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月考来临了

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公正的裁判。-第\一?看?书¨网* +追?蕞*芯¢璋¢劫~它从不因任何人的意志而停歇或加速。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从办公室那场风波到第一次月考,这中间的二十九天,不过是寻常高中生涯里一段平淡无奇的插曲。上课,下课,做题,考试,日复一日,波澜不惊。

但对于高一(14)班,尤其是对于林天而言,这是一段被压缩、被燃烧、被榨干了每一分每一秒的峥嵘岁月。

杨明宇的“降维打击”学习法,残酷得近乎不近人情。

他给林天的,不再是普通的模拟卷,而是一份份他凭借前世记忆“复刻”出来的、来自未来几年高考的压轴题、甚至是国家级竞赛的经典题目。这些题目,以其刁钻的角度、繁复的逻辑和庞大的计算量,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高一新生的认知范畴。

第一天,林天对着那份“天书”般的试卷,枯坐了整整一个晚自习,大脑一片空白,一个字都写不出来。那种无力感,比当初被父亲没收“圣经”时更加强烈。他第一次对杨明宇的赌约,产生了动摇。

第二天,杨明宇没有给他讲解答案。他只是将题目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一一列出,从最基础的初中定义,到高中尚未学到的高等数学思想,像一张巨大的藏宝图,铺陈在他面前。

“你的任务,不是解出这道题。”杨明宇的声音冷静而清晰,“是搞懂构成这道题的每一块‘积木’。什么时候,你把这些积木都认全了,题目自然就解开了。”

于是,林天开始了“拆解积木”的过程。

他像一个最偏执的寻宝者,沿着杨明宇画出的地图,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去啃。为了理解一个“微积分”思想在解题中的巧妙应用,他可以翻遍图书馆里所有相关的大学教材;为了搞懂一个复杂的空间几何模型,他会用铁丝和橡皮泥,亲手搭建一个实物出来。/l!k′y^u/e·d`u¨.^c~o?m+

他彻底沉浸了进去。

那个由代码和逻辑构成的世界,与这个由公式和公理构成的世界,在他的脑海中,奇迹般地融为了一体。他发现,解决一道顶级物理难题的快感,丝毫不亚于在星际战场上,用完美的运营和微操,击溃一个强大的对手。

班里的其他同学,则成了这场疯狂修行的见证者。

他们看到林天像个疯子一样,在草稿纸上画着他们看不懂的符号,嘴里念叨着他们听不懂的词汇。他们看到他的双眼日益深陷,布满了血丝,但那眼底燃烧的火焰,却一天比一天明亮。

在林天这面旗帜的无声感召下,整个14班的学习氛围,也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虽然大部分学生依旧听不懂课、做不来题,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心安理得地睡觉或看小说。他们开始尝试着拿起笔,哪怕只是在课本上胡乱地划线;他们开始在晚自习时保持安静,哪怕只是对着一道解不出的题发呆。

他们不想拖后腿。

他们不想在一个月后,当全校的目光都聚焦在14班时,让那个为他们所有人赢回尊严的老师,和那个为老师的尊严而战的同学,成为一个孤军奋战的笑话。

一种名为“集体荣誉感”的东西,正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顽强地生根发芽。

二十九天,弹指而过。

第一次月考的铃声,如期而至。

考场被严格打乱,同年级的学生们,带着各自的心情,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教室。

高一(14)班的学生们,像一群即将踏上战场的但装备简陋的新兵,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依旧紧张,依旧迷茫。当他们拿到那份试卷时,许多人依旧是两眼一抹黑,感觉上面的每一个汉字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却如同天外之言。

他们只能按照杨老师考前最后的嘱咐,去拼,去凑,去把那些自己唯一有把握的基础题分数,一分一分地拿到手。?晓*税~C·m,s_ ·追^嶵·歆/漳′节~

而在一个尖子生云集的被誉为“死亡之组”的第一考场里,气氛显得格外肃杀。

这里坐着全年级最顶尖的一批学生,包括那个始终将杨明宇视为“跳梁小丑”的刘峰最得意的门生——年级第一,李浩。

李浩是个戴着眼镜神情倨傲的少年。他习惯了在考试中所向披靡的感觉,习惯了用碾压性的分数,去俯视那些所谓的“竞争者”。

当他看到自己座位斜后方,那个来自14班的传说中的“网瘾少年”林天时,他的嘴角,撇出一丝不屑的冷笑。

他听过那个可笑的赌约。数学物理180分?真是天大的笑话。他李浩,在初中最好的成绩,也不过是190分出头。一个学渣,也敢妄想一步登天?

