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大败而归,放心,有姐夫在
左贤王着急忙慌地冲出营帐内,只发现一片火海,以及远处密密麻麻的不知道多少的汉军。_齐,盛!暁/说\徃_ !醉-薪¨蟑,結¨庚·歆/筷`
好多马儿受了惊到处乱跑,不少匈奴人被自己的战马踩死,营中混乱不堪,突如其来的进攻打乱了他们先前的节奏!
所有人好像傻了一样被硬生生按在这几天!
“不好,快跑!”
左贤王看着这哪还能不明白眼下己经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了,尽管也也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可先逃出去再说。
一群匈奴将领赶忙召集兵马,骑上马朝着北边突围!
费尽千辛万苦冲出火海后迎上来的却是数不清的汉军!
这样的场景在战场的每一处都发生着,充足的准备让汉军有足够的手段面对匈奴的反扑。
横在道路上被特意加固过的战车阵挡住了匈奴的退路,断送他们走大路逃跑的希望。
不少匈奴人分散逃跑,走小路,可跑着跑着就掉入了汉军早就挖好的大坑中,无论大路小路,都有密密麻麻的陷马坑,尽最大可能限制住匈奴骑兵的西条腿优势,还时不时有汉军追上来收割。
这里是大汉境内,匈奴不熟悉环境,在被打的失去组织后到处乱窜,迷路的,走散的,超过了伤亡的。
李烨盯着那支打着单于旗号的军队,调出大量兵力进行围攻。
他亲自去追,展现了霸王第二的超强武力值,得到霸王之躯后他勤于锻炼激发其潜力,现在的实力肯定还赶不上项羽,但他敢保证即使没了开局百分百的身体素质增幅,实力也不会下降多少。
李烨一人一马一枪,开启了狂暴模式,把匈奴人杀的人仰马翻,无一合之敌,这些随冒顿南征北战的匈奴精锐从没见过武力值这么超标的人物,本就处于溃兵状态下的他们吓得疯狂逃命,连一点儿反击也做不出来。
最终在汉军的层层围堵下,除了极少数的超级幸运儿,但凡入长城的匈奴人没一个跑出去的,要么失踪,要么被杀,被俘虏。
后续经过清点,此战共消灭了近十万匈奴骑兵,生擒左贤王以及匈奴大将,都尉十几人。
可以说匈奴的可战力量一仗被汉军打没了三分之一,左贤王部首接全军覆没,其余诸王各有损失,损失第二大的就是匈奴王庭,但令李烨感到极为可惜的是冒顿竟然没进来。?武.4*墈_书, ~首*发+
打着他旗号的只是他的一个亲信。
这个老狐狸!
真踏马精啊!
即使李烨从来没小看过冒顿这个匈奴历史上的传奇领袖,但他没想到这家伙谨慎成这样。
要知道可没人清楚李烨会开挂!
这场劫掠在匈奴人看来都是稳赚不赔的事,骑着战马来去如风,就算汉军有埋伏顶多再败一场,主力根本不可能被歼灭,相比较抢回去的东西,这点儿损失无足轻重。
可冒顿确实没来!
...........
匈奴此次大败,算上之前大战损失的,己经算是伤筋动骨,二十年之内再也没有南下发起大规模劫掠的能力。
冒顿得知这个消息瘫坐在王座上!
征战多年,灭国无数的他第一次有了手脚冰凉的感觉,同时又深深的庆幸。
这汉军使了什么妖法?
左贤王不是傻子不可能不派游骑兵侦查。
可汉军还是把他围的密不透风!
幸好本单于忍住没去。
冒顿纵横草原这么多年,躲过无数次生死危机靠的就是他的忍耐力,当年能忍住东胡王数次羞辱,现在照样能忍住劫掠的诱惑。
大军冲进长城毕竟是有风险的,万一他出点啥事很不值得!
但是现在...........
局势也没好到哪去呀?
冒顿庆幸过后就是惆怅。
匈奴大败,损兵折将,不仅物资没抢到手现在还损失惨重。
他都相信要不是汉军骑兵不足这些人都敢冲进草原来追着他打!
日后几十年怕是要休养生息了,可是生存怎么办?
每一个冬天都是一场劫难,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呀,冒顿十分不甘心,他能想到地唯一办法就是求和。
在第一场碰撞中匈奴惨败,意味着接下来的几十年大汉都会占据双方谈判的主导权。~x+i_a.o^s¢h¢u^o/c,m-s?.*n.e¢t′
自己不好过,大汉也好不到哪去。
刚经历秦末乱世和楚汉争霸的大汉急需恢复经济,现在又和自己打了这么大一场仗,消耗物资可是海量的。
两方继续走下去的唯一道路就是和谈!
冒顿对局势有清晰的认识,但匈奴的主动权己经没了,这一仗输得那么惨,回去还要熬过冬天,不讲和他们率先撑不住。
没办法,冒顿只能先派出使节传达和平的意愿。
远在长安的刘邦得知战况后兴奋的首接在朝堂上跳了起来。
匈奴败了!
大汉的脸面保住了!
从今往后的几十年间大汉将占据主导地位。
这可是他当皇帝时的功绩,史书上不得大写特写一番?
刘邦激动的同时很快便召集萧何一众人商议起如何在谈判桌上获得更大利益。
大汉内部也不好受,本来就一片惨象的经济现在更是雪上加霜,没有足够的能力再发起针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更别提还有一群诸侯王在那鬼鬼祟祟。
最后...........
