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清军南下
昭熙三十一年十月,大乾皇帝龙小羽移都南京。甫一安定,他便密切关注天下大势,知悉北方清军正与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鏖战。清军势盛,相较之下,大顺军处于明显劣势,龙小羽推断,不出数月,清军极有可能将大顺军彻底剿灭,而后整顿兵马,挥师南下,剑指大乾。
基于此严峻局势,龙小羽经深思熟虑,认为当下唯有与大顺军携手,方能共同抵御清军。于是,他在朝堂上郑重提出此议。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众多朝臣对此举表示反对。众臣皆认为,大顺与大清皆是大乾的死敌。尤其是大顺,曾一举攻陷京师,捣毁大乾的宗庙社稷,其恶行令人发指,相较清军,大顺更是大乾急需先予打击的仇敌。故而,有朝臣建言联合清军攻打大顺,龙小羽闻之,当即果断否决这一提议。
朝堂之上,群臣各执己见,争执不下,始终难以达成共识。又有朝臣进谏称,大乾历经连年战火,如今军队疲惫、民生凋敝,国力已然衰微,当务之急应是休养生息,恢复元气,而后再谋长远之策。龙小羽对此心知肚明,他深知,大乾虽在兵力数量上多于清军,但军队战斗力却远逊一筹。不仅如此,手握重兵的各路武将人心不齐,难以统一调度指挥,想要组织北伐谈何容易。而秦良玉虽对朝廷忠心不二,但其所率的白杆兵乃直属皇帝的亲卫部队,肩负保卫皇帝安全的重任,绝不能轻易调出用于北伐,一旦北伐失利,局势恐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艰难局面,龙小羽一时陷入困局,苦无良策,最终只能严令北方尚未沦陷地区的大乾守将,务必全力以赴,积极抵御清军的进攻。
昭熙三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大西政权建立后,设置左右丞相,六部尚书等文武官员。命“汪兆麟为左丞相,严锡命为右丞相”。以王国麟、江鼎镇、龚完敬等为尚书。大西政权颁行《通天历》,设钱局铸“大顺通宝”行用。开科取士,选拔三十人为进士,任为郡县各官。
大西政权宣布,对西南各族百姓“蠲免边境三年租赋”。张献忠的号令森严,不许“擅自招兵”,“擅受民词”,“擅娶本土妇女为妻”,违者正法。张献忠封四个养子为王,孙可望为平东王,刘文秀为抚南王,李定国为安西王,艾能奇为定北王。
清廷迁都北京后,决定大举进兵,征服全国。十月十九日,清廷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同吴三桂、尚可喜等降清汉将,率3万兵马由北路入陕,途中又尽调宣府、大同两镇降兵,兵力达8万人,准备先进攻陕北,然后南下西安,灭大顺政权。二十五日,清廷又命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同降将孔有德、耿仲明等率兵2万南下,收取江南。
