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行诸天不想当然

第1943章 吉地

或是知道县太爷来过了,吴家反应很快,当天下午,就送来了一份与襄阳隔汉江对望的府城樊城黄州书院的入学荐书。

而这时,谢玉以采买食物名义确是上街观望行人。

为何如此,原因就是新来县太爷进门时,谢玉看到他那一眼,数据面板突然自动出现。

隔着数据面板看到县太爷全身身上正泛着正红的光色。

只新县太爷太赶紧,谢玉没太多时间观察,就先留给雮尘珠分析了。

等县太爷离开,雮尘珠分析报告告诉谢玉数据面板上气运之眼启动了,观察到新县太爷身上正红气运。

或跟此推迟县太爷身上该具有的正红气运,只县太爷离开后,再看其他人,气运之眼就不太能启动。

如此,谢玉才以采买名义上街观望,既是熟悉原身记忆中的时代风貌,也是尝试能不能再次启动数据面板上的气运之眼。

正当有些失望时,谢玉看到有卖炊饼的挑摊,想着出来的理由,就从储物空间中取了几个铜子开始够买。

然后就察觉这气运之眼要怎么启动,又尝试在其他摊贩做了些购买。

终于确定启动这气运之眼办法正是这手中的铜钱,经过雮尘珠数据验证,准确点得是消耗一枚在市场上能流通三年以上、至少要过三个人手,还要消耗一点体力才能启动一次。

当然流通时间越久效果越好越清晰。

从吴家当铺顺过来的小铜钱大概有五贯三千多枚,合气运之眼启动的约三百来枚,合用比例大概十分之一。

倒是继续雮尘珠从几个卖米团米糕的流动小贩处“兑换”合用比例更高些有些甚至能高到百分之五六十,那怕其中有多数劣质私铸铜钱甚至是老铁钱。

可见对普通百姓来说最流通的反而不是更精美的铜钱甚至是金银。

不管如何这气运之眼总算有了启动方式。

总之趁着新年在相对人流的街巷多走一阵,谢玉就把储物空间中可启动气运之眼铜钱给换个大半,其中甚至有几枚早已经磨透花纹包浆十年二十年以上真老流通“极品”铜钱。

就这样谢玉一边吃东西,偶尔歇脚观察中,发现大部分人身上百姓都光泽都是灰色,只是灰的深浅不一,偶遇到几个身上身上虽浅灰为主,但也泛点白光的从衣着步伐说话姿势上就知道家庭生活环境肯定在优渥以上,不用为温饱担心之辈。

再有偶在街角这新年节气突然出现一两个衣衫单薄身上泛着饥饿病容好像命不久矣一般的,身上浓重的深灰中泛着黑色。

结合原副命格上的推断,人命格从低到高该是从黑色<灰色<白色<红色。

其中灰色越浅越好,白色越多越好,红色只有新来县太爷一个样板,大概率和白色一样做多做好吧!

只刚摸出点眉目,谢玉就看到前来寻自己的张姓差役,看到身侧一个买蚕豆的摊位赶紧拿出几枚铜钱让小贩用芭蕉叶替自己包了些。

光吃胡饼营养还是不够,也只能让肚子饱腹一些,还许多多一些蛋白的营养,但如今原身有孝事在身,光明正大吃肉不太好,也太符合身份,吃点豆子补充点豆蛋白还是可以的。

小贩刚给谢玉装好一芭蕉叶包蚕豆,张姓差役就过来拉住谢玉,小声埋怨,买东西太久云云,让他担了责任,然后话风一转,才说吴大管事安排人送东西过来了。

这才是张姓差役传话过来目的,其他不过是借口看看能不能再得点好处罢了。

两人心照不宣往原身家宅赶去,再见到的就不是吴大管事了,而是早前跟他来过的一小厮。

这小厮正一身嫌弃不耐烦模样,看到谢玉回家,很是倨傲小视,又有点嫉妒情绪咋舌说:“啧啧,唔,你这小子真是好命,拿着吧!”

说完就把一份文书递给了谢玉,“看到懂?算了,不管你懂不懂,只要记得开年后,一同随小少爷去襄阳郡读书就是了。”

谢玉打开文书,是襄阳郡隔汉江代管樊城府黄州书院入院荐书。

黄州书院?

原身没有听说过,但有道是一分价钱一分货,相比原身记忆读过一年一贯钱束脩的贫民蒙学学堂,黄州书院荐书上一年2两金的束脩,无疑是一个正规书院的底子,更何况这是一个三年期的荐书。

这代表着和吴大管事的约定,这黄州书院虽肯定不如老牌郡学襄阳书院,但他愿意承担谢玉在黄州书院三年期的束脩费,也就是六两金。

古代不是普及义务教育的现代,读书可以不是一件便宜的事。

又特意向这小厮问询,得知这三年黄州书院束脩是确实由吴府提供,另外黄州书院还会提供免费的一日三餐和住宿后,谢玉顺势就同意了下来。

再问了些为原身父母提供身后事吉地的事后,谢玉剩下未有能做的就是等待了。

如此三天,中间新来县太爷又来一次,但见谢玉拿出吴家送过来的黄州书院荐书。

对于黄州书院这个名字,县太爷倒是听过,只看那吴家愿替谢玉出那三年六两金的束脩,顿一下后,虽言语讥讽不说不过一商户筹建而,又用语言刺激谢玉,但见谢玉不上套,只评说一句门户之豚后,却再也没有上门了。

三日后,吴家又来人,带谢玉看吉地。

谢玉早有准备一般,花了忍痛花了一吊钱,雇佣街头一个懂得风水皮毛往日以为人代写书信的老儒生,一起相看。

以这老儒生的风水皮毛,自然大大不如拥有葫芦印记的谢玉,但带人不带,糊弄不糊弄人两回事。

果吴家人带谢玉看了两块吉地,就算老儒生感觉不错,但在谢玉示意下都表达不太好,吴家人像相视一眼,终于带谢玉开始看了一块“上等”吉地。

对于这块吉地,老儒生也说不上来,好像不大好,但见吴家不愉快了表情,老儒生看了看谢玉,却点谢玉点了头。

如此终于听到老儒生说好,吴家人终于松口气,赶紧安排谢玉快些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