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南境
李青这一次出使是有些传奇性的。
看似九死一生,实则风平浪静。
但是对于项羽和韩信来说李青的出现却让事情变的不太完美。
两人火急火燎的都想要抢了这桩天大的功劳,结果谁也没抢到。
事情的最后以巴拉赫姆出城投降而收尾。
这件事所造成的影响无论是在当代还是后世都是极其深远的。
谁也没想到这位显赫半生的中东之王在面临大军兵临城下的局面时,会表现的那般没有骨气。
无数的学者想破脑袋也没有想通。
巴拉赫姆明明还拥有半壁江山和几十万的大军。
为什么他就会这么轻易的认输。
尤其是在初期仅仅还只有项羽兵临城下的时候。
那个时候大虞兵力明显不足,远不足以围城。
即便巴拉赫姆没有与巴格达共存亡的勇气,他也完全可以选择西窜。
逃到埃尔比勒另立新都,再号召全国继续抵抗大虞的侵略者。
在当时也不是没有人这样提议过。
可是他没有,他就这样随随便便的认输了。
若要探究巴拉赫姆的心路历程。
那么有一个人是绝对无法避开的。
那便是波斯国士无双的大流士。
昔日大流士为人低调内敛,让很多人都忽视掉了他在波斯崛起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实际上在波斯的争霸路上,大流士实在算的上是呕心沥血、倾其所能。
可如果有人细细查看那段历史就会发现,身为国君的巴拉赫姆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只做了一件事。
那就是对大流士言听计从。
他一生都视大流士为国之砥柱。
可是这一次,明明他无双的国士都亲自出马了。
却依然在苏彻平原上迎来了那样的惨败。
甚至就连大流士本人都被逼的穷途末路,于绝望中身死。
大流士的覆灭对巴拉赫姆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
他甚至完全迷失了方向,不知道接下来应该如何和大虞对盘。
大流士在时,他看上去像个中兴之主,有决断能纳言。
可是等大流士真的离去时,巴拉赫姆所有的无能和乏力就像洪水一样爆发出来。
因此在经过艰难的抉择后。
巴拉赫姆认为与其垂死挣扎,不如及早投降,或仍不失富贵一场。
巴格达的投降让四境兵马何其的措手不及。
这让他们一时间都失去了为之奋斗的信仰。
整个国家都暴怒了。
这是摊上了一个什么不靠谱的玩意。
但随后是迷茫。
前路何在?
是该继续抵抗还是追随王者的脚步?
第一个做出决断的是波斯南境军。
他们成了第一个归降大虞的正规边境军。
南境军与其说是做出了决断,不如说是顺水推舟。
这一年多里南境的日子也不见得好过到哪里去。
赵云领九万精锐,又在天竺征集十万协从军。
端的是在南境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尤其是他麾下的两员女将。
段慕云和梁红玉。
这二人所展现出来的统筹能力和控局应变之力甚至一度凌驾于主帅赵云之上。
赵云其实更适合领导小型精锐兵团,反而不太适应指挥大型兵团作战。
但他极有自知之明。
既然如此,干脆放手,任由二女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于是这一场南境争霸战便彻底演变成了大虞第一女将之争。
无论是段慕云的红甲军还是梁红玉的白杆兵硬是生生在南境战场上杀出了赫赫的不世威名。
女人发起疯来是真的疯。
赵云居中调和,每日里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的偏袒。
每每这个时候他都会不由自主的怀念起以前的日子。
还是那个时候好啊,跟随在陛下和军师身后,只管听命行事,哪有这许多麻烦。
由此可见,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一把手的。
在这一场争霸赛中,比赵云更加如履薄冰的自然当属波斯南境军。
好好好,你们斗气把火都撒我身上来了是吧。
南境军虽然处境艰难但总算能力保国土不失。
相比早早被韩信碾压的东境军和被蒙古反复鞭挞的北境军比起来。
其表现力可以说算相当优秀了。
但就算这南境军也已经到了极限。
那两个虎娘们是真不把人当人造啊。
再加上一个天下无敌的白马义从,这谁顶得住啊?
就在这个时候巴格达投降的消息传来了。
与之一同传来的还有巴拉赫姆状告天下令。
凡我波斯兵马切不可再与大虞军发生任何形式上的冲突,两军自当同心协力共创和平。
于是南境军便顺水推舟、顺理成章的举起了白旗。
甚至还有一丝小庆幸。
战争要是再不结束的话,波斯能不能顶住不知道,反正他们南境是顶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