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西北海边有“海灵”

这几天的议事堂内,烛火跳动着映在泛黄的书页上,三位长老围着一张长桌,面前堆着厚厚一摞古籍,指尖在字里行间反复摩挲,眉头皱得能夹碎纸片。¨零^点·看^书¨ +追^最\新/章!节~为首的长老把一本线装书重重合上,叹了口气:“唉,翻遍了族里三代人传下来的记载,除了灵泉和圣女的祭祀礼仪,连半个‘灾难’的字都没提!”

旁边的长老也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语气里满是疲惫:“我连祖辈用来记录潮汐的旧册子都找出来了,只记着哪年台风大、哪年渔获多,半点线索都没有。”

楚辞坐在角落,手里捧着一本边角磨损的《海岛异闻录》,目光专注地扫过每一页。他虽不是桃花岛族人,但这几日跟着一起查资料,半点不含糊。见长老们泄气,他抬起头道:“或许不是记载得不够,是我们找的方向不对?前圣女留下警示,会不会没写在族内正统典籍里,而是藏在更隐秘的地方?”

这话让三位长老愣了愣,为首的长老沉吟道:“隐秘的地方……难道是圣地深处?可除了壁画和灵泉,圣地再没别的密室了啊。_小^说,C.m.s? ?最!新?章+节\更¢新¢快\”

正说着,时薇和傅砚修推门进来,手里还提着刚从海边买的新鲜海蛎子。时薇见屋内气氛凝重,放下竹篮问道:“长老,还是没找到线索吗?”

傅砚修把竹篮往桌上一放,海蛎子的鲜气瞬间散开,稍稍冲淡了些压抑:“别着急,实在找不到,咱们再想想别的办法。”

为首的长老盯着桌上的古籍,手指无意识地敲了敲桌面,终于松了口气似的摆摆手:“罢了罢了,找了这几天,眼睛都快花了,脑子也转不动了。沈姑娘说得对,或许咱们钻了牛角尖,倒不如先歇歇。”

旁边的长老立刻附和,揉着僵硬的肩膀站起身:“可不是嘛!天天闷在屋里,闻着这旧书的霉味,我都快忘了海风是什么味儿了。¨5′0′2_t¨x^t\.,c\o·m/出去透透气,说不定回头再看,倒能看出新东西。”

时薇见长老们松了劲,笑着把竹篮往中间推了推:“这就对了!我和砚修刚从海边回来,这海蛎子还带着海水的凉劲儿,正好趁这会儿功夫,咱们去院子里煮锅热汤,就当放松了。”

楚辞闻言,主动拎起竹篮往灶房走:“我去烧水,你们在院子里等着就行。”说着便大步离开,背影干脆利落。

时薇和三位长老、傅砚修一同走到院中的石桌旁坐下。春日的阳光透过院中的老榕树,洒下斑驳的光影,海风穿过半开的院门,带着淡淡的咸意,吹散了议事堂里的沉闷。

大长老望着院角那丛开得正艳的三角梅,忽然叹了口气:“说起来,这株三角梅还是我年轻时种的,如今都长得比房檐高了。那时候岛上日子虽苦,却也安稳,从没想过会有‘灾难将至’这回事。”

二长老也跟着点头:“是啊,灵泉复通那天,我还以为是祖宗显灵,往后族人都能好好过日子了。现在倒好,心里总悬着块石头。”

时薇指尖轻轻摩挲着石桌的纹路,轻声道:“长老们别太忧心。前圣女既然留下警示,说不定也留下了应对的法子,只是我们还没找到而己。眼下先歇好精神,说不定哪天逛岛时,就能发现蛛丝马迹。”

傅砚修坐在一旁,忽然开口:“我倒想起件事。昨天我去村西头找老岛民打听旧事,那位阿公说,每到月圆之夜,西北海边的礁石缝里,会传出奇怪的嗡嗡声,像是石头在震动。但以前大家只当是海浪撞礁石的回声,没当回事。”

为首的长老皱了皱眉:“我也听过那声音,确实只在月圆夜有。但祖辈传下来的说法,是说那片礁石下藏着‘海灵’,嗡嗡声是海灵在呼吸,没什么特别的。”

“会不会是前人没看透真相,才编了‘海灵’的说法?”时薇追问,眼神里多了几分认真,“今晚就是月圆夜,咱们不如去看看?说不定能发现些不一样的东西。”

三位长老对视一眼,为首的长老点头:“也好!反正待着也是心焦,去看看总没错。”

正说着,楚辞端着一大锅热气腾腾的海蛎子汤从灶房出来,汤面上浮着翠绿的葱花,鲜美的香气瞬间弥漫了整个院子。他把汤锅放在石桌上,笑着说:“先喝汤,凉了就不鲜了。至于去海边的事,算我一份。”

时薇拿起勺子,给几位长老和傅砚修,楚辞分别盛了一碗汤:“快尝尝,这海蛎子刚剥的,最是鲜嫩。”

温热的汤滑入喉咙,海蛎子的鲜甜在舌尖散开,暖意顺着胃里蔓延开来。三位长老喝着汤,脸上的愁容淡了些,楚辞也忍不住点头:“这汤确实鲜,比城里酒楼里的还地道。”

阳光正好,汤香袅袅,院中的气氛渐渐轻松起来。只是没人提,那碗热汤下肚后,心里悬着的那块石头,依旧没落下——今晚的月圆夜,西北海边的礁石旁,究竟藏着什么秘密,谁也说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