在清廷调兵遣将之时,大顺军2万人于十月十二日由山西垣曲东下河南怀庆,连续攻克济源、孟县,进攻怀庆府城沁阳。清摄政王多尔衮闻报,立即改变进军南京的计划,命多铎部先救怀庆,然后攻取潼关,同阿济格夹攻西安。多铎部清军进抵怀庆后,大顺军不敌,主动撤退。十二月,多铎部由孟津渡过黄河,连破洛阳、灵宝等地,二十二日进抵潼关20里外立营,等候红衣炮。李自成获知清军将攻陕北的消息后,便陆续将军队北调,直至清军多铎部开近潼关时,才发现已陷入被南北夹击的困境。于是李自成决定亲自率军立即增援潼关。二十九日,战斗打响,大顺军于关前据山列阵,清军前锋统领努山、鄂硕等于侧后包抄,护军统领图赖率骑兵100余人由正面进攻,大顺军虽顽强拚战,仍失利。
昭熙三十二年正月初四日,大顺军将领刘芳亮领兵千余,偷袭清营,被清军击败。李自成亲率马步兵拒战,又被清军击败。初五、初六两日夜间,大顺军连袭清营,俱败。初九日,清军的红衣大炮运至,进逼潼关口。大顺军凿重壕,立坚壁,堵截清军。十一日,清军先用红衣炮轰击,接着大举进攻,相继攻入大顺军阵。大顺军仍顽强奋战,以骑兵300反击,又分兵迂回到清军阵后攻击,俱败。这时,北路清军由阿济格率领,已由山西保德州渡过黄河,进入陕北,围榆林,占米脂,主力向西安推进。李自成面临清军两路夹攻,被迫率主力撤回西安。十二日,清护军统领尼堪等领兵占潼关,大顺潼关守将马世尧率所部7000人降。
潼关的失陷,意味着关中地区已经无险可守,大顺军经此惨败,人心惶惶,士气低落。李自成料想无法抵御清军的锋芒,遂于十三日焚宫室,携带辎重和家属,撤离西安,出蓝田口,退往商州,向河南转移。正月十八日,多铎所部清军赶到西安,此城已是一座空城,他命护军统领阿尔津追击李自成,却未能追上,遂还兵西安。
二月,多尔衮令阿济格绥理关中,并负责追剿李自成。令多铎率其部兵锋南指,完成平定江南的大任。
二月十四日,多铎奉命率大军回师东征,进抵河南。三月初九日,多铎大军出虎牢关,并分兵由龙门、南阳三路合围归德。攻陷归德后,率其八旗大军横扫河南大半地区,河南诸州县皆为其收降。河南战场,多铎大军捷报频传。
四月初五日,多铎统大军从归德南下,沿途州县望风归附。十三日清军至泗州,大乾泗州总兵陶鸿率部南逃,清军遂在这天晚上渡过淮河。
与此同时,清军分兵扫荡河北、山东各地,并顺利攻克徐州。至此,淮河以北的广袤地区尽为清军掌控。
渡过淮河后,清军攻势不减、连战连捷,相继攻占淮安、高邮等地。十七日,多铎统率清军进抵扬州城外二十里处安营扎寨;次日便兵锋直指城下,将扬州团团围困。
扬州城内,黄得功得知清军兵临城下,神色凝重。他迅速召集麾下将领,部署防御。“清军来势汹汹,扬州乃江淮要地,绝不能有失!我等需拼死一战,保卫扬州,保卫大乾!”将领们齐声应和,士气高昂。
翁韵晗在将军府内,虽心中担忧,但仍强作镇定。她深知此刻自己不能慌乱,要为黄得功稳定后方。她一面安排家丁丫鬟收拾细软,准备应对万一的情况,一面亲自下厨,为守城将士们熬制热汤。
黄得功在城墙上指挥防御,看着城外清军营帐连绵,心中明白这将是一场苦战。他对身旁副将说道:“此番清军倾巢南下,我们的压力不小。但扬州百姓都看着我们,哪怕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这城池!”副将握紧拳头,坚定地说:“将军放心,我等定与扬州共存亡!”
