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军垦大强67

第3075章 燃油车的出路

“听说你在搞沙漠种田?”老爷子在葡萄架下的石凳上坐下,示意叶茂也坐。

“嗯,其实我搞得是新能源普及,不过意外发现光伏板竟然可以凝结水份,然后误打误撞的顺便把沙漠给改造了。”

叶茂脸上有些小得意,毕竟还年轻。

说着,从包里掏出几张图纸,“就是在盐碱地改良上还有些卡壳,想请教您当年的法子。”

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红笔圈出的难点旁还写着几行小字,是请教农业专家的笔记。

老爷子看着那些略显潦草却字字认真的字迹,忽然觉得比任何官方文件都更有分量。

他从书房翻出泛黄的手稿:“当年我们在黄河滩用秸秆还田,你试试在棉田里混种苜蓿,既能固氮,又能当饲料。”

两人凑在石桌上讨论到日头偏西,欧阳雪端来饭菜时,看见爷爷正拿着叶雨泽的笔在图纸上圈圈画画,鬓角的白发在夕阳里泛着柔和的光。

自那以后,欧阳老爷子的身影偶尔出现在军垦城的农田里……

开春时,他戴着草帽站在刚播下种子的田埂上,看着刘能指挥无人机施肥,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年轻人般的光亮。

当有人认出他时,他摆摆手笑道:“我是来学本事的。”

部委的老同事们听说后,打趣他“晚节不保,给小辈当起了打工人”。

他却只是笑:“人家能让戈壁滩长出棉花,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这本事,我学一辈子都不嫌晚。”

那年秋天,欧阳家的老大联合军垦城农牧业总公司,在西北五省推起了“生态农业示范园”。

开工那天,欧阳老爷子站在奠基仪式的土坡上,看着叶茂和当地的老农握手,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时写在日记本上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他曾以为这是书呆子的狂言,如今站在这片即将长出希望的土地上,才明白真正的长远,从来不是算计着家族能多赚多少,而是看着脚下的土地能长出多少幸福。

冬雪初落时,欧阳雪带着孩子回老宅。小家伙刚会走路,摇摇晃晃地扑向正在写春联的爷爷。

老爷子放下笔,把孩子抱在膝头,指着红纸上的字念:“春风化雨,福泽万民。”

窗外,秘书正和叶茂通电话:“叶主任放心,老爷子说那批捐赠给贫困县的种子,一定要亲自盯着装上火车……”

孩子咯咯的笑声混着电话里传来的风声,穿过窗棂,落在院子里堆着的那堆准备送给北疆牧民小学的图书上。

欧阳老爷子低头看着怀里的重外孙,又望向墙上那幅挂了半辈子的《清明上河图》,忽然觉得画里的繁华,竟不如军垦城田埂上那抹新绿来得动人。

他提笔在春联的落款处,添上了“欧阳氏与叶氏同贺”几个字。

笔尖落在纸上的瞬间,他仿佛听见了千里之外军垦城的雪融声,那声音里,藏着比家族兴衰更长远的春天。

叶雨泽和杨革勇暂时没有回加州农场,儿子的婚礼过后,他们两个决定助力儿子的事业一下。

要知道,叶茂如今做的虽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儿,但这样的好事儿做起来会很艰难。

因为前期投入是一个天文数字,虽然如今有了绿染荒漠基金,但这些钱肯定还是不够的。

这些年两个人都没少撒钱,杨革勇虽然事业没有叶雨泽做的大,但钱却不少,因为他都是油田生意,投入小,收益高。

而且不存在销售问题,基本都卖给国内,就是最近非洲那边的油田,因为马赛和索国的迅速崛起,对于石油的需求量增大,这才运往国内的少了一些。

再怎么样,两个人的资产都已经是天文数字了,所以,才决定回国做一些事儿。

沙漠之舟是战士集团的一款越野车,虽然,新能源如今发展的如火如荼,但战士燃油车却并没有停滞。

只不过是研发方面变换了赛道,着重针对一些新能源不容易发展,或者是不适合新能源发展的地区。

这样,对于车型或者侧重面就有了一些改变。就如今天两个人开的这辆车……

叶雨泽刚挂了和欧阳老爷子的电话,手机就又响了,是战士汽车集团研发部总工程师伊万的声音:

“雨泽,车开的怎么样?有什么需要改进的?你可别不好意思说。”

“目前还行,没发现什么明显缺点,等我们再开开告诉你感受。”

叶雨泽揉了揉眉心,看看手里的一打资料。

目前战士集团的车型谱系表,新能源车型占了大半,传统燃油车的图标旁都画了红色的星号,那是伊万团队标记的“待转型”型号。

杨革勇笑了起来:“你这是不是自己把自己玩死?”

