蜂窝煤,则是五十文一斤,简直便宜的不行,但不用铁皮炉灶,便不会那么省煤球了。
还有一种陶瓷火盆,便宜但煤不耐烧。大多人会算账,知晓长久来看,买个铁皮炉灶,划算得多,一时铁皮炉灶,风靡全国。
连那开封府的府衙们,都晓得了芳草技艺堂的女娘,真真能成事,短短几个月,接连出了许多新东西。前头黄河决堤,挖通水渠引水、改良龙骨水车,可引黄河水灌溉。
女匠人,在这个动荡的世道,成了一种新兴的职业,女娘,果真了不得!
《新女儿报》也越发火爆,持续报道着女娘的思辨,女娘的进步,报道着女娘的改变。
女娘的地位,靠谁改变呢?
终究是靠女娘自己。
随着芳草技艺堂的女娘,被周王府表扬,女子靠自己,顶天立地的理念,更成大势所趋,思想之变,轰轰烈烈,势不可挡。
崇祯十三年春,朝廷加派剿饷练饷,民变愈烈,饥馑越发严重。
谢芳草考虑再三,仍是让商队出发,将手上的甘薯苗和玉米苗全部低价卖到各个镇上各个村里,亲手教会农民们如何种植。
并在《新女儿报》上发布《甘薯玉米种植大法》,将种植的方法,画成图画,公之于众。
人们终于知道,原来《新女儿报》背后,便是芳草技艺堂,便是谢山长,一时甘薯,被称作“山长薯”,谢山长之名传遍天下,芳草技艺堂之名传天下。
朝廷做不到的事,芳草技艺堂做到了,闯王提出均田免粮口号,但如何比得上,这低价的玉米苗甘薯苗?这,才是生的希望!
人们有饭吃,不再成流民,便不再有那么多人,投奔李自成,李自成的武装力量,也没那么快壮大。明代朝廷,也将重心的兵力,转向了清军。
也许,明代仍会灭亡,但谢芳草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害怕,女娘们,也都再不会害怕。
这是芳草园的底气,也是芳草园的实力,她们有能力自保,也有能力反击,人心所向,不过如此。
崇祯十三年六月,最新一批的学生毕业,谢芳草站在刺眼的阳光下,亲手为她们颁发了毕业证,并勉励她们继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顶天立地的女娘。
“山长,收到!我们,都是顶天立地的女娘!”
只要人在,便有新的希望,只要希望在,我们都会有光明的未来。
山长,谢谢你,一直给我们希望。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