回到将军府,翁韵晗端来一碗热汤递给黄得功,心疼地说:“将军,先喝口汤暖暖身子。你日夜操劳,可要保重自己。”黄得功接过汤,一饮而尽,看着翁韵晗,眼中满是愧疚:“韵晗,战事紧急,我可能无暇顾及你了。若城破……你赶紧逃命去吧。”
翁韵晗眼中闪过一丝决然,说道:“将军,我不走。我与你夫妻一场,生死与共。如今昕蓥在陛下身边,我也少了份牵挂。我们只需坚守扬州,便是对陛下,对大乾尽忠了。”
黄得功感动地握住翁韵晗的手:“韵晗,有你相伴,是我此生之幸。只是这战乱年代,苦了你了。”翁韵晗微微一笑:“将军莫要这般说,能与将军同生共死,是我心愿。如今当务之急,是击退清军,保住扬州。”
黄得功点点头,起身再次准备前往城墙督战。翁韵晗看着他的背影,默默祈祷。
此时,城外清军开始发起试探性进攻,箭矢如雨点般射向扬州城墙,喊杀声震天。黄得功登上城墙,大声鼓舞士气:“将士们,大乾的荣耀在此一战,杀退清军!”扬州守军们在黄得功的激励下,奋勇抵抗,一次次击退清军的进攻。翁韵晗在将军府内,听着城外的喊杀声,心中默默为黄得功和将士们祈福,期盼这场残酷的战争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二十日,清军暂时驻扎在扬州城外斑竹园,砍伐树木,打造云梯,等待红衣大炮。
扬州城有一名勇士,名曰押住,单骑劫营偷袭清军,勇士夺得一匹马和斩获一名清军将领首级后,成功返回扬州城。此壮举极大地鼓舞了扬州守军的士气,众人欢呼雀跃。黄得功听闻后,对押住赞赏有加,当即下令重赏他。而清军方面,遭此羞辱,将领们怒不可遏,发誓要踏平扬州城。
二十一日,多铎派人招降黄得功。来使骑着高头大马,身着华丽的服饰,耀武扬威地来到扬州城下,高声喊道:“城上听着!豫亲王有令,若黄得功将军识趣归降,必能保你荣华富贵,尽享尊荣。大乾气数已尽,何苦为那将倾之厦陪葬!”
黄得功听闻,怒目圆睁,站在城楼上大声回应:“我黄得功深受大乾皇恩,岂会做那叛国投敌的无耻之徒!多铎小儿,有本事就凭真刀真枪来取我项上人头,莫要在此痴心妄想,妄图劝降!”
来使仍不死心,继续劝道:“黄将军,如今清军势不可挡,天下归属已定。你若负隅顽抗,扬州城破之日,生灵涂炭,这满城百姓的性命可都在你一念之间。将军何必为了那腐朽的大乾,让无数无辜百姓跟着遭殃?”
黄得功冷笑一声,义正辞严地说道:“休要拿百姓性命威胁本将军!我黄得功守扬州,便是为了保百姓周全。你们清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才是百姓的灾星。我定与扬州城共存亡,绝不会向你们这群侵略者低头!”
说罢,黄得功张弓搭箭,瞄准来使,怒喝道:“再敢聒噪,休怪我箭下无情!”来使见黄得功态度坚决,毫无降意,吓得脸色苍白,连忙调转马头,灰溜溜地跑回清营。
扬州城内,百姓们听闻清军招降被拒,对黄得功更加钦佩和感激。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为守城将士们送水送饭,搬运石块、箭矢等守城物资,众志成城,共同抵御清军。翁韵晗也在将军府内忙碌着,她指挥着家丁将熬好的热汤和干粮不断送往城墙,鼓励着每一个守城的士兵。她看着那些充满斗志的士兵,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场可怕的战争能尽快结束,扬州城能在黄得功的带领下,成功抵御清军的进攻。
而黄得功深知接下来的战斗将会更加残酷,他在城墙上来回巡视,不断检查城防布置,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兄弟们,我们身后就是扬州的百姓,是大乾的土地!我们绝不能让清军前进一步!大家齐心协力,定能守住扬州!”士兵们齐声高呼,声震云霄,扬州城的上空弥漫着一股悲壮而坚定的气息,一场惨烈的攻防战即将拉开帷幕。
二十二日,多铎驻扎城外,传令归降大清的曾经大乾官兵张天禄、张天福二人到扬州城外劝降黄得功。
张天禄和张天福骑着马,神色略显尴尬地来到扬州城下。他们仰头望向城楼上的黄得功,心中五味杂陈。曾经,他们与黄得功同为大乾臣子,如今却各为其主。
张天禄清了清嗓子,高声喊道:“黄将军,别来无恙啊!如今大乾大势已去,将军又何苦独自支撑这危局?豫亲王爱惜将军之才,只要您归降大清,荣华富贵自不必说,还能避免扬州城生灵涂炭。”
黄得功目光如炬,盯着城下二人,满脸不屑:“张天禄、张天福,你们这两个叛国贼还有脸来劝我!想当初,你们食大乾俸禄,如今却为虎作伥,背叛朝廷,有何颜面立于天地之间!”
