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军垦大强67

第3076章 时代需要缔造者

第2860章时代需要缔造者

巴图开着车在雪地里跑了一圈,回来时红着眼圈:“这车比我儿子还贴心!刚才雪太厚,它自己就减速了,还提醒我前面有冰坑。”

年底的总结会上,李林东报出了一组数据:

“今年燃油车业务营收增长15%,但利润占比降到了30%。

氢燃料车营收增长300%,利润占比升到60%,而且带动了光伏制氢、维修服务等周边产业,加起来比卖车还赚。”

叶雨泽看着报表,忽然想起伊万在黑板上画的那张图。原来所谓的转型,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让每一种能源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就像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既有光伏板的蓝,也有棉田的白,更有草木的绿,交织在一起,才是最动人的颜色。

散会后,伊万拿着一份新的研发计划找到他:“我想试试把氢燃料电池用到农机上。拖拉机、播种机都能用,排放的水刚好浇地,完美闭环。”

叶雨泽接过计划,上面的字迹密密麻麻,却透着一股执拗的认真。

他想起这几年伊万熬白的头发,想起那些在沙漠里测试的日日夜夜,忽然觉得,所谓的成功,不过是一群人把一件事琢磨透了,干到底了。

窗外,军垦城的雪又下了起来。路灯下,几个牧民正围着“双能车”装草料。

车身上的积雪被他们呵出的热气融化,顺着银灰色的车身往下流,在地上积成小小的水洼,映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像撒了一地的星星。

叶雨泽知道,这场关于燃油车转型的探索,还远远没到终点。

但只要看着这些车在这片土地上跑下去,看着治沙人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他就觉得,不管未来有多少挑战,这条路,走对了。而那些流淌在车辙里的汗水与智慧,终将和沙漠里的绿意一起,生长出更长远的春天。

开春的军垦城还带着沙砾的凉意,光伏产业园的中控室却暖得像揣了个火炉。

李林东刚挂了沙特阿美集团的越洋电话,转脸就看见办公室门口站着两个穿白袍的男人——

为首的是卡塔尔能源部顾问阿勒萨尼,身后跟着的翻译正举着平板,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阿拉伯语订单。

“叶先生说过,‘双能车’能在沙漠里跑十年。”

阿勒萨尼摘下墨镜,指节叩着展示柜里的储氢罐模型:

“我们需要三百辆改装版,加装沙尘暴过滤系统,还要能直接牵引石油钻井设备。价格不是问题,但必须三个月内交货。”

话音未落,走廊里传来皮鞋碾过地砖的清脆声响。

德国博世集团的亚太区总裁施耐德带着工程师团队闯了进来,手里攥着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检测报告:

“伊万先生的氢燃料阀精度已经做到0.05毫米了?我们愿意溢价30%买断这项技术,或者——”

他话锋一转,指着窗外正在吊装的光伏板:

“共建中欧氢能研发中心,博世出专利,你们出应用场景。”

最让李林东心惊的是第三天来的客人。一辆挂着黑底白字外交牌照的轿车直接开进产业园,下来的是蒙古国副总理巴特包勒德。

他没去看生产线,反而拉着叶茂往治沙点走,车轮碾过草方格时,他忽然指着远处的羊群说:

“我们的牧民转场要穿越戈壁,零下四十度启动的‘双能车’,能不能改成可移动的羊毛分拣站?”

这些身份显赫的客户像候鸟一样涌来。

挪威渔业联盟要能在峡湾冰面上作业的加氢船。

巴西热带雨林基金会需要带生物降解装置的巡逻车。

甚至连梵蒂冈的代表都来了,想订两辆加装太阳能充电板的氢燃料车,用于教廷花园的维护。

“最离谱的是这个。”

李林东把一份烫金请柬拍在叶雨泽面前。

“迪拜世博会组委会说,要把‘双能三号’放进未来馆,和月球车模型并排展出。”

