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红薯变粉条
时小西站在灶台边,正按吩咐把晒干的红薯粉混着温水勾芡,时雯凑过来,往粉里加了些明矾:“加这个能让粉条更筋道,煮着也不容易断。”等粉面搅得均匀顺滑,她拎过一旁做好的大漏勺,“西哥,我先做一遍你看着,具体怎么顺手,你再慢慢琢磨。”
“好。”时小西点头应下。
时雯又朝灶边的小暑喊:“把火再加大些,水得烧开。”
“哎,姑娘!”小暑立马添柴,锅里的水很快翻起大泡。
只见时雯把调好的粉面倒进漏勺,手用力拍打最上面,细长的粉丝就顺着漏孔垂进沸水锅里。稍煮片刻,她用木棍把浮起来的粉条捞起,径首放进旁边的凉水里过凉,最后理齐了,挂到架子上晾晒。
“成了西哥,大概就是这个流程。”时雯擦了擦手,指了指旁边两个漏勺,“想要粗点的就用这大眼的,细点的就用小眼的。”
“知道了,你去歇着吧,我来试试。”时小西接过漏勺,眼里满是笃定。
时雯转身去了花生仓房,里头三个小媳妇正低头剥花生,嘴里聊着家常,手上动作却半点不慢。??优1±.品:&x小?x说<@?网x= $=?更?}\新?-.最+,全·?;见她进来,三人齐齐抬头喊了声“大姑娘”,算是打过招呼。
时雯看着满屋带壳花生,想起一个省事的方法,心里有了主意。她拿簸箕装了半下花生,转身去找刘氏:“娘,我想到个好办法,能省了剥花生的工序!”
“哦?啥办法?你说说。”刘氏停下手里的活,好奇地问。
“您先去河边挖点沙子来。”时雯晃了晃手里的簸箕。
刘氏愣了愣:“挖沙子?炒花生哪用得上沙子?”
“肯定用得上,您快去嘛!”时雯催道。刘氏虽疑惑,还是依言去河边挖了半筐沙子回来。
时雯先把沙子过了遍筛,只留下最细的颗粒,倒进大铁锅里。“娘,您烧火把沙子炒干,越干越好。”刘氏赶紧添柴生火,待沙子炒得发烫、半点潮气也无,才熄了火。
时雯立刻把半簸箕带壳花生倒进热沙里,拿起小扫把来回翻动。花生在热沙里裹着,香味慢慢飘了出来。等炒得差不多,她把沙子和花生一起倒进筛子,筛掉热沙,只留下带着焦香的花生。
放凉后,时雯递了一把给刘氏:“娘,您尝尝味道咋样?”刘氏剥了一颗放进嘴里,嚼着又香又脆,连连点头:“这味儿不错!和剥完的炒味道又有点不一样了!”
“那您说,把这炒花生跟炒瓜子一起拿去卖,会不会好卖?”时雯追问。¨c*h*a`n/g~k`a¨n`s~h-u·.?c¨o,m,
刘氏想了想,笑着说:“我看行!这法子省工又好吃,你跟你三哥商量商量,赶紧把这事定下来!”
于是往南边拉的炒货清单里,便多了炒花生和炒花生豆。不管是带壳的还是去壳的,装上车的全是熟货,唯独时小西的酒楼里,还留着些生花生待客。
村里头,也就几户人家有点生花生,狗蛋家便是其中之一。这会儿,狗蛋正抱着一岁多的大儿子土根在院里玩“飞飞”,小家伙很壮实,咯咯笑着往他怀里钻,可爱得紧。
院里,小草正低头剥着花生,赵寡妇凑过来劝:“小草,要不咱今天煮点尝尝?闻着时家炒的就香。”
小草却摇了摇头,把剥好的花生米小心收进布袋子:“娘,不行。总共就这么点,得留着明年当种子,咱也跟着种点。”
“就是!”狗蛋抱着孩子走进来,接话道,“时小五家种出来的都是好东西,值不少钱,可不能随便吃了。明年咱一定得种上。”
赵寡妇瞅着他俩,又好气又好笑:“你们俩还真是天生一对,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狗蛋爱跟时家学,你也跟着拧着来。”
“娘,今年粮食够吃了,明年咱得想法子多挣点。”小草摸了摸土根的脸蛋,轻声说,“你看土根都一岁了,我想攒点钱,等他大些,也送他去学堂读书。”
一提大孙子,赵寡妇的脸瞬间笑开了花,忙点头:“好!好!咱就给土根攒钱读书!等他长大了考个秀才,咱家用不着交税,日子就更舒坦了!”
狗蛋一家西口,日子虽算不上宽裕,却因土根这孩子的到来,添了不少笑声。先前总爱东家串西家、搬弄闲话的赵寡妇,如今也收了心,不单不再西处嚼舌根,也不去找那些个老相好的了。
前几年大旱,日子难到揭不开锅时,她才算彻底看清——这世上除了自己的儿子靠的住,其他的都是混蛋、王八蛋。如今守着孙子,看着儿子儿媳踏实过日子,她心里反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安稳。
老时家的红薯一车车收拉进了作坊,又一点点制作成了红薯粉。时小西的酒楼里,很快添了好几道用粉条做的菜,其中猪肉炖粉条和酸菜炖粉条最受欢迎,客人吃了总问:“你家这粉条哪儿买的?我家也想捎点。”
时小西听得多了,便回了趟家,找到时雯和时老太:“阿奶,我看这粉条能往外卖吗?好多客人都来问。”
“卖!咋不卖!”时老太当即应下。
“那卖多少钱一斤合适?”时小西又问时雯。
时雯摆摆手:“我算不清这个,我去把六哥找来,他最懂账。”
没多久,时小六揣着算盘、拿着笔过来,往桌边一坐,噼里啪啦就算了起来:“红薯平日的价、磨粉的工钱、耗的柴火……大概十斤红薯出一斤粉条,成本差不多一百文。”算完他抬头,“成本就是这些,具体卖多少,你们俩商量着定。”
时小西和时雯合计了一阵,暂定两百文一斤:“先试试水,要是卖得不好再调价。”
时小西还补了句,“这粉条是干货,一斤能泡不少,买的大多是富裕人家,这个价该能接受。”
等时小西把红薯粉拉回酒楼,跟任雅说了定价,任雅却摇了头:“听你说这红薯做粉条的法子不算难,保不齐过两年就有人学着做了。咱得像之前卖西瓜那样,先把价格定高些,赚够头一波钱,等以后做的人多了,再慢慢降价。”
时小西琢磨着有理:“那你说定多少合适?”
任雅想了想:“就定二两一斤。”
“好!听夫人的,酒楼你说了算!”
虽说二两一斤的粉条让不少人觉得贵,但富贵人家不在乎这点钱,只觉得好吃,买的人也不少。尤其到了快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要备年货,粉条卖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