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现实并没那么美好,聋老太不行了
毕竟上山拔猪草,下河摸鱼都是传说中的,这次能感受集体劳动,上山下河的乐趣,岂有拒绝的道理?特别是何英,一直咧着嘴,似乎看到了玩疯的场景;
何雨柱意味深长的看着儿子,这小子还处于兴奋中,等到了地方,生活一段时间就知道,在农村生活不是简单的事儿;
他前世就是农村长大的,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点儿没错,城里的孩子暑假寒假的时候期待着出门旅游,农村的孩子则已经帮家里干农活了,很自觉;
暑假的时候基本是收割阶段,按时候收割机还没大范围运用,前世老家那边更是如此;
收割基本靠镰刀,六点钟起床,母亲已经做好早饭,吃完挂着镰刀就往地里赶去,一干就是一整天,夜幕降临才赶回家里;
至于冬天,相对闲了一些,早上帮忙家里清扫院子里的积雪,然后写作业,下午基本纠结一群发小去树林里找野鸡野兔;
当然,那时候早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了,现在的农村是生产队模式下的工分制,何雨柱没经历过,但也从小听父亲讲过的;
吃完饭就要去生产队报到,然后是队长安排活,只有完成才能得到一天的工分,标准不行就减半,年底收获多少全看工分;
也就是说,勤快的人分到的粮食、食用油以及购布证(布票)就多,否则,只能呵呵了;
正儿八经的按劳分配,三人去东斋堂好好干也就罢了,否则,肯定会饿肚子的,知青可没有啥特权,那就是村子的农民;
前世农村有个院子,据父亲说就是从魔都来的知青,只是,貌似一辈子都没能回到魔都,而是在当地娶妻生子,何雨柱是没见过本人的,但,家里的婚丧嫁娶都随了份子钱,很是神秘;
据说,改开后,由于有知识有文化,到县上工作去了,造成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家人成分不好,没赶上知青回城的东风;
也可能是家人失联,回去也是白搭,还不如在当地安家落户,父母没了,哪里不是家?
现在,何雨柱之所以让儿子去东斋堂也是这方面的考虑,有王文超的家人在,何英的一举一动都在掌握中,不是他看不上农村媳妇,而是高考很重要;
当然,易念恩在的情况下,何英想干些别的事儿都不可能,蔡秋月早就说过念恩看何英的眼神不对,对此,何雨柱不干涉;
婚姻不像其他,两人心心相印,举案头眉还好,太过随意可能会让婚姻夭折,这可不好;
念恩这孩子是他们从小看到大的,总体来说还是很满意的,知根知底,三观很正,合适;
当然,两人正式提出之前,何雨柱装备装作啥也不知道,也告诫媳妇不得干涉,静观其变;
何茜的岁数也快到了,但,何雨柱准备让女儿留在家里,不行毕业就进厂工作,绝不下乡;
虽然有点不符合规定,但,只要不是第一次,应该没那么受关注,大不了为此受个处分呗;
再说了,李怀德在位的情况下只要不惹起公愤,很可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假如大家不愿意,自己就把工作让给儿女;
工位继承总没问题吧?反正自己几年后也要离开的,早几年就又咋了,不能让自己下乡吧?
“棒梗儿,到了那边并不能任性了,这是五十块钱,你省着点花,遇事儿要冷静。。。”
“知道了,烦不烦啊!”
春妮儿想再说几句的,但想到即将离开,还是忍住了,不管儿子受不受大家待见,终归是亲儿子,边疆啊?有的苦受了;
她也希望艰苦的地方,能让棒梗有所转变,在农村,脾气古怪?有的是人教你做人;
偷东西?被打死都有可能,来自农村的她知道村民淳朴,但也对道德败坏的行为零容忍;
他们文化程度不高,没城里这么讲法律,而是用以前的处理方法来处理,儿子去了,挨打是可能,但,肯定会转变过来的!
如果这样都不能让儿子转变,那自己只能放弃了,反正有两个小号,大号跟她感情不深;
万一落得打靶的下场也是贾家的子孙,这些年,贾东旭工作的情已经还完了,儿子,希望你不要让为娘的失望,否则。。。
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终于迎来了第一批下乡知识青年,棒梗带着对何家和大院所有人的恨走了,踏上到高山,到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列车走了;
至于何英三人也坐上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大有可为的汽车走了,大院随着这些人的离去渐渐恢复了平静,不再有波澜!
一个月后,京城进入了寒冬,1968年的冬天有点冷,停靠在街道边的公共汽车还没迎来第一场雪,一个消息却来了!
“柱子哥,聋老太不行了,临终前想见您一面,您看?”
没错,来的人是许大茂,轧钢厂委员会主管宣传的副主任,这小子如愿成了副主任,嚣张了不少,但,何雨柱前依旧保持着原来的样子,没有忘乎所以;
不是许大茂不想跟何雨柱平起平坐,而是李怀德千叮咛万嘱咐,轧钢厂除了他,只有何雨柱能招惹,否则,他也救不了;
许大茂趁喝酒试探过,可惜李怀德三缄其口,愣是不说,连李怀德都不敢得罪,他凭啥?
“聋老太不行了?其他人呢?”
何雨柱并没觉得惊讶,剧中的老东西啥时候没的,记得不太清楚,应该要晚几年,毕竟被人伺候的好好的,身体没摧残;
今生就不一样了,算计落空,成分纠正,农场做工,粗茶淡饭,没有红烧肉。。。
“其他人还好,只是苍老了不少,这些年吃了不少苦,特别是刘海中,呵呵。。。
柱子哥,我敢保证,现在的状态下,您在大街上遇到,肯定认不出来的,哈哈。。。!”(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