叶雨泽摩挲着请柬上的鎏金图案,忽然听见窗外传来一阵喧哗。

跑到观景台一看,只见一辆黑色轿车旁,王丽娜正扶着腰站着——

这位战士电动汽车的掌舵人,肚子已经明显隆起,却穿着高跟鞋,正盯着一辆正在加氢的“双能车”,脸色像早春的冻土一样紧绷。

王丽娜的办公室在上海陆家嘴的玻璃幕墙里,此刻却被密密麻麻的图表占满了。

墙上贴着“双能车”的全球订单分布图,红色图钉在中东、北欧、南美扎成了片。

桌上摊着伊万团队最新的专利清单,“-40c冷启动技术”“储氢罐抗冲击系数”这些字眼被她用红笔划得触目惊心。

“王总,胎儿心率有点快,医生建议您卧床休息。”

秘书捧着孕检报告进来,却被她挥手挡开。

“把电池研发组的人叫来。”

王丽娜按下内线电话,声音带着金属般的冷硬。

“我不管他们用什么方法,‘闪电七号’的低温续航必须突破600公里,充电速度要比现在快一倍。

伊万能在火焰山晒罐体,我们马上能去根河的冰窖里测电池。”

深夜的研发中心灯火通明。工程师们围着零下30c的模拟舱争论不休。

王丽娜忽然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一兜热包子。

“别盯着氢燃料的优势钻牛角尖。”她咬了口包子,指腹敲着屏幕上的对比数据。

“他们加氢快,但我们充电网点多,他们排放水,我们就能回收电池余热供暖。”

“下周去漠河,把电池包埋在雪地里冻72小时,我要看到真实的衰减数据。”

王楠楠小声说:“王总,您这身体……”

“我身体好得很。”

王丽娜瞪了他一眼,却下意识地摸了摸肚子。

“当年我怀老大的时候,在车间盯了三个月生产线。新能源这行,慢一步就是死路。”

这话传到伊万耳朵里时,他正在给“双能四号”的氢燃料电池做压力测试。

蒙古族工程师阿古拉举着手机笑:

“王总说要在漠河冻电池呢,咱们要不要去凑个热闹?”

伊万把压力表拧到20兆帕,头也不抬地说:

“告诉她,储氢罐在-50c的密封性能数据我们有,免费送。”

他顿了顿,忽然咧嘴一笑,“顺便问问,她的电动车能拉着蒙古包转场吗?能给棉田脱壳吗?新能源不是比参数,是比谁更懂土地。”

这话像根刺扎在王丽娜心上。她连夜让人改装了五辆“闪电七号”,加了可拆卸的播种机——

这是她从叶茂的棉田订单里学来的。

测试那天,她挺着肚子站在河北的麦田里,看着电动车拖着播种机跑了一圈又一圈,直到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宴会厅里,叶风刚结束一场关于“光伏制氢+氢能运输”的演讲。

台下坐着的沃尔沃集团董事长递来一张名片:

“我们的卡车想试试你们的储氢技术,从哥德堡到奥斯陆,能不能让加氢时间比加油还快?”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是叶雨泽的视频电话。

屏幕里,父亲正蹲在西瓜地埂上,身后的光伏板反射着碎金似的光:

“丽娜的电动车在河北种麦子了,你那边怎么样?”

“挪威的水电集团愿意合作建加氢站。”

叶风望着窗外飘雪的峡湾,“他们的水电站发的绿电,制氢成本比西北还低。还有芬兰的林业公司,想把伐木机改成氢燃料的,说排放的水能直接浇树苗。”

他顿了顿,语气亮起来,“爸,我想在全球搞‘能源互补网’——城市里用电动车,充电方便;偏远地区用氢能车,加氢灵活。”

“比如非洲的矿区,光伏板白天制氢,晚上给电动车充电,刚好互补。”

叶雨泽的声音带着笑意:“你爷爷当年在沙漠里种树,说过‘沙棘抗风,红柳耐旱,各有各的活法’。能源不也一样?”