张天福面露惭色,但仍强辩道:“黄将军,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乾气数已尽,这是天命。我们也是为了自保,为了家人,才做出如此选择。将军您又何必固执,难道真要为了那无法挽回的大乾,搭上扬州全城百姓的性命吗?”
黄得功怒极反笑:“哼,为了自保?为了家人?你们这是为自己的懦弱和贪婪找借口!大乾待你们不薄,你们却临阵倒戈,投降外敌。你们的所作所为,才是真正将大乾百姓推向深渊。我黄得功今日就算战死,也绝不与你们这群卖国贼同流合污!”
张天禄还想再劝,黄得功已然不耐烦,大喝一声:“住口!你们再敢多说一句,我立刻下令放箭!你们以为用百姓性命威胁我,我就会屈服?我黄得功在此坚守,就是为了保护扬州百姓不被你们这群狼心狗肺的侵略者残害。你们回去告诉多铎,有我黄得功在,扬州城就绝不会落入清军之手!”
张天禄和张天福无奈对视一眼,知道劝降无望,只得掉转马头,灰溜溜地回到清营。
随后,多铎又派数名使者招降,黄得功派兵逮捕使者,投入护城河淹死。
多铎得知多次招降不成,气得暴跳如雷,他对着营帐内的众将咆哮道:“好一个黄得功,敬酒不吃吃罚酒!既然如此,等红衣大炮一到,本王定要踏平扬州,让他知道违抗本王的下场!”众将纷纷应和,气势汹汹,只等攻城命令下达。
二十三日,龙小羽此前派出,由兵部尚书史可法统领的两万增援军队抵达扬州。
史可法一到扬州,便登上城楼,与黄得功会面。黄得功见援兵到来,精神为之一振,连忙迎上前去,紧紧握住史可法的手道:“史尚书,您来得可真是及时啊!如今扬州城危在旦夕,有了这两万生力军,我等坚守扬州便又多了几分胜算。”
史可法神色凝重地望着城外连绵不绝的清军营帐,说道:“黄将军,此次前来,我深知扬州局势严峻。但我等身负皇恩,定要拼死一战,保扬州百姓周全,为大乾守住这江淮要地。”
二人迅速商讨起守城策略。史可法建议在原有防御基础上,加强城墙各处的兵力部署,尤其要重点防范清军红衣大炮可能攻击的方位。同时,他还安排将两万援军分散至各个关键防御点,与扬州守军协同作战,以提升整体防御能力。
为鼓舞士气,史可法亲自在城墙上对全体将士发表激昂演讲:“将士们!我们肩负着保卫大乾、守护扬州百姓的重任。如今清军虽势大,但我们有正义在身,有身后万千百姓的支持。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定能让清军有来无回!大乾的荣耀,就在我们手中捍卫!”将士们听后,群情激昂,高呼口号,士气大振。
然而,城外的多铎得知史可法率援军抵达,不但没有丝毫退缩之意,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尽快攻破扬州城的决心。他加紧督促红衣大炮的运输,同时命令清军日夜操练攻城战术,准备对扬州城发起总攻。
二十四日,清军的红衣大炮运输队,抵达扬州城外。清军试射红衣大炮,弹丸击中扬州城墙,一颗重量十斤四两。红衣大炮射击从早晨一直到夜晚,扬州城墙损毁严重,雉堞无法修复,守军以大袋装泥填补。
有清军小队伍趁夜偷袭城墙,黄得功率军击退了这些清兵。
夜间,清军用红衣大炮攻击城墙。
清军攻城不利,且每日消耗物资巨大,于是多铎举行军议,商讨是否继续围攻。而大乾降将孔有德和许定国,则说:“扬州城虽久攻不下,但如今城墙已损毁严重,城内守军也已疲惫不堪。此时若退兵,之前的努力便付诸东流,且会让大乾军队士气大振。我们应一鼓作气,加大攻城力度,定能破城。”
多铎听后,觉得有理,紧皱的眉头逐渐松开。他扫视众人,坚定地说:“就依你们所言,继续攻城!明日让红衣大炮全力轰击,各营做好登城准备,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拿下扬州。”
而扬州城内,史可法和黄得功看着被轰得千疮百孔的城墙,心急如焚。他们知道,接下来的战斗会更加艰难,但仍鼓舞着将士们,誓要与扬州城共存亡。百姓们也纷纷自发加入守城队伍,运送物资、修补城墙。整座扬州城,在战火的笼罩下,却弥漫着一股宁死不屈的悲壮气息,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更为惨烈的战斗。
二十五日,早晨,多铎传令全军出击,强攻扬州城。先以红衣大炮,集中轰击城墙西北侧,炸至崩塌,而塌陷形成缓坡。八旗军使用云梯冲锋,攀登缓坡缺口,与守军肉搏战斗。黄得功和史可法登上城墙督战,且祭拜上天鼓舞士气,守军用大炮反击。八旗军死伤上千。双方火炮轰炸,崩声如雷,犹不退。城墙上下惨死无数,双方尸体堆积如山,而八旗军士兵双脚踩踏尸体继续冲锋,攻占了城墙。
