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江南诸地陷落敌手
兵败如山倒,溃散似江潮,一泻千里匆狼藉,丢盔弃甲无挽回......
这一次,北地清军强势南袭,山东、淮北一带陷落之快,完全是超出南廷想象的。
后扬州失陷,史可法身死,清兵军马临水屯驻长江北岸,南明亦才算是彻底慌了。
所以,为此南党尤是魁首仇维祯,主导两策应运而生。
一,竭力推进促和乞降事,痴人说梦,满心满眼想凭岁贡制,来换北军偃旗息鼓,罢兵停战。
可,结果,亦众所周知矣。
之所以产生如此误判,实际,就同文官不知兵有关。
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按理,北敌大部军马,如此摧枯拉朽南侵直下,浩荡荡,横跨千余里奔袭,那后勤、给养,却系难作输送,此为兵家大忌。
对此,诸大臣所料倒的确说不得完全错误。
但,淮北扬州、凤阳等地相继陷落后,尤是扬州十日惨剧生,刮地三尺,北地长驱直入之大部军马,竟真就以战养战,粮秣、银饷,得到了补充。
遂顺势清军短息后勤问题得以疏解。
兼加踏马长江岸头,远眺南京隔江而望,近在咫尺。
要知这战,旦真顺利杀入南京,那南明恐便就此休矣,实乃毕其功于一役之不世之功也。
这般诱惑摆到眼前手边儿上,多铎又岂会因个什么乞降纳贡,就肯甘心收兵罢战呢?!
于是,由此清兵大举渡江掩杀,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既如此天崩迫在眉睫之刻,碍有私利,南党宁愿赌北敌延缓进军,也不要提前还迎萧军班师回朝,以御敌锋。
这就全全实打实怀私心罔顾公利是也。
毕竟,于他们所贪想,就算清兵南下,破了江防,短期内,也断祸不及自身江南挪移后方之资财。
倘投降姿态摆的好,没准为顾大局稳南廷,还会招安复用,参考先前北地京师,前朝官绅招抚启用之境遇,他们合众有恃无恐,心里业亦早就有了二备之选矣。
可,如急诏萧靖川领携大军东回,那到时倘此子凭仗军马威势,活动心眼儿,欲做董卓曹操第二。
届时与清兵斗算一处,弄个两败俱伤还则罢了。
旦真就侥幸顶住了北敌清军,南党与朝堂势必尽在其人掌中。
如此结局,情势反倒大害自家利益,原处庙堂之高位难保不说,只怕因是前有殿前非议,落进靖国公耳朵里,身家性命都难顾全,境况恶劣。
所以,即便弘光帝有心力主凭江抗敌。
南党亦势必掣肘阻挠,态度暧昧。
后武英殿上,南魁仇维祯极力斡旋,看似皆有妥协,勉强应了诏军萧部东来。
实际,这等诏令上动的手脚,要拆兵,也尽是想凭此制衡搪塞萧军部,推更有利于促和去而已。
只赖,天地不仁,终是不遂人愿。
纵你机关算尽,老谋深算,到头来,亦尽显徒劳。
一切妄言贪想,终是付水东流,一去不复返。
倪元璐想不清,也猜不到,建奴人不顾后方空虚,竟一意孤行,决令先锋营提前大举渡江,南下直夺南京。
列部在京诸臣,也是惶恐没了招法,唯是攒齐弃城仓皇逃命矣。
当然,这匆匆奔走,皇城内外,显要臣属家眷资财,亦大部没落下。
凭由公权近卫军所保,包括靖国公国公府里一应老小,也全尽数卷走挟赴逃命。
乱套是果真乱了套。
但不管怎说,一念间,没把国公府内钰娥一干人等丢包建奴之手,还是做了件人事儿的。
甭论是否怵头隐惧他靖国公,怕此子冲冠一怒,仿了吴三桂之例,还是急乱中随性指派,这会儿说去,也俱没个意思了。
事败如此,实是不堪回首,难存续言。
......
不久,闰五月月半,十五日来,南京、太平、溧水、芜湖相继陷落。
东向,敌势左路军先锋一路,业再占镇江、江阴、无锡等地。
又五日,宁国、苏州、松江又告覆。
湖州、嘉兴被屠。
南直隶腹地,尽成建奴夷兵之猎场。
铁蹄长驱直入下,大好江南,不复安宁。
到处狼烟,百姓四奔乱逃。
敌勇嗜杀成性,霍乱流窜,所到之地,抢掠、杀戮、奸淫,炼狱之景随处可见,形势已完全失控。
南明朝廷,弘光帝被携,跟同诸南党要员,于十五日夜,逃遁杭州府。
因就朱慈烺病情加剧,不复撑住这逃亡路颠簸之苦。
万不得已,仇、马等一干人,业只好临时杭州下扎歇整。
且算一路来,除刘文炳,巩永固两厢领带三千近卫军携护外,沿途夹道,业又拢了各府县守备兵勇,虽四处兵源有限,府兵战力亦一言难尽,但,好歹也统共制出七八千人之声威。
按理讲,杭州一带,倘凭此七八千众据城坚守,倒也还堪支应一阵。
可明廷南党那帮文臣早就吓破了胆啦。
业经匆议,倡之最多者,还是打算一旦敌兵至,杭州有失,便携天子西南直遁岭南广州地辖,徐图后继,挨过敌锋,再从长计议。
好在,自十二日夜里,南京武英殿合议后,一纸遣兵班师调令,马不停蹄,递送去了九江。
这封敕令,乃经邱致中锦衣卫中人亲派密送。
邱着亲信越修匆走,急办此事。
越修呢,亦知此情利害,不敢怠慢,星夜兼程,一路狂奔赶西南。
一日半,十四日午前,便赶到九江城。
不及歇喘大气,心切密告萧靖川眼下南廷实情。
邱、姚临危逢机,密传萧郎,话讲绝不可按诏令所言,分兵三路出击。
南京告急,不日倾覆。
遇成大事,就在此役是也。
随之越修原本尽道邱、姚辛密,再复述明廷皇帝及南党诸员所作为后,萧靖川屏退左右,关起门来,业又好番思忖计较。
直至傍晚时分,房门重启开去时,萧郎方才眸光如炬,复行出。
旋即,坚定决心,分派着下军令。
时不我待,成败在此一举矣!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