挂了电话,叶风立刻让助手订了去冰岛的机票。

那里的地热资源丰富,最适合建氢能示范站。

在雷克雅未克的地热电站,他看着蒸汽轮机排出的热水被导入电解槽,气泡滋滋往上冒——那是纯度99.99%的氢气。

电站负责人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们的‘双能车’要是能在冰川上跑,我们就订一百辆,用来运输科考设备。”

消息传回军垦城,王丽娜正在产房里阵痛。

护士递来手机,屏幕上是叶风发来的冰岛加氢站照片。

她忍着痛笑了笑,给研发部发了条信息:“把‘闪电七号’的电池模块改成可拆卸的,和‘双能车’的储氢罐通用。既然是战友,就得能搭把手。”

军垦城的秋天来得猝不及防,一场早霜打黄了棉田。

叶茂站在地头,看着阿不都驾驶的“双能车”正用脱壳机处理新收的棉籽,车尾部排出的水汽在阳光下凝成小彩虹,刚好落在旁边的冬小麦苗上。

“王总派来的工程师就在那边。”

叶茂指着不远处的帐篷,“他们在给电动车装光伏充电板,说要试试在沙漠里能不能自给自足。”

帐篷里,王丽娜的团队正和伊万的工程师争论不休。

战士电动车的副总王楠楠拿着检测仪说:

“你们的氢燃料电池启动快,但在城市里还是我们的快充更方便。”

伊万的徒弟小王立刻反驳:“可在没有电网的牧区,我们加氢三分钟就能跑一天!”

叶雨泽走进来时,正看见两个年轻人蹲在地上画图纸——

左边是城市交通网,密密麻麻的充电桩像星星。

右边是戈壁分布图,加氢站沿着公路连成线。

“这才是正经事。”

他笑着递过去两瓶矿泉水,“电动车在城里跑,氢能车在城外转,就像光伏板和草方格,少了谁都治不了沙。”

这时,杨革勇从非洲打来了视频电话。镜头里,一群黑皮肤的工人正在安装“双能车”的光伏制氢设备,远处的油田抽油机正缓缓转动。

“我们把减持油田的钱投在了这里。”

杨革勇的声音带着风沙的粗糙,“白天用光伏制氢开车,晚上用油田的余热给电动车充电。叶风说得对,一环扣一环,最后都落到农民的钱袋子里。”

挂了电话,王丽娜的视频也打了进来。

她抱着刚满月的儿子,背景是战士集团的新生产线。

“‘闪电七号’和‘双能四号’的通用模块搞定了。”

她晃了晃手里的图纸,“下批出口欧洲的车,一半装电池,一半装储氢罐,让客户自己选。”

“对了,伊万那个蒙古包支架的专利,我们想用在电动车上,给牧民拉太阳能板。”

伊万在旁边听见了,立刻嚷嚷:“专利费免了!但你们的电池低温技术得共享,我们的车要去北极圈!”

夕阳西下时,所有人都站到了观景台上。

远处的光伏产业园像一片蓝色的海洋,近处的棉田泛着白浪。

“双能车”和电动车在田埂上并排行驶,扬起的尘土里混着青草的气息。

叶雨泽忽然想起很多年前,他第一次在戈壁上种下梭梭苗,那时谁也想不到,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会开出这样绚烂的共生之花。

夜色渐浓,军垦城的路灯亮了起来。

叶茂的儿子骑着儿童车,追在一辆加氢的“双能车”后面跑,车尾部排出的水在地上积成小水洼,映着漫天星光,像撒了一地的希望。

叶雨泽知道,这场关于能源的探索永远没有终点,但只要车轮还在转动,只要绿意还在生长,这条路就永远值得走下去。

不过他不畏惧面对任何挑战和压力,如今,两个儿子也都成长起来了,都各自独当一面,他这个老人家也可以退休了。

说实话,他的战士集团虽然创造了很多奇迹,但总得来说,只是在技术方面的突破。

而如今的战士集团,在新能源方面却创造了很多的第一。不谦虚的说,等新能源真正开展起来,就可以说创造了一个时代!

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创造这个时代的是华夏人,是华夏的企业。

虽然如今的老总是米国籍,但那又怎样?只不过是因为发展的需要

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