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杨明宇的“渗透式教学”

班会课上,当杨明宇说出“这次统考的难度,会非常非常大”时,整个高一(14)班刚刚因王昊的转变而变得有些热烈的气氛瞬间冷了下来。!鑫+顽?夲_鰰,戦/ ,醉·鑫-章′踕~耕-辛`筷¢学生们的脸上,浮现出显而易见的紧张和忧虑。

期中考试的成功给了他们信心,但也让他们对“考试”二字产生了敬畏之心。

“老师,有多难啊?”前学习委员周天乐小声问道,声音微微颤抖。

杨明宇没有首接回答,而是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写下了一道函数题。

那是一道看起来颇为复杂的复合函数求导问题其中涉及到的几个概念己经隐隐超出了高一上学期的教学大纲。

“大家看看这道题。”

教室内一片死寂。除了林天等少数几个人皱眉思索外,大部分学生看得是一头雾水,那感觉比看王昊那份英语小测卷好不了多少。

“看不懂,对吗?”杨明宇的声音很平静,“这就是你们即将在期末考试中,可能会遇到的题型。”

“啊?”

“这是高一学习的内容吗?”

“完了完了,这怎么考啊……”

班级里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和哀叹,刚刚建立起来的一点信心似乎又在摇摇欲坠。

王昊也瞪大了眼睛,他刚刚下定决心要重建“地基”,结果杨明宇首接告诉他,敌人要开始“空袭”了,这让他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

“都安静!”杨明宇声音不大,却瞬间镇住了场面。

他转过身,面对着一张张惶恐不安的脸,嘴角却勾起了一抹神秘的微笑。

“难题,看起来很吓人。但你们记住一句话——任何一道难题,都是由我们学过的基础知识,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组合起来的。”

说着,他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将黑板上那道“天书”般的题目,迅速地分解开来。-白!马?书!院` *追/蕞-薪′彰?节+

“你们看,这一部分,考察的是上个月数学刚讲过的函数定义域,还记得吗?张伟,你来说说,这个定义域是什么?”

被点到的张伟愣了一下,结结巴巴地答了出来。

“很好。再看这里,这个求导符号你们不认识,但它前面的这个简单函数,陈静,它的单调区间是什么?”

陈静站起来,条理清晰地给出了答案。

……

在接下来的十分钟里,杨明宇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拆弹专家,将那道看似恐怖的“炸弹题”,轻松地拆解成了七八个他们无比熟悉的基础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他都会随机点一个中等生甚至差生起来回答。

神奇的是,被点到的学生大部分都能磕磕巴巴地回答正确。

当最后一个知识点被拆解完毕,杨明宇放下粉笔,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学生们震惊地看着黑板,他们发现那道原本狰狞可怖的难题,此刻在他们眼中竟然变得眉清目秀起来。

“现在,你们还觉得它有那么可怕吗?”杨明宇笑着问。

没人回答,但所有人的眼神都亮了。

“所以,面对这次高难度的统考,我们的策略,不是去硬啃那些我们完全没学过的‘超纲题’,那是尖子班的战术,我们不跟他们玩。”杨明宇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我们的战术,只有两个字——”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

“保底!”

“保住我们该拿的每一分!”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充满了力量,“试卷再难,百分之六七十的内容依旧是我们学过的基础。你们的任务,不是去挑战那百分之三十的难题,而是要确保这百分之六七十的基础分,一分不丢!”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跟尖子班比谁的屋顶修得更高,而是要比谁的‘地基’打得更牢!当地震(难题)来临时,屋顶再华丽的房子,只要地基不稳,一样会瞬间崩塌!”

这番“地基论”,仿佛是特意说给王昊听的。?第,一¢看!书.枉\ /已,发,布+嶵\芯?蟑/劫¢王昊浑身一颤,看着讲台上那个运筹帷幄的身影,眼神里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拜。

“从今天起,我们的备战计划,全面调整!”杨明宇拍了拍黑板,“所有小组pk的内容,只考基础!把你们的课本,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定义,每一个例题,都给我吃透、嚼烂、刻进骨子里!”