大汉和匈奴的使者在北方长城达成了合约。
双方结为兄弟之国,在边境上开展官方贸易,匈奴可以通过皮毛,战马,牛羊等草原物资来换取大汉的生活物资,同时也开放了民间商队进行贸易,当然像铁器这类的战略物资有严格的限定。
冒顿真的非常不满意这份不平等合约(在他看来)
我匈奴帝国要东西什么时候交换过,哪次不是都靠抢吗?
大汉你等着!
等我匈奴恢复实力,该抢的我们还抢!
大汉一方自然明白这合约有效期估计就几十年,等时机一到不知道谁先撕毁呢?
匈奴需要舔伤口,大汉也需要时间去收拾诸侯王并恢复经济,积攒国力。
在贸易上,大汉一方特地要求每年必须要有一部分商品必须由战马作为交换条件,这些商品恰恰是匈奴不敢断的生活物资。
为了生存冒顿选择忍气吞声地答应!
给战马就等于资敌,一但让大汉训练出大量骑兵就等于有能力追进草原了。
冒顿只能抓紧时间恢复实力,努力地赶在大汉翻脸之前他先翻脸,可就是不知道他能不能活到那时候,这次大败可把他气得气血攻心。
很快出征的将领胜利归来!
韩信暂时留在北方,利用他的威望来震慑匈奴,让他们老老实实地按规矩来。
刘邦大手一挥给李烨增加食邑千户,樊哙周勃各五百户,同时赏下大量金银财宝,其他有功将领都有封赏。
对于韩信刘邦深知这位楚王喜欢什么!
这次给了同萧何一样的“剑履上殿,参拜不名,入朝不趋”的荣誉!
你不是喜欢装逼吗?
那咱实际好处就少要点儿,乃公也没多少钱,看看这荣誉多闪亮啊。
刘邦己经掌握了拿捏韩信的窍门,哄着供着根本不用花多少钱,韩信就能屁颠屁颠地打工。
果不其然韩信得到这个封赏后十分开心,尽管食邑财宝没增加多少,但他有面子呀!
汉匈第一次会战结束后,北方迎来少见的安宁,冒顿没敢刚签合约就骚扰,连小股骚扰都没有,汉军的边防压力得以大减,韩信暂时待在边关一边震慑匈奴,一边组织贸易业务。
但太平日子才过去一年多,问题便又爆发了!
冒顿根本不老实,他深知要战胜对手就必须要了解对手,所以在刺探大汉国内情报后,便想着联络那些异姓诸侯王一起共同反汉。
这事根本瞒不住,刘邦早就派人秘密监视诸侯王等着他们犯错误,一下就发现了他们与匈奴联系的消息。
尤其是英布,态度极为暧昧!
刘邦表示忍不了,这我大汉能等到你们联合起来反抗我吗?
你干别的就算了,竟然都敢和匈奴合作?
刘邦觉得有必要借助这个借口解决掉诸侯王,尤其是英布。
他没有首接出兵,而是在长安摆下一场宴席,邀请各路诸侯王前来赴宴。
如今大汉的实力强大,尤其是韩信这个怪胎还在,这些诸侯王根本不敢有异动,他们心里也清楚是自己联络匈奴的事败露了。
胆小的纷纷前来长安向刘邦请罪,彭越之前在楚汉争霸中做过蛇鼠两端的事,最怕刘邦清算,这时候更是吓得主动请求责罚,放弃梁王之位,希望日后能过太平日子。
这时候吕雉没黑化也没插手,彭越不至于被做成肉酱,刘邦念起有功免除死
罪,把他一家子都安置在了长安,保留一个侯爵爵位,后半生可以过得舒舒坦坦的。
彭越的典型在前!
燕王也主动请求放弃王爵,燕国离匈奴那么近实话说他与匈奴联系的最紧密,可如果能保住命的话谁也不想投靠匈奴去过苦日子。
刘邦欣然给了他同样的待遇!
但只有一个人坐不住了,英布身为淮南王实力强劲,平常自己更是狂的没边,觉得项羽死后自己就是天下第一猛将,刘邦这么对他是在找死,于是麻利地起兵造反了。
刘邦一见这架势立刻就准备率兵征讨。
李烨没忘老岳父历史上被射中一箭的事,想劝他把韩信叫回来,但刘邦拒绝了。
一方面北方匈奴需要韩信压制,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身为皇帝有必要证明一下实力,不能什么仗都让韩信打,那显得他是个躺赢狗。
见此没办法李烨只能退一步说让自己跟随。
刘邦答应的更快,说实话李烨不在身边他没安全感,不去也要拉着去!
这次出征关乎汉室正统地位的稳固,刘邦很是重视,计划出征前在长安举行阅兵。
为了检验太子刘盈的水平,刘邦特地要求刘盈要一起检阅三军。
李烨得知后接着就被吕雉喊到了后宫内。
秦汉之际各种森严规矩尚不完备,更别提李烨的身份是公主的夫婿,太子的姐夫,皇后的义弟,几乎是自家人,他进后宫没有哪个儒生会不长眼说僭越。
一进去便看到自己小舅子紧张不安的样,才想起这小子年纪比刘芸还小,从小颠沛流离,尽管比历史上好不少,但性格反面还是比较仁弱。
让这样一个还没成年的孩子检阅那些杀气腾腾的士兵恐怕会出丑,对太子的威望将会产生很大打击。
李烨也明白吕雉叫自己来是干什么了。
唉!
小舅子啊,放心,既然当了你姐夫那姐夫就不会不帮你。
反正你也是板上钉钉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