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万吨洒水飞机和冷冻射线,让灾害不再泛滥!
……
想要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
这个几十年代的口号影响了东方无数人。
因为环境和资源问题,东方必须要把这些口号喊出来。
随着东方科技强盛,解决老鹰问题,外部威胁暂时消停,各方势力以东方马首是瞻,大秦计划稳定推广。大自然的灾害问题,也被摆上东方的餐桌。
人类有历史记录以来,就是和自然灾害相互斗争。
无数王朝也是因为自然灾害和人祸,导致王朝覆灭。
最近的有明朝,远的有元朝等朝代,古代蒙古草原人口增长幅度更是和灾害息息相关……
随着工业化进展加速,全球碳排放量达到峰值,进而影响地球大气环境的变化。曾经干旱的地区可能会频繁出现洪涝,曾经的雨林可能会出现火灾。
自然灾害越来越密集。
如果不解决这些自然灾害,未来它们必定会影响地球人类。
根据最近五年来统计,每年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经济损失已经高达万亿规模了。
其中东方每年因为自然灾害对民众和东方造成的损失高达1500亿。
这还只是自然灾害直接造成的损失,相对基础建设,各类成本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也许很多人会说核聚变都出来了,直接停止世界传统能源不就行了!
虽然科技发展,工业强大了,碳排放量将会得到迅速减少。
但全球变暖的影响改变需要时间。
现在怎么说呢?
东方自然希望大家搞绿色环保的核聚变项目。
但人心复杂啊!
其他势力因为各种原因不想只让核聚变一家独大,不想让自家命脉被东方完全掌控。
东方的低廉电力输出系统最多在东南亚一带运行。
如新型的拉美市场、欧联邦市场跟非洲市场因为距离问题,他们直接搞挂门那一套。
很多地方暂时只建设火电、水电项目。
东方是制度的制定者,倡议者。一些行动必定会受到核心理念限制,不能用枪让别人关火,强迫他人主动降低碳排放,最少需要给他们建设核聚变项目吧?
你建设核聚变项目就会容易让核聚变扩散。
东方并不介意核聚变扩散,但是需要有计划扩散。
因为全球大基建,工业生产和基础建设对能源的消耗极多,人类的工业生产活动产生了更多的碳排放量。
这进而导致地球环境更加糟糕!
东方今年从六月份开始就发生了几次洪水问题。北方也有干旱现象!
即便东方可以依托核聚变能源建设的超级蔬果工厂,将旱涝问题减少到最低。也无法阻止今年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工业损失。
海外自然灾害更多的。
澳洲那边今年又冒出来更加猛烈的山火,虽然他们的科学家一直说是因为纵火鹰(澳洲特有的纵火黑鸢,纵火啸鸢,一种学会了放火捕猎的猛禽)捕猎导致的山火,但是他们救火无力是公认的事实。
除了山火频发,其他地方的地震频繁,因为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还有美洲常见的龙卷风,分家的三哥那边的高温炽热跟山洪更是密集频发。
这些地质灾害和各种灾害造成的问题已经深刻影响人类生活。
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人类必需的事情。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而地球的地质灾害更是人类必须要克服的困难。
如果连地球的自然灾害都无法解决,人类到了海外也要遭受无数的苦头。
陈牧待在老丈人家跟郑梓妍说解决自然灾害,自然不是口出狂言,而是东方真的需要研究出使用科技伟力,改造地球环境的技术了。
自然灾害里面,地震是因为地壳板块运动导致的,这个问题科学界已经有了不错的应对方案。
但是这种方案只是能提前几个小时,或者多久检测到地震问题。无法更快地速度测算出来。
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对地球大陆板块模拟演算有了解,还需要对太阳引力,潮汐波动,还有地月引力跟宇宙引力有诸多了解才行。
或许很多人都会懵逼,为什么地球的地震灾害跟庞大的宇宙有关系。
这就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了。
不过可以做个比喻,把地区当成宇宙的细胞,自身按照固定轨道运转,但是因为宇宙其他地方发生问题,产生的波动会影响地球这个微小细胞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地球看来就像是腾挪转身一般,但是对于人类而言几乎是灭顶之灾。
当然,真发生那样的事情估计是四周超新星爆发,或者黑洞产生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了。
地震预警,甚至完全检测和预防对于陈牧的战锤科技来说是一个大的工程。
人类需要对宇宙科学和地球地质科学了解加深到一定程度,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陈牧只是想要解决火灾和洪水问题。
他对这个的关注度并不高,就是准备联合官方投资几百亿,然后根据地球板块运转,建设可以提前预警全地球地震的探测装置。依托高效率的量子计算机,模拟地球大陆板块移动会在什么时候出现问题。
这个方案耗资巨大,效果不俗。陈牧准备委托东方的地质大学,开展这个方面的研究工作。自己不会过多地研究这个!
地震是最难解决,而洪水和火灾却有很多方案可以选择。
甚至当前人类看上去无法解决的火灾跟洪水问题,陈牧有根治方案跟治标方案。
根治方案耗资巨大,需要消耗的资源极多,且需要搞定不少科技树,还需要对地球进行大气环境和人员流动与工业生产有足够多的了解。
这个方案不容易实施,陈牧准备先从简单地治标开始。
众所周知,火焰的本质是放热反应中反应区周边空气分子加热而高速运动,从而发光发热的现象。
最简单粗暴,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自然就是直接用水来灭火了。
雨水灭火的方案有很多,有高大上的大气雨水收集调控,地面海洋水源吸收淡化灭火。
从海洋收取水源跟淡化简单,但要从大气中收集雨水就需要加强飞机结构,还需要对飞机重新设计,耗时太长了。
不过可以依靠现在的技术,改造一些几千吨到几万吨级别的收水飞机,然后直接飞向火源地带进行灭火。
之前就有灭火飞机,不过飞机一次携带的水源有限,不过几吨到几十吨位的水。
灭点小火简单,成势大火完全杯水车薪。
现在不同。
东方已经掌握几千吨级别的地月往返飞船的建设技术。
这种地月往返飞船因为为了乘客安全,总重量极高,内部也建设得非常奢华。
洒水飞机不需要这样子的功能,只需要调整,采用高强度轻便材料,把它们变成单纯的救火洒水跟农用飞船就行。
陈牧让小锤简单设计了一下。
很快,就有一个压缩生产成本的洒水飞船出现。
看着眼前有效载荷1200吨,总重量达到1650吨的飞船,陈牧眉头皱起:“不行,其他的都还好,但制造成本太高了,居然要十多个亿!”