“老师,那……那些难题怎么办?完全放弃吗?”林天忍不住问道,他的好胜心让他不甘心只做基础题。

“问得好。”杨明宇赞许地看了他一眼,“难题当然不能完全放弃。但我们有我们的方法。”

他神秘一笑,宣布了第二阶段的教学计划。

“我将其称之为——‘渗透式教学’。”

接下来的两周,高一年级的走廊里,出现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尖子班和几个重点班,哀鸿遍野。刘峰从各种渠道搜罗来的高难度“私货”像一座座大山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气来。课堂上,老师们疯狂地讲解着各种超纲的、复杂的解题技巧,学生们听得晕头转向,许多人连基础的作业都无法按时完成,脸上都挂着“被掏空”的表情。

刘峰对此很满意。在他看来,这就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痛苦且高效。他偶尔路过14班,看到他们还在慢悠悠地讲着课本上的基础例题,脸上的不屑和讥讽,几乎毫不掩饰。

“一群蠢货,大难临头不自知,还在玩泥巴。”他心中冷笑。

他不知道的是,14班的“玩泥巴”别有洞天。

杨明宇的“渗透式教学”,润物细无声。

比如,物理课在讲到一个最基础的物理公式时,老师会“不经意”地拓展一句:“其实这个公式,在高二会有一个更复杂的变体,如果我们把这个条件稍微改一下,大家猜猜,结果会怎么样?”

他不会深入讲解,只是抛出一个引子,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脑海里留下一个“这东西好像有点印象”的钩子。

比如,在历史课复习到某个历史事件时,他会突然打断,给学生们放一段后代学者对这个事件不同角度解读的纪录片片段,其中就包含了许多更深层次带有思辨性的观点。

比如,他利用班级基金,购买了一台二手的打印机,每天都会打印出一份“每日一思”的小纸条,发给每个学生。纸条上,可能是一道稍微拔高一点的数学题的趣味解法,可能是一个英语长难句的精妙翻译,也可能是一个生物学上的冷知识。

这些东西,不成体系,不成压力,就像饭后的甜点,学习累了的调剂。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到了许多“超纲”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碎片。

林天、赵敏、陈静这几个尖子生,则被杨明宇开了“小灶”。杨明宇给他们的任务不是刷难题,而是让他们去研究那些难题的“出题思路”。

“你们要做的,不是学会这道题,而是要站在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出,他想考察什么。看透了这一点,天下难题,不过是纸老虎。”

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训练。三人一开始很不适应,但慢慢地,他们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质的变化。

就这样,14班在一种外松内紧、张弛有度的奇特氛围中,稳步前进。他们像一支正在进行伪装渗透的特种部队,悄无声息地,将自己的武器和知识储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期末考试前不久的下午。

刘峰在办公室里踌躇满志。他己经从命题组的朋友那里得到了最后确认,这次的试卷是他前所未见的“地狱难度”。

他端着茶杯,走到窗边,看着操场上正在上体育课的14班学生。他们正在杨明宇的带领下,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考前心理疏导”——蒙眼投篮。

“哈哈哈,张伟,你又投歪了!”

“王昊,可以啊,蒙着眼睛都比我准!”

操场上传来一阵阵轻松的笑声。

刘峰摇了摇头,嘴角泛起一丝怜悯的冷笑。

“最后的狂欢么……也好,让他们死个明白。”

他转身回到座位,拿起红笔开始批改自己班上学生的最后一次模拟考卷。卷面上一片片刺眼的红叉让他眉头紧锁,但他并不担心。他坚信,经历过这种“地狱火”的淬炼,他的学生们,绝对比14班那群“温室里的花朵”,更能适应真正的战场。

他甚至己经开始构思,在成绩公布后的教师大会上,自己那篇关于“强调基础与能力并重,反对教学投机主义”的发言稿了。

他不知道的是,在他眼里那群正在“狂欢”的14班学生中:

王昊在投篮的间隙,脑子里还在默背着陈静帮他梳理的数学公式;

张伟在憨笑的同时,嘴里念念有词,念的是英语老师教给他的作文模板;

赵敏和陈静坐在场边,手里拿着的是杨明宇打印的“考前必背知识点小卡片”。

他们看似在放松,但那根名为“备考”的弦,始终绷紧在最恰当的位置。

一场信息不对称的战争,即将打响。

刘峰手握他自以为的“王牌”自信满满,准备给杨明宇致命一击。

而杨明宇则像一个洞悉了所有剧本的导演,平静地看着他的对手一步步走进他精心布置的“反包围圈”。

真正的风暴,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