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遇事先报警

第105章遇事先报警

舒槿言嫌恶地皱眉,瓷片下压,“你说谎。”

“嘶——”

陆耀猛地吸气,冷汗顺着额角滑下。

“别冲动啊弟妹,你也不想真的成为一个杀人犯吧?”

舒槿言面无表情。

“我知道你在拖延时间,其实你心里也很害怕吧?”陆耀笑了一下,“在等什么呢?等陆承找到你吗?”

“你什么意思?”舒槿言警惕地看向他。

陆耀笑得意味深长,声音忽的放轻。

“别着急……他肯定会找过来的。”

“毕竟这里,可是他这一辈子最难忘的地方啊……”

*

路虎在公路上疾驰。

中控台上的手机忽然传来一阵强烈的警报。

“刺啦——”

陆承紧急刹车,拿起手机一看,果然是舒槿言戒指发来的警报。

而上面显示的位置,正是他此行的目的地。

他儿时和母亲居住的别墅!

将定位分享给警方和手下人,他不再犹豫,发动车子,向着终点疾驰而去。

一路超速加闯红灯,他比其他人都更早一步到达。

将路虎停在离别墅两百米的位置,下车,从旁边的小树林绕到后面。

这幢别墅自从他母亲去世,就再没人居住了,周围和院子里都长满了杂草。

别墅四周围了一圈栏杆,从缝隙望进去,可以看见三两个黑衣保镖正在四处巡逻。

别墅里所有房间的窗帘也紧紧闭合着,没看见舒槿言的影子。

陆承猫在栏杆外的草丛,等待时机,趁那几个保镖不注意翻了进去。

他动作敏捷,像猎豹一样一闪而过,几人根本没有察觉。

靠在别墅外墙等待了一会儿,他顺着排水管道爬到了二楼一个阳台。

阳台门没锁,他小心拧开,掀起帘子一角。

没人。

看房间内设,他瞬间从记忆角落中找到相关回忆。

这里是陆宏宇曾经的书房。

也是他跪过无数个长夜的地方。

忆及过往,他的神色已毫无波澜,正想退出去,却听到门外传来一阵急促杂乱的脚步声。

发生什么了?

陆承眉头一皱,听脚步声的动静,他们应该是往三楼去了。

而他的房间就在三楼。

没有丝毫犹豫,他飞速退出书房,青筋暴起的手臂抓着墙面上的凸起,踩着着力点,快速爬到了三楼,再敏捷地跃动于阳台之间。

很快,他听到了舒槿言冷静又带着点强势的声音。

陆承心里一紧,随即又是莫大的庆幸。

还好,他没有来晚。

他轻巧无声地落在阳台,动作极轻地拧了拧阳台门把手。果然,被锁住了。

隔着一层玻璃,里面的交谈声很清晰,他也大概明白了现在的局势。

他老婆这是反制住陆耀了。

真棒。

陆承唇角勾了一下,可还没来得及高兴,又听到了陆耀的那些下流话,脸色一下子沉了下去。

他对陆耀还是太仁慈了。

随后,在听到陆耀那些故作高深的话后,陆承立马行动起来,开始在四周寻找能撬锁的东西。

警方和他的人马上就要到了,但舒槿言一个人在里面还是有很大风险。

而且目前还不知道陆耀是不是留有后手,他不能坐以待毙。

房间内,陆耀自说完那番话后就闭口不言,任凭舒槿言如何逼问,也不肯再说。

只是脸上仍然挂着胸有成竹的微笑,看着舒槿言手痒,想扇他的那种。

但他不想脏了手,也不能真的对陆耀做些什么,如此两人陷入僵持之中,房间里落针可闻。

不知过了多久,可能十分钟,也可能就两三分钟,外面忽然传来一阵警笛声,陆耀眼睛倏地睁开。

冷笑道,“呵,真是没想到,陆承竟然还报警了。”

舒槿言觉得他有病,“狗血小说看多了吧?遇事先报警,三岁小孩都知道。”

陆耀冷冷哼了一声不说话了。

警方动作很快,迅速制服了别墅周围的保镖,连带着守在卧室门外的也一个没逃过。

特警破门而入,在看到房间里的画面时,所有人都愣了一下。

只见一位少年跪坐在床上,漂亮的脸上还有一道被划破的伤口,显得那张脸更加昳丽。

可他的身前却控制着一个体型比他还大的男人,手里碎瓷片紧紧贴合着男人的大动脉。

要不是少年在看到他们的瞬间,露出了惊喜的神情,他们差点分不清谁才是绑匪了。

营救人员均是松了口气,可还不等他们靠近,一直安安稳稳的陆耀却突然剧烈挣扎了起来。

面目狰狞地质问,“陆承呢?!他怎么没来?陆承呢!”

舒槿言见到警方就放松了防备,被他突然的动作惊了一下,手里瓷片差点划破他的脖子。

右手连忙往后收了一下,左手手臂勒住他的脖颈。

“别动!”

“不准动!!”

陆耀却像是丧失了理智一般,疯狂挣扎,直到他摸出了一个东西,才又突然安静下来。

他把手里的东西举高,让所有人都能看见。

“让陆承过来,否则今天都死在这!”

舒槿言离得最近,一眼就认清了他手里的东西。

是一个遥控器。

他不受控制地冒出一层冷汗,也瞬间明白了陆耀本来的打算。

陆耀想要在陆承来救他的时候,让他们都死在这里。

而现在,他似乎是想要同归于尽。

警方也被吓了一跳,赶紧联系拆弹组过来。

陆耀神情平静中透着癫狂,不管他们在做什么,只重复道,“我只给你们十分钟时间。立刻,马上,让陆承过来。”

“请你保持冷静,释放人质,否则后果你将无法承担!”

警方试图与他沟通。

陆耀:“我不管什么后果,你们让陆承过来,不然大家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