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院里有墙 仓里有粮
家里也种了几亩麦子,不过收下来的麦粒,都被村里人换去当种子了。
萧县令听了倒挺乐:“行,能当种子就好。今年用时家麦种种下去的,一亩地打了五石麦子。”
他又特意交代粮官:“明年多留意小河村那边的麦子,要是看着好,赶紧去把他们的麦粒买下来,咱留着当新种子用。”
“哎,知道了。”粮官人应着,都把这话记在了心里。
老时家的瓜田里,时雯让时老大他们又追施了一次复合肥。地里的西瓜摘了一茬又一茬,新的小瓜在藤蔓上噌噌地长,瞧着就喜人。
这时候,狗蛋种的那片瓜也开始挂果了。他听了时雯早前说的,一根瓜蔓只留一个瓜,虽说数量少,可每个都长得圆滚滚、个头不小。只是他拿捏不准瓜熟没熟,急得抓耳挠腮,索性跑到时小六那儿讨经验。
“你看这纹路,深了、清楚了,就差不多了;拍着声音闷闷的,也熟了。”时小六边说边给演示,狗蛋听得连连点头。!1+3¨y?u?e*d*u_.`c+o¢m!
回到家,狗蛋选了个看着最周正的瓜,一刀劈开——红瓤黑籽,汁水顺着刀缝往下淌,咬一口,甜得首咂嘴。赵寡妇凑过来尝了尝,首夸:“我家儿子真有本事,种的瓜比蜜还甜!”又说,“剩下那几个别吃了,咱也拉去卖,能换些钱。”
狗蛋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卖!我辛辛苦苦种了好几个月,就结了十来个,我要自己吃!”
赵寡妇拗不过他,叹了口气,扭着腰出去了——谁也不知道她又找哪个相好的去了!
时海这天往县里跑一趟,去找田老头,接他来家里坐坐。
时老太跟田老头把盖房、修院墙的事一说,田老头当即就应下了:“这有啥难的,包在我身上!”说着就打算回去找人画图纸,再去定下砖石木料。
时老太递过去一张一百两的银票:“田老哥,这钱你先拿着用,不够了再说。这事就多劳你费心了。”
临走时,时雯摘了个大西瓜让田老头带上:“田爷爷,这是今年新摘的,甜着呢,带回去给田奶奶尝尝。”
田老头接过西瓜,掂量着手里的银票,笑得满脸褶子:“放心,保准给你们弄得妥妥帖帖的!”
时海送田老头回了县城,往家赶时,心里惦记着早前和时老太、时雯合计的存粮事。.1-8?6,t¢x,t′.\c?o¨m.他没首接回家,借着家里要盖房、需备些粮食供工匠吃用的由头,绕去了县城里几家不同的粮店。
先到东街的“福源粮行”,定下三石精米、白面;又转到北街的“丰谷店”,要了五石小米,糙米;最后去了城郊那家常给农户供货的粮铺,加订了五石精米,白面。
每处都只说“家里盖房人多,先备些口粮”,没敢一次买得太多,怕引人注意。付了定钱,约好分批次送到家里,他才放心往回走。
回到家,时海跟时老太一说,时老太点头:“这样稳妥,慢慢存着,心里踏实。”时雯也笑:“等粮食都拉回来,地窖就能填满大半了,真遇上事也不怕。”
隔天,时海又去了镇上的杂货铺,一进门就跟掌柜的交代:“给我留三十个大缸,越厚实越好,做好了给送家里去。”
掌柜的笑着应:“要那么多大缸?这是要囤啥好东西?”
“家里想多腌些酸豆角、酸萝卜,今年收的菜多,存着冬天吃。”时海随口应着,又指着柜台里的盐糖,“再来二十斤精盐,二十斤白糖,粗盐要二百斤,都给我包好。”
掌柜的一边称货一边打趣:“你们家这是要把整年的咸菜都腌出来?”
“腌好了明年能卖个好价钱,”时海付了钱,接过沉甸甸的包裹,“顺带再拿些粗麻线、结实的麻袋,盖房用得上。”
等东西都搬上驴车,时海赶着车往家走。路上遇到相熟的村民问起,他便笑着扬了扬手里的盐袋:“腌菜呢,今年菜多,备足了料才够味。”
没人知道,那些大缸除了腌菜,还要用来装水用;那些盐糖,也早被时老太算进了过冬的储备里。
今年时家没种豆角,要腌酸豆角,就只能挨家挨户去村里收。时雯带着时小六,提着杆秤走东家串西家,见着有豆角的人家就问:“婶子,你家这豆角卖不卖?俺家要腌菜,得多收些。”
村民们见时家买得勤,又想起前几日杂货铺送的大缸,心里便都明白了:“敢情老时家买那么多大缸,真是要腌酸豆角啊!”
有那心思活络的,看着时家收得热闹,也跟着动了念头。“他家腌得,咱也腌得。”有人回家就找出闲置的缸,学着时家的样子,把自家吃不完的豆角摘了,洗净晾干,也腌了起来。
一时间,村里好几户人家的院子里都摆上了腌菜缸,洗豆角的水声响成一片。时雯路过看见,笑着跟人搭话:“婶子也腌上了?今年豆角长得好,多存点冬天吃,省得买。”
“可不是嘛,学你家的样,”对方笑着应,“你家去年腌的酸萝卜就好吃,今年这酸豆角,定是错不了。”
时雯听着,心里暗暗点头——这样正好,大家都忙着腌菜,谁也不会再盯着她家那几十口大缸琢磨了。
其实老时家这阵子买这许多东西,心里打的是同一个主意——有备无患。
时老太常跟小辈们念叨:“手里有银子,遇着灾年饿肚子,能当饭吃?还是得有粮食、有存粮才顶用。”
这年代不比太平时候,天旱水涝说不准,真到了颗粒无收的时候,再多银子也换不来一口吃的。
买大缸腌菜,明面是囤着过冬,实则缸里能藏的何止是酸豆角?真到要紧关头,埋些粮食、存些干菜,都是救命的底气。
精盐白糖备得多,一来能腌菜防腐,二来日子难了,这点甜咸也能撑着人熬过去。盖学堂、修院墙,看似花钱,实则是把银子变成看得见的根基,让家里人在村里站得稳,真遇着事,也有个牢靠的窝。
仓里有粮、院里有墙、身边有人帮衬,心里才真叫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