城墙被攻破后,扬州城内顿时陷入一场惨烈的巷战之中。
黄得功手持长刀,怒吼着冲向涌来的清军,他身旁的亲卫们紧紧相随,拼死护卫。史可法也率领着麾下将士,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试图夺回城墙防线。扬州的百姓们见城已破,并未惊慌逃窜,而是纷纷拿起家中能当作武器的物件,协助守军抗击清军,他们深知,此刻若退缩,便是家园被毁、生灵涂炭。
翁韵晗在将军府中,听闻城墙失守的消息,心中虽悲痛万分,但并未慌乱。她迅速组织家丁,拿起武器,准备与清军决一死战。“将军在前方浴血奋战,我等岂能独活?今日便与这扬州城共存亡!”翁韵晗眼神坚定,大声说道。
多铎见城墙已破,心中大喜,立即下令清军全力入城,务必尽快剿灭抵抗力量。清军如潮水般涌入城中,他们手持兵器,见人便杀,扬州城内顿时血雨腥风,火光冲天。
黄得功在激战中,身上多处受伤,鲜血染红了他的战甲,但他仍毫无退意,越战越勇。突然,一名清军将领趁他不备,从背后挥刀砍来,黄得功察觉时已来不及躲避,只能奋力侧身,那一刀重重地砍在他的肩上,他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就在这时,翁韵晗率领家丁赶到,她见状惊呼一声,连忙冲上前去,挡在黄得功身前,与那名清军将领厮杀起来。
史可法看着城内遍地的尸体和熊熊燃烧的房屋,心中悲愤交加。他深知局势已难以挽回,但仍不愿放弃,带着剩余的将士们在街巷中穿梭,不断对清军发动突袭。“我等虽力竭,亦要让清军知道,大乾儿郎,不可辱!”史可法大声喊道,将士们应声附和,人虽疲惫却不屈。
然而,清军人数众多,且战斗力强悍,大乾守军和百姓们虽拼死抵抗,却终究难以抵挡。随着时间的推移,扬州城内的抵抗力量逐渐被削弱,黄得功看着身边的亲卫们一个个倒下,看着满目疮痍的扬州城,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愤。他望着南京的方向,跪地叩拜:“陛下,臣尽力了,未能守住扬州,有负皇恩!”说罢,挥刀自刎。翁韵晗见状,悲痛欲绝,捡起黄得功的长刀,冲入清军之中,最终也战死沙场。
史可法在率部死战的过程中,被清军包围,他拒不投降,最终被清军俘虏。多铎听闻后,亲自前来劝降,史可法怒目而视,大骂道:“我乃大乾忠臣,岂会降你等蛮夷!今日唯有一死,以报皇恩!”多铎无奈,只得下令将其处死。
黄得功战死、史可法就义后,扬州百姓仍自发拿起兵器,在街巷间与清军周旋。这般顽强抵抗彻底激怒了多铎,他以“全城拒降”为由,下令屠城。这场屠杀自四月二十五日起,整整持续十日,至五月初五日方止。扬州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以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事后清点,城中尸体竟达八十余万,鲜血漫过街巷,尸身堆积如麻,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沦为一片废墟,往日盛景荡然无存,只剩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在南京的皇宫内,黄昕蓥正与龙小羽一同在御花园散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地落在他们身上。黄昕蓥手中轻轻摆弄着一朵盛开的花朵,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微笑。然而,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
一名侍卫匆匆赶来,神色凝重地跪地禀报:“陛下,扬州传来急报!”龙小羽心中一紧,与黄昕蓥对视一眼,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担忧。龙小羽赶忙接过急报,快速展开阅读。随着目光移动,他的脸色愈发凝重,双手不自觉地握紧。
黄昕蓥焦急地问道:“陛下,扬州究竟发生何事?”龙小羽缓缓抬起头,眼中满是悲痛与愤怒,声音低沉地说道:“扬州城破,黄将军与夫人皆已殉国,史尚书也拒不降清,惨遭杀害,多铎那贼子竟下令屠城,扬州百姓……生灵涂炭啊!”