叶雨泽无奈的摇摇头,时代的发展就是这样,如果新能源一路高歌猛进,那么,燃油车被淘汰是早晚的事儿。

远远的来了一辆车,停到他们跟前,伊万怀里抱着一摞厚厚的图纸走了下来。

进门就直奔主题:“您上次说要针对戈壁、高原这些新能源难以覆盖的地区做特型车,我们初步定了三个方向。”

他把图纸在地上铺开,指着最上面那张三维模型图:

“首先是沙漠作业车,基于原来的‘沙漠之舟’越野车改造,保留3.0t柴油发动机,但加装了全自动充放气系统,轮胎能在三分钟内从公路模式切换成沙地模式,底盘升高到45厘米,还加了防沙板和自带的脱困绞盘。”

叶雨泽的手指在图纸上点了点:“军垦城周边的沙漠公路经常要维护,还有油田的勘探队,确实需要这种车。”

“但光改硬件不够,西北的沙尘暴一来,电子设备很容易失灵,控制系统得做防沙密封处理。”

“您说的这点我们考虑到了。”

伊万翻到下一张图,“驾驶舱用了航天级别的密封技术,仪表盘和中控屏都加了防尘罩,连空调进风口都装了四重过滤系统。”

“我们还跟中科院西北所合作,加了一套沙尘预警系统,能提前五十公里预判沙暴强度,自动切换到低速护航模式。”

叶雨泽指着图纸上的参数:“油耗降了12%,扭矩却提高了80牛米,这发动机是重新调校过的?”

伊万赶紧点头:“叶总您眼神真准,我们把原来的直列六缸改成了v型八缸,虽然排量没变,但燃烧效率提升了不少。”

“而且考虑到偏远地区加油难,油箱扩容到180升,满油能跑1200公里,相当于从敦煌到wLmQ不用中途加油。”

伊万补充道:“我们还打算跟军垦城的农牧业公司合作,在车斗里加一套可拆卸的冷藏箱,牧民拉牛羊肉去县城赶集,能保证24小时新鲜,这比他们现在用的三轮车靠谱多了。”

杨革勇突然拍了下桌子:“我给你们加个需求,非洲那边的油田工人反映,雨季时土路特别滑,普通四驱车容易陷进去。能不能加个履带转换装置?”

“平时用轮胎跑公路,到了泥泞地就换成履带,半小时内搞定那种。”

伊万眼睛一亮:“这个想法好!我们之前就在研究模块化设计,正好可以把履带组件做成选装件。不过成本会上去不少……”

“成本不是问题。”

叶雨泽打断他,“这些特型车本来就不是走量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

“你算算,一台车能让勘探队的工作效率提高多少,能让牧民少损失多少收入,这账比卖车赚钱更划算。”

正说着,亦菲打来了视频电话,镜头里是军垦城刚建成的新能源充电桩基地。

“爸,你们战士集团的充电桩太受欢迎了,就是有个问题,牧区太分散,拉线成本太高,好多地方还是覆盖不到。”

叶雨泽看向伊万:“听见了吗?这就是第二个方向——移动充电车。”

“用燃油车做底盘,装一套小型发电机组,能同时给五辆新能源车充电,续航里程保证在500公里以上,这样就能跑遍牧区了。”

伊万立刻在笔记本上记下来:“还可以加装光伏板,白天利用太阳能发电,晚上用发电机,更省油。”

“不光是充电。”叶雨泽指着窗外远处的棉田:

“农忙时收割机经常在田里抛锚,移动充电车还能当应急电源,给维修工具供电,甚至能带动小型脱粒机,一机多用才好。”

接下来的三个月,战士汽车集团的研发车间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伊万带着团队几乎住在了厂里,每天都有新的问题冒出来。

高原地区发动机供氧不足怎么办?

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里,柴油会结冰怎么解决?

边境巡逻车需要加装哪些特殊设备?

