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卖不出去的挂面
时老三听了,咂咂嘴觉得可惜:“娘,咱这麦子成色多好,在赵国当麦种都够格,一亩地的产量比赵国高出一倍呢!要不,运到赵国去卖?”
时老太摇了头:“太远了。粮食这东西管得严,路上不定出啥岔子,犯不着冒险。改天再说,让我琢磨琢磨。”
夜里,时老太跟时雯躺一块儿,叹道:“雯丫头,这麦子这么卖,价钱实在不高,你有没有啥法子能卖贵点?”
时雯说:“阿奶,让我想想。”
她回了二楼,进了种子店转了转,去了二楼厨房翻了半天,瞥见橱柜里的挂面,眼睛一亮,抽了一把出来就往时老太屋里去。
“阿奶,你看这个咋样?”
时老太借着油灯瞅了半天,问:“这是啥?”
“这叫挂面,首接煮就能吃,省得和面揉面,放着也不容易坏,能存挺久。”时雯解释道。
“可这是咋做出来的?”
“阿奶,我只知道个大概,我说给你听,明儿让我娘她们试试?”
“好,你说说。-r¢w/z+w¢w\.*n,e·t_”
“就跟做面条差不多,就是切得细点,在太阳底下晒干,再切成段,包起来就行。”
时老太点头:“哦,就这么简单,明天试试。先睡吧。”
时老太向来是说干就干的性子,转天一早就让三个儿媳妇动手试做挂面。李氏、牛氏和郑氏每人揉了块面,一块和得软乎乎的,一块硬邦邦的,还有一块不软不硬正合适,就等着醒上半个时辰,再各自擀面、切面、晾晒,像模像样地做起了实验,看哪种面做出来的挂面最筋道、最好存。
家里的男人们也没闲着。麦子收完了,紧接着就得收小米、翻地种萝卜白菜。玉米地和红薯地里的草更是疯长,得蹲在地里一棵棵拔干净。老话常说“人勤地不懒”,想让庄稼长得好,就没个歇脚的时候,不是在拔草就是在锄草,手脚就没停过。
傍晚收工回家,男人们也不忘顺手捎些东西——要么背回来拔下来的野草;要么打一筐红薯秧,剁碎了正好喂鸡喂猪,一点不糟践。一家人各司其职,忙得脚不沾地。
时义这几天没在地里露面,连人影都少见。这天吃饭时,时山忍不住念叨:“地里忙成这样,这小子跑哪儿去了?”
任静在一旁轻声回道:“爹,他最近在忙正经事呢。`j^i`n*j′i*a¢n-g/w?x-c¨.,c`o~m\”
儿媳妇都这么说了,时山这公爹也不好再多问,便把话咽了回去。
傍晚,时义才匆匆回来,脸上带着些沉重,跟大家说:“有个不好的消息——去年征兵的那些人,大多都没了。附近几个村也就回来零星几个,咱小河村一个都没回。”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些,“没了程将军,死伤抚恤金没了着落,就连谁没了,都没人来通知一声。”
时山听完,重重叹了口气:“这世上,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家,正盼着孩子荣归故里呢……”
“这事,咱家就当不知道!可别当那个坏人去传话。对那些人家来说,抱着点希望,总比一下子跌进绝望里强!”时老太突然厉声开口,眼神扫过众人。
屋里静悄悄的,众人都默默点头,再没人说什么,只有窗外的蝉鸣,不知疲倦地响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氏、牛氏和郑氏折腾了几日,总算做出了和时雯拿出来的那种差不多的挂面。要说差别,就是切面时手劲没掌握好,比着样品粗了点,但嚼起来更筋道,口感反倒更胜一筹。
这下,家里的女人们都有了新活计,天天扎在厨房里忙活——和面、醒面、擀面、切面,一道道工序做得有条不紊。院子里专门搭了好几排木架,上头挂满了细细长长的面条,在太阳底下晒得干干爽爽,风一吹晃晃悠悠的,倒成了院里一道特别的景致。
时海还特意去镇上定制了合适尺寸的油纸,女人们把晒干的挂面切成小段,用油纸一包一包仔细包好,外头再系上根细麻绳,看着就干净利落。
挂面是做出来了,可怎么卖、谁去卖,又成了新问题。一家人围着商量半天,最后时义把这活儿揽了下来。时山也说:“反正他平日里也爱在外头跑,不如让他正经干点事。”
可真要卖起来,才知道有多费劲。大户人家有专门的下人做饭,根本用不上这种现成挂面;穷人呢,又舍不得花钱买,更愿意自己擀面;想卖给铺子里,人家又嫌进价高,划不来。折腾了几日,这买卖的想法只能先歇了。
三个媳妇本以为能凭这手艺大显身手,没成想热情被泼了盆冷水,一个个都有些蔫蔫的。
时老太却不这么看,沉声道:“再做两石麦子的,做好了就存到深山的崖洞里去。这东西耐放,再不济,也比面粉好保存,总有派上用场的时候。”
老太太发了话,三个儿媳哪怕提不起精神,也只能接着埋头忙活——和面的和面,擀面的擀面,院子里的木架上,又慢慢挂满了待晒的面条。
时间一晃到了八月,地里的玉米己长的金黄饱满,时老大先掰了些嫩的回家煮着吃。
牛氏心里惦记着时小西两口子,催着时老大赶牛车送些过去。到了酒楼后厨,牛氏刚从锅里捞出根玉米,用筷子插好,拿到了前台递给任雅:“小西媳妇,快尝尝,这玉米格外甜。”
任雅刚咬了一口,那股子清甜的香味就飘了出去。大堂的食客闻着味儿,探头问:“老板娘,这是什么?闻着真香啊。”
牛氏忙笑着搭话:“这叫玉米,是北边来的种子,刚下来的嫩棒子,甜着呢。”说着把剩下的半根递过去,“您尝尝?”
食客尝了两口,连连点头:“确实好吃!给我来两个,带回家给孩子也尝尝。”
任雅见状,当即定了价:“三文钱一根,五文钱两根。”没一会儿,带来的玉米就卖了大半。
牛氏乐得合不拢嘴,拉着时老大就往外走:“小西媳妇,我们先回了!明儿一早,我就让人多送些过来!”
“好嘞,娘。”任雅笑着应道。
刚坐上车,牛氏就催:“他爹,快点赶车!回去跟娘说说这好事,咱小西媳妇可真招财,这嫩玉米都能卖出钱来!”车轮滚滚,载着她满肚子的欢喜往家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