黄昕蓥听闻此噩耗,如遭雷击,手中的花朵悄然滑落。她瞪大双眼,泪水瞬间涌出,声音颤抖地说道:“不……怎么会这样,父亲母亲一向英勇,扬州城又怎会……”说着,她身子一晃,险些摔倒。龙小羽连忙伸手扶住她,心疼地说道:“昕蓥,节哀顺变。黄将军夫妇忠烈,为大乾尽了最后一份力,他们的英名,朕定不会忘记。”
黄昕蓥悲痛欲绝,泪水不停地流淌。她握紧拳头,哭着说道:“陛下,此仇不报,我心难安!父亲母亲一生忠心耿耿,为大乾守护扬州,却落得如此下场。清军实在太过残忍,扬州百姓又何其无辜!”
龙小羽看着黄昕蓥,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说道:“昕蓥,你放心。朕定要让清军血债血偿!扬州之仇,大乾之恨,朕铭记于心。只是如今大乾局势艰难,我们需从长计议,不可贸然行事。”
黄昕蓥微微点头,强忍着悲痛,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她用衣袖轻轻拭去泪水,目光中透着决然:“陛下,臣妾明白,大乾如今处境艰难,不可冲动行事。但这血海深仇,臣妾一刻也不敢忘却。”
龙小羽紧紧握住黄昕蓥的手,目光望向北方,仿佛能看到扬州城那惨不忍睹的景象,一字一顿地说道:“扬州之殇,是大乾的耻辱,亦是朕的失职。朕定要卧薪尝胆,积聚力量,总有一日,让清军为他们的暴行付出惨痛代价。”
说罢,龙小羽轻轻将黄昕蓥揽入怀中,安慰道:“昕蓥,你莫要过度悲伤,保重身体。黄将军夫妇英勇殉国,他们的精神将激励着大乾万千子民。你身为黄将军之女,更要坚强,与朕一同肩负起复兴大乾的重任。”
黄昕蓥在龙小羽怀中抽泣许久,渐渐平复了情绪:“陛下,父亲母亲虽已离去,但他们的遗志,臣妾定会继承。从今往后,臣妾愿全力辅佐陛下,为大乾报仇雪恨,复兴社稷。”
清军在扬州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之后,并未停下他们侵略的脚步,而是迅速做出决策,要立刻渡江攻打南京。
五月初八这一天,清军如饿虎扑食般从瓜洲渡过长江,直逼镇江。镇江知府杨文骢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大惊。他深知以镇江现有的兵力和防御工事,根本无法抵挡清军的猛烈进攻。经过深思熟虑,杨文骢决定当机立断,弃城而逃。
他心里很清楚,留在镇江与清军死战到底,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白白牺牲,不仅无法守住城池,还会让自己和手下的将士们白白送命。与其如此,倒不如保存实力,暂避清军锋芒,日后再寻找机会继续抗清。
于是,在清军渡江的当天,杨文骢便率领着他的亲信和部分士兵,趁着夜色悄悄离开了镇江,向南逃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