“直接把超声速飞行模块改造一下,变成更具性价比的传统结构。降低制作成本。”
在陈牧的设想中,建造一次收集上千吨,或者上万吨的飞机即可。
这样的飞机基本能制作出一些降雨带了。
这种方案简单粗暴且非常高效。
小锤又进行了多番优化和成本降低。几天后,一款可以容纳千吨级水源,肚子超级胖,最高飞行速度只能达到750公里的洒水飞机设计了出来。
为了尽可能压缩生产和后期使用成本,飞机设计得很保守。
它采用优化后的古老双层机翼布局。
飞机的高科技只有机体材料、洒水飞机的核聚变发动机、海水淡化装置相应的智能飞控系统。
除驾驶舱制作核聚变发动机成本最高,其他机体成本并不高,都是成熟材料。
一个可以容纳千吨水源的飞机造价不超过1.2亿。
因为水的密度很小,设计飞机舱室长度就长三百多米。
它的肚子显得特别臃肿,看上去像是个拥有小翅膀的大胖子。
这种千吨级别的洒水飞机飞行一次,可以制作出一条长一公里,宽五十米的水防御带。
一次飞行成本不超过5000元。
大概需要15架洒水飞机,就可以辐射周边200公里内的火源问题。
草原、山火等高发地带,大概需要1500架洒水飞机,基本就能做到完全覆盖。
陈牧可不会止步于千吨洒水飞机,千吨级别洒水飞机造价便宜,但是这玩意面对大范围山火的时候捉襟见肘。
相比于传统机械动力发动机,核聚变作为能源的飞机除刚开始建造成本偏高,后期使用维护成本极低。头五年的维
护费不超过500万。
这样的千吨级别的洒水飞机不仅可以用来山林救火,还可以用来给干旱地区进行农业园林灌溉,在一些高温干旱的地方洒水降温,防止火灾出现。
更可以进行人工降雨,或者人工拦截雨水在洪涝地带肆虐。
搞定了这个洒水飞机,陈牧拨通了生产倾旋翼飞机的生产线,让他们试生产一架测试一番。
“陈总,你这个设计简直绝了,如此高载荷的洒水飞机用途太广泛了。我们最近正想着如何把水源运往咱们的西部呢。”
“运输到西部?是绿色星球计划吗?”
“对的,上面一直在加强对西部开发,咱们公司承担的超高吸收盐碱植物虽然改善了很多盐碱地,但是水源问题一直是个大麻烦……”
听着那边的讲述,陈牧笑了。
没想到自己只是为了防火救灾的一款飞机居然还有如此多的能力。
西部问题一直挺大的。
那边属于高海拔地区,从印度洋和大西洋地区吹来的暖流被几条山脉阻隔,导致几百万平方公里是戈壁的沙漠地带。
如果能够将水源调运到西部,可以让那里变成绿洲。
核聚变能源又特别廉价,搞空中版南水西调比较离谱!
但至少能让因水源无法跟上的沙漠地区获得更高的降水,加速绿色沙漠计划的进行。
只要那边的绿色植物多了,未来再搞一些先进的技术,不愁把西部变成塞外江南。
所以陈牧又设计出5000吨和2万吨级别的洒水飞机。
到了这个规模,这些洒水飞机都快能叫做飞船了。他们每次行动都需要庞大无比的海岸线。
洒水飞机的体型庞大翼展都是两公里起步,还好核动力发动机足够给力。可以让飞机获得更快的爬升速度
不过现阶段机场规格不行,需要建设可以容纳庞大洒水飞机停靠的机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牧还把飞机设计成了可以在野外环境降落的功能。尽可能地减少它的落地程度。
如此高的载荷,甚至还可以大范围地调整暴雨侵害。
众所周知,下雨是因为高空的冷热空气云团对流凝结造成的。
如果发现某些地区雨水快要超出承载极限,附近大量云团出现。
一次性可以运水万吨级别的空中洒水平台,完全可以使用科技手段,提前阻拦快要在洪涝地区降落的云团。
当然,也可以提前让云团的雨水降落到大海中,或者降落在降雨量稀少的地方。
除了这个,还有一些比较更省事,但科技难度更高的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冷冻射线。
这种直接从微观物理方面隔绝能量传播的方式可以任意地调控雨水跟火焰的。
但这个解决方案需要解决不少的物理问题和工业制造问题。
但这玩意太过高端,制作出来市场不大,且会被东方强制管控。
相比之下,千吨级别的空中洒水飞机和更高的洒水平台无疑更加适合救灾和农业应用。
东方是农业强国,即便科学发展到了如今的地步,种田的天赋一直未曾忘记。
从地球家园普及大厦式的蔬果粮食种植技术,到太空和月球各类农作物的种植。
东方从未停止对农业科技的探索。
几千年过去了,东方知道人类最需要的是什么。
只有吃饱喝足才能追求更多的精神跟物质享受,连吃饱肚子都做不到,别说发展科技跟其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