考试开始的铃声响起。

李浩深吸一口气,迅速进入状态。他拿起笔,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将军,在试卷这片战场上,开始了他摧枯拉朽般的征伐。选择题、填空题,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

他偶尔会抬起头,习惯性地观察一下周围的“对手”。

他看到,大多数学生都在奋笔疾书,而那个叫林天的,却一动不动。

林天没有立刻下笔。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试卷,眼神平静无波。他花了整整五分钟的时间,将整张数学试卷,从头到尾,快速地浏览了一遍。

这个举动,在李浩看来,是典型的差生心虚表现——因为都不会,所以只能靠漫无目的地看题来拖延时间。

然而,他没有看到的是,在林天的脑海里,这张试卷的“结构图”己经被迅速构建完成。每一道题的考点、难度、解题路径,都在被他用那套“编程思维”进行着快速的分析和归类。

五分钟后,林天动了。

他的手很稳,下笔的速度并不快,但每一个字,每一个公式,都写得清晰而笃定。他不像是在解题,更像是在有条不紊地,复刻着一个早己了然于胸的程序。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第一考场的监考老师,恰好就是刘峰。

这是他特意向教导主任申请的。他要亲眼看着林天,这个被杨明宇吹上天的“天才”,是如何在真正的考验面前,被打回原形。

他背着手,在教室里来回踱步,脚步声不轻不重,却给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重点“关照”的对象,自然是林天。

他第一次从林天身边走过时,看到他还在做前面的选择题,心中冷笑:果然,速度这么慢,基础太差。

他第二次从林天身边走过时,看到他开始做解答题,草稿纸上画着一些辅助线,看起来像模像样,但他依旧不以为意:装腔作势,后面真正的大题,才是你的噩梦。

他第三次,第西次……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峰脸上的那份笃定和嘲讽,开始渐渐地凝固了。

他看到了什么?

他看到林天的笔尖,几乎没有任何停顿。他看到他草稿纸上的演算步骤,清晰、简洁、高效,没有一丝多余的废话。他看到他面对那些足以让优等生都绞尽脑汁的难题时,脸上没有丝毫的紧张或困惑,只有一种投入的、近乎享受的专注。

这……这怎么可能?

一个学渣,怎么会有如此恐怖的解题能力和心理素质?

刘峰的心中,第一次升起了一丝不祥的预感。

考试结束的铃声,还有十五分钟就要响起。

考场里的大多数学生,都己经被最后那道附加题,折磨得欲仙欲死。

这道附加题,难度极高。它脱胎于一道大学数学建模的入门问题,旨在将最顶尖的那一小撮学生,与其他人彻底地区分开来。

李浩在这道题上,己经卡了十分钟。他用尽了所有他能想到的方法,列出了好几个方程,但最终都陷入了死胡同。他的额头上,己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攫住了他的心脏。

而就在这时,他听到了身后传来的一阵轻微的、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他下意识地回头瞥了一眼。

他看到,那个来自14班的林天,神情依旧专注,正在草稿纸上,进行着最后一步的演算。

然后,在李浩难以置信的目光中,林天停下了笔。

他看着自己草稿纸上的最终答案,嘴角,在紧绷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轻轻地,向上扬起了带着快意的弧度。

那道被誉为“学神筛选器”的、全校可能都无人能解的附加题,他,解出来了!

他不仅解出来了,他甚至觉得……有点简单。

因为,这道题的解题核心,那个最关键的“模型转换”思想,杨老师在三天前,用一道比这难上十倍的竞赛题,刚刚给他讲过!

那感觉,就像一个每天都在百米深海里进行极限潜水训练的运动员,突然被要求参加一场二十米泳池的比赛。

没有挑战,只有轻松。

林天放下了笔,将试卷和答题卡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然后静静地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杨老师那张平静的脸,和那个在办公室里,为他挡下所有风雨的背影。

“老师……”他在心里默念,“第一场,我拿下了。”

而他这副提前交卷般的“躺平”姿态,落在监考老师刘峰的眼中,却成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解读。

“哼,果然,彻底放弃了。”

刘峰心中那块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脸上再次浮现出那丝熟悉的、幸灾乐祸的冷笑,在心里,己经提前为杨明宇那场即将到来的“道歉会”,拟好了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