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被贪心的人带了坏头
没等时雯去送信,沈管家就亲自来了趟瓜田。他蹲在田埂上,捏着个刚摘的甜瓜看了看,才开口跟时雯说:“雯丫头,跟你说个事儿——最近京城里有人大批种出了甜瓜和哈密瓜。虽说论个头没咱家的大,论甜度也差着些意思,但人家胜在便宜,价钱压得低,明年咱们这两样瓜怕是不好卖了。依我看,明年咱还是少种些甜瓜、哈密瓜,多多种西瓜才稳妥。”
时雯听着,没出声。
沈管家又补了句:“好在这西瓜,至今还没人能种出咱这品相和味道的,销路错不了。”
时雯听沈管家这么说,当即应道:“好嘞,管家伯伯!那今儿个这甜瓜、哈密瓜,咱还摘不摘?”
沈管家摸了摸下巴,沉吟片刻道:“摘!就是这个价格明年不能给这个价格了。”
“好的,明年价格在定”
园子里的时家人们就动了起来——
没半晌工夫,十辆马车就被装得满满当当。
随着“驾”的一声吆喝,十辆马车排成队地驶离了瓜田,朝着京城的方向去了。?幻~想/姬/ /免^费?阅/读/
送走沈管家,时雯站在西瓜地边琢磨:京城里突然冒出能大批种甜瓜、哈密瓜的人,难不成是出了懂培育好瓜种的高人?她心里犯着嘀咕,可转念一想,既然行情变了,也不必死磕老品种。这么一来,时雯反倒拿定了主意——明年就改种些别的瓜品种,总之有的是种子。
之后沈管家又拉了两趟瓜,这季的供货就停了。
夜里,时雯让老时家人往瓜地里多追了回复合肥,想着能再催出些熟瓜。
最后的这些瓜还是拉着去县城跟人家换麦子。
六辆装满瓜的车同时往周边城镇去,连着换了六七天,田里头剩下的瓜挑来挑去,再也找不出品相好的,时雯便索性停了这营生。
这一停,倒盼来了村里人最欢喜的日子——时雯让人在村口喊了一嗓子,说余下的瓜大伙儿尽管去地里摘,想吃多少摘多少,不要钱。
消息一传开,村民们扛着竹篮、提着布兜就往瓜田跑。有人一边挑着熟瓜,一边跟身边人念叨:“今年可真好,都吃上两回免费瓜了,这甜劲儿,外头买都买不着!”
二麻子听说时家瓜田能免费摘瓜,当即拉着自家驴车就往地里赶。!j+j·w\x¨c¨.,i¨n^f-o.到了田埂上,他也不会挑生熟,专拣看着还算周正的瓜往车上搬,挑挑拣拣没一会儿,驴车就堆得冒了尖。
旁边有个挎着小篮的老太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开口劝:“小伙子,人家时家是好心让咱摘几个回家尝尝,你倒好,首接拉着驴车来装,也太贪心了!”
二麻子一听就炸了毛,回头啐了一口:“我呸!时家本家都没说啥,你个外村老太婆多管什么闲事?”老太被他怼得脸通红,气得手都抖了,也不再跟他争执,匆匆背了一筐小甜瓜,闷头往家走。
这一幕被路过的田二看在眼里,心里也动了歪心思——他也回家拉了辆驴车,学着二麻子的样子,在瓜田里装了满满一车瓜。
彼时老时家的人正在旁边地里拔草,把这俩人的举动看得清清楚楚,却谁也没吱声。私下里有人嘀咕:“都说了是免费让大家摘,要是因为人家摘得多就拦着,反倒落了埋怨,成了咱小气。不如就当没看见,省得惹麻烦。”
没承想,二麻子和田二拉着满车瓜,竟没回家吃,反倒往更远的村子去了。他俩学着时家人的样子,支起摊子喊着“西瓜换麦子”,还真有人来换——冲着“便宜换”的名头,还是有人换两个回去,给孩子解解馋。
往年时家瓜田免费开放,附近村民能断断续续吃足十天的瓜,可今年被二麻子、田二这么一闹,才三天光景,地里就找不出一个能吃的瓜了。
原本大伙儿都守着规矩,顶多抱两三个回家尝尝鲜,如今见那俩人拉着驴车装,心里也活络起来——不管瓜生熟,先往自家筐里装,背到自己家才算实在。有人挎着大竹筐,见着带瓜纹的就往里头塞;还有人扛着麻袋,专挑个头大的搬,生怕慢一步就被别人抢了去。
老时家的人看着地里乱糟糟的景象,也只能叹气——本是想让乡亲们沾点实惠,没成想被贪心人带了坏头,好好的一桩美事,倒落得个瓜田提前空了的结局。
老时家的人没再纠结瓜田的事,转头就专心照料起地里的萝卜和白菜,小菠菜。
秋阳底下,菜地里的白菜都舒展开叶子,一圈圈往中间裹,渐渐开始包芯,看着就叫人欢喜。
这边地里长势正好,那边郑氏的屋里又传出好消息——稳婆掀开帘子,笑着朝院里喊:“恭喜时家嫂子,又添了个大胖孙子!”
时老太刚凑到门口,听见这话,脸上的期待瞬间淡了下去,嘴角的笑也僵了,眼底藏着掩不住的失望。
时雯站在阿奶身边,把这神情看得明明白白,忙上前扶着时老太的胳膊劝:“阿奶您别急,这不是还有二嫂嘛,她不己经怀上了?再说,您要是能盼来个粉雕玉琢的重孙女,岂不是更稀罕?往后穿花衣裳、梳小辫儿,多热闹。”
时老太听着这话,心里的郁结散了些,抬手拍了拍时雯的手,缓缓点了点头:“嗯,你说得倒也是。借你吉言,盼着下回能得个孙女。”
虽说添的不是盼着的小孙女,可老时家待郑氏的月子,半点没含糊,安排得妥妥帖帖。
小雨有林丹帮着照看,喂饭、哄睡都不用她操心,郑氏只管安心躺在床上养身体。时家还特意让张三媳妇张氏来专管月子里的事——
张氏每天变着花样给郑氏做吃食:清晨是熬得稠糯的小米粥,晌午有炖得软烂的鸡汤、排骨汤,傍晚还会银耳莲子羹,连喝的水都是温温的红糖姜茶,细致得很。
郑氏自己都感叹:“这待遇,比城里那些富家太太坐月子还周全!只觉得这月子坐得踏实又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