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玉米杆堆里捉迷藏

小厮捧着描金的首饰盒和两匹丝绸,跟着任财主进了老时家的门。_3\3*k~s¢w·.\c¢o¨m_小厮把东西搁在堂屋的桌上,任财主笑着对时老太说:“婶子,这点东西是我的一点心意,算是谢礼。”

时老太忙摆手:“你这就见外了,咱都是亲戚里道的,哪用得着来这套。”

“那可不行,”任财主坚持道,“我也没备啥好物件,听我家大丫头说,婶子最疼孙女,就挑了些女孩子家爱见的东西,您收下吧。”

时老太见他这般诚恳,便笑着应了:“那我就不客气了。”

任财主这才松了口气,又问道:“婶子,还有个事想请教——这玉米收下来,到底该怎么个吃法?”

“这个简单,改天我让春桃那丫头学几招,回头让她回去教你们就是。”

“那可太多谢婶子了。我家那两个丫头,打小没干过粗活,在这儿给您添麻烦了,还望婶子多担待些。”

“你这话就说远了,她俩己是我时家的媳妇,自家人不说两家话,哪来的担待一说?放心吧,孩子们在这儿都好着哩。o¤齐&盛?÷小~?说a网{?+ ·′免?*费÷3(阅3u读_-?”

任财主又道了几句谢,这才起身告辞,心里头盘算着回去后该怎么把这些玉米卖个好价钱。

家里去年的玉米面早就见了底,第二天一早,女人们就凑到一起,开始给玉米脱粒。她们用手一点一点的搓下来,虽说慢了些,可忙活一整天,也能搓出满满两麻袋。

脱好的玉米粒交给男人们,用石碾子磨成面,粗的细的分开装。粗面熬成棒子面粥;细面就蒸窝窝头、烙玉米饼,做法简单,吃起来却带着股子粮食的清香,味道着实不错。

春桃在一旁看得认真,学得分外仔细。等她把学到的法子带回任家,任财主尝了尝玉米做的吃食,给出个中肯评价:“偶尔换换口味还行,富贵人家断不会拿它当主食。”

这么一来,任财主心里就有了数,把玉米的销路定在了普通农家。可转念又想,这玉米产量高啊,寻常庄稼哪有这么能结的,或许能有别的门道……

老时家这边,暂时还没动卖粮食的心思。前几年卖瓜赚的银子,如今还剩不老少,足够家里日常用度。:<三a$[叶?屋?\ >无?}?错,)?内|±t容1~§眼下先顾着自家人吃用不愁,至于售卖的事,倒不急在这一时半会儿。

玉米地的活儿彻底收尾,地里的玉米秆也全都拉回了家。这次没像往常那样胡乱堆着,而是特意堆在了后院的沙地上。

三十多捆玉米秆堆成一堆,全都竖着码放,中间特意留了空心。这样一来,玉米秆之间透着空隙,风能顺着往里钻,潮气也容易散出去,玉米秆干得快,还不容易发霉,等冬天烧火做饭、给牲口当饲料,都用得上。

收完玉米的地也没闲着,又种上了十亩小菠菜,绿油油的苗子钻出土,看着就有生气。

后山那堆玉米秆,倒成了村里孩子们的乐园。小伙伴们一得空就往那儿跑,躲在秆子堆里玩捉迷藏,钻进去就找不着影,非得费半天劲才能揪出一个来,笑声能传出去老远。

只可惜时小六他们几个都长大了,心性也跟着沉了,再不会凑到玉米秆堆里玩这种捉迷藏的游戏。偶尔瞥见孩子们疯跑打闹,也只是笑笑,心里头明白,那些追逐打闹的日子,早随着年纪长了,悄悄藏进了记忆里。

夜里,时雯站在二楼后窗往外瞧,只见玉米秆堆上缀着星星点点的光,是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飞。西周是沉沉的夜色,安静的大山,衬得那些微光越发清亮,忽明忽暗的,倒有几分趣致。

时家正忙着收拾秋粮的当口,院外忽然传来一阵敲锣打鼓声,还有喇叭吹得震天响。有人骑着高头大马,径首来到时家门口,高声喊着:“恭喜!恭喜时公子今年高中举人!”

马后跟着黑压压一片人,都是村里的乡亲,有挎着篮子刚从地里回来的,有手里还拿着扫把从家里跑出来的,一个个脸上带着笑,跟着敲锣的队伍往前涌,嘴里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老时家出举人了!”“时满这孩子真有出息!”一时间,时家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比赶年集还要热闹。

在家的时老太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连忙喊人:“快!快去地里把老大他们叫回来!”

她自己心跳得像擂鼓,快步迎出门去。马上的人翻身下来,对着时老太拱手笑道:“恭喜老夫人,是时满公子中了举人!”

时老太接过那烫金的喜报,手抖得厉害,嘴唇哆嗦着,半天才挤出几句:“好……好……好啊!”眼里的泪珠子跟着就滚了下来。

时雯见大家伙儿都沉浸在中举的欢喜里,竟没人留意到一旁的喜官,忙快步上前,客气地招呼:“官爷,劳烦您跑一趟,快请屋里坐坐,喝杯茶水。”

喜官摆了摆手:“坐就不必了,我们还有别的地方要去,得赶着往下一处报喜呢。”

时雯一听,赶紧从荷包里掏出一锭十两重的银子递过去:“这点喜钱您收下,辛苦各位了,拿去给大家伙儿买点酒水喝,沾沾喜气。”

喜官没想到这农家姑娘出手如此大方,脸上顿时堆起笑来,接过银子拱了拱手:“那可多谢姑娘了!”说罢,满意地带着队伍敲锣打鼓,往别处去了。

时老大他们从地里赶回来时,喜官早己走远了。屋里头,一家人正围着那张喜报传看,你一言我一语,满是欢喜。

这时,时老太却从里屋取了黄纸,又拿了几块点心、一坛子酒,自个儿转身出了门。

时老大看在眼里,没出声,只是默默跟了上去。他知道,阿娘这是要去给过世的老爹报喜——家里出了举人,这等大喜事,总得让泉下的老人也高兴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