伊万每周都去车间蹲点,有时还会拉着叶雨泽一起去。

叶雨泽虽然不懂汽车技术,但总能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提出建议:

“巡逻车的座椅得改改,战士们在车里待十几个小时,腰受不了,得加个可调节的腰托。”

“车顶上能不能装个折叠的遮阳棚?夏天在戈壁滩上修车,太阳太毒了。”

有一次,一群来自伊犁的牧民特意赶到军垦城,围着 prototype(原型车)提意见。

一个叫巴图的老牧民摸着车门说:

“这门太窄了,我们穿的蒙古袍厚,上下车不方便。”

另一个年轻牧民则希望能在车后斗加个固定马鞍的装置。

“骑马赶羊时,车能拉着马鞍和行李,省不少力气。”

伊万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当天就组织团队修改设计。

叶雨泽看着这群皮肤黝黑的牧民围着汽车讨论的样子,突然想起自家老爷子说过的话:

“真正的好东西,是能让人觉得方便、踏实的。”

初夏时,第一批特型车终于下线了。

十辆改装后的“沙漠之舟”排成一排,有带履带的勘探车,有带冷藏箱的牧民车,还有装着发电机的移动充电车。杨革勇非要第一个试驾。

他开着勘探车在戈壁滩上跑了一整天,回来时满脸是灰,却笑得合不拢嘴:

“太牛了!刚才陷进沙坑,按一下按钮就自动脱困了,比我当年在撒哈拉用铁锹挖沙子强多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欧阳家的老大也来了,带来了西北五省生态农业示范园的采购清单:

“我们要订五十辆移动充电车,三十辆牧民专用车,还有二十辆带液压吊臂的工程车,用来搭建光伏板支架。”

李林东拿着清单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

“这才只是开始,昨天xz那边的军区也打电话来,说要定制一批高原巡逻车。”

叶雨泽却没那么乐观:“别高兴太早,特型车的售后服务才是关键。这些车跑的地方都偏僻,坏了没地方修可不行。”

他早就想好了对策,“我们在军垦城建个培训基地,免费教牧民和边防战士修车,再在每个县城设个备件仓库,保证小问题就地能解决。”

伊万补充道:“我们还开发了远程诊断系统,车出了故障,后台能实时看到数据,技术员可以通过视频指导维修,实在解决不了的,我们派直升机送技师过去。”

那年秋天,当军垦城的棉花丰收时,战士集团的特型车已经跑遍了西北的戈壁、草原和高原。

有牧民拍了视频发到网上,一辆蓝白相间的牧民车停在草原上,车斗里的冷藏箱打开着,里面的牛羊肉还冒着白气,旁边一群人围着车欢呼。

视频配的文字是:“从草原到县城,再也不用担心肉坏了,谢谢战士汽车!”

部委的领导看到视频后,特意给叶雨泽打了电话:

“你们这事儿办得好!不光解决了实际问题,还拉近了和老百姓的距离。下一步考虑往西南山区拓展吗?那边的路况更复杂。”

叶雨泽笑着答应下来,挂了电话,看见伊万拿着新的设计图走过来:

“叶总,我们想试试氢燃料和燃油混合动力,既能保证续航,又能减少污染,适合在生态保护区用。”

窗外,叶万成老爷子正带着几个老农参观刚下线的工程车,夕阳照在他们身上,像一幅温暖的画。

叶雨泽突然明白,战士集团的转型,不只是汽车从燃油到特型的改变,更是从“卖产品”到“解决问题”的转变。

就像欧阳老爷子说的,真正的长远,不是算计着能多赚多少,而是看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能因为这些改变,多收获多少幸福。

冬天下雪时,叶雨泽收到了一封来自北疆小学的信,信封上画着一辆卡通版的战士车,里面是孩子们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的:

“谢谢叔叔们的车,现在老师能每周开车来给我们上课了,不用再骑马走三天了。”

叶雨泽把信贴在汽车集团办公室的墙上,旁边是战士集团最新的规划图,上面标着密密麻麻的红点,那是未来要覆盖的地区。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只要看着这些红点慢慢连成线,再连成面,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就像窗外的雪,虽然冰冷,却总能孕育出春天的希望。

本来这次回来,是想帮帮叶茂,结果却稀里糊涂的参加到车辆改型当中来了。

不过也不算不务正业,这些特性车对于叶茂的帮助也同样巨大。

?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