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何必麻烦
夜来城外一尺雪。
冬日里的四九城,被雪一装点,恢复了些许当年紫禁城的气势。
跟年节的火热气氛相配套的,还有粮价。
眼瞅着离过年没几天,杨福平又改了次挂牌价。
这回小孙跟二平很有颜色的没有发表意见。
主要是看着站长脸上已经够阴沉了。
干了那么久,不识字的小孙,也能认出来看了多少年的粮食名称跟价格了。
小声念:“标准粉1850,小站稻2000,玉米面1300······”
二平听着心烦:“别出声了,听着都上火儿!”
小孙心大:“怕啥,大不了领了工钱就换成粮食,咱们守着粮店呢,总不至于饿着!”
二平叹口气:“你家是光吃粮食就行啦?
要涨价那是全涨价,你去隔壁看看去,据说一盒火柴都二三百了。”
小孙闻言跟福平申请:“站长,这会儿没人,我去瞅瞅?”
杨福平点头:“帮我看看他们卖的东西都是啥价儿,回头你嫂子问了我回话!”
小孙兴冲冲的窜了出去,没一会儿,不怎么高兴的回来了。
没等二平发问,掰着手指头报物价:“洋火一盒180,盐是一斤1800,白糖1400一斤,鸡蛋2400······”
杨福平赶紧叫停:“行啦行啦,可以啦,不用报了,跟报菜名似的,就是都涨价了就是了。”
小孙复述老钱的话:“钱叔说,这几天翻番儿的涨,比着11月那会儿又涨了两三倍。”
杨福平接受良好:“估计快过年了,又有人使坏!”
二平点头:“哦”
小孙瞪眼:“你就哦一声就完啦?”
二平也不解道:“不然呢?”
小孙张张嘴,好像自个儿也干不了什么。
臊眉耷眼的凑到杨福平跟前:“站长,您给分析下,能涨多久?”
杨福平把眼睛从报纸上拔出来:“我分析?你先给中午饭热了我再分析!”
小孙屁颠儿屁颠儿干活去了。
福安看着抢活儿的小孙很是不解:“窝头都是各吃各的,你去热,我也不多分你一口!”
小孙死鱼眼看了下福安:“没事儿,我自愿的,不分你的窝头!”
福安这才放心的回到前面营业室里。
自打公家接手后,店里的粮食花样也多了不少,什么白薯啊,绿豆黄豆啊,可最畅销的还是两白一黄,连小米儿都得屈居第二梯队。
这不大中午的,就又有人进来买粮食了。
大冬天的能跑出一脑门子汗,估计也是等米下锅。
来的这位大哥,开口就是:“来五斤玉米面!”
二平跟小孙都是饿过的人,丝毫没有因为人家要的少而变脸。
麻溜的一个人开票一个人称粮食。
没等窝头热好,就把人打发出门了。
人估摸走老远了,小孙才跟二平嘀咕了句:“就称五斤,家里人口要是多的话,可是吃不到过年啊!”
二平开口就是一刀:“没事儿,今年咱们大年三十还营业呢!”
(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通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二、三)。1950年2月17日是新中国第一个春节,全国放假3天?。)
小孙顿觉扎心!
更扎心的还在后面儿,他隐约闻到了一股糊味儿。
还得是福安,眼里有活儿:“孙哥,是不窝头糊啦?”
小孙百米冲刺的把小锅给端了下来。
结果每个窝头都均匀的糊了底儿,原因是水烧干了。
福安不屑的摇摇头:“以后还是我来吧,这么大个人了,连热个饭都不会!”
小孙被连扎两刀,默默的把窝头给捡了出来。
杨福平不嫌弃,拍了拍窝头:“没事儿,把黑的掰掉,剩下的吃起来也焦香焦香的!”
于是中午的粮店里,弥漫着一股焦香的粮食味儿。
这股香气儿,引的下午来买粮食的人,都忍不住的多买了点儿玉米面儿。
二平下班前盘账,有些发愁:“站长,卖的有点儿快,会不会接不上?”
杨福平摇头:“放心吧,自打11月那次粮食紧张之后,上面儿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调配粮食了。
要说晚个一半天的可能性有,但是说粮食接不上,特别是咱们这种地儿,那是不可能的。”
二平跟小孙对杨福平有迷之信任,站长说没事儿,那就是没事儿。
杨福平没说出口的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同样是面对投机商的冲击,光头采用的是持续超发货币,对人对事儿上反倒轻拿轻罚,毕竟都是自家人在捣鬼。
而现在的政府,则是积极面对,抓住实物这个根本因素,大力打击投机商人。
连着中间拔出萝卜带出泥的自己人也毫不手软。
种种举措,怎么可能稳不住局面。
郭平前两天来送年礼,杨远信还即兴赋诗一首:“赤县重开新甲子,山河重整旧乾坤。
敢教日月沉浮主,一洗苍茫万古痕!”
郭平呱唧呱唧拍手,走的时候偷偷问杨福平:“挺气势,到底说啥意思?”
杨福平忍着笑把人送到胡同口,简单解释了下。
也不知道这俩文化程度差这么多的人,是怎么交谈甚欢的。
想谁谁到,今儿到了家,又看见了郭平。
郭平投下了一颗炸弹:“开春估计村里该分地定成分了,杨哥,你们家还有地嘛?”
杨远信虽然没听懂,这个成分定下来有什么用。
不过还是老老实实的回答:“没啦,前几年,好卖的卖完了之后,剩下两亩菜地,我直接送给族里五奶奶了。主要是佃出去也收不了多少租子,也不能年年雇车回家拉粮食。
旱地,还得自己挑水,种起来挺费劲!卖吧倒也能卖点儿钱,但是又不在一片儿,不好找买主!”
杨福平看李水仙一脸无奈但是没发飙,估计这事儿在他娘这是过了明路的。
于是安心的埋头扒拉饭。
郭平乐了:“那这么说,你回村还能再分几亩地?”
杨远信直摇头:“分能分多少,又没人种,何必这么麻烦呢。”
话题拐到萝卜地去了,开头的成分俩字儿,俩人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