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精简管理,控制成本
晨光刚漫过田埂,我蹲在渠基边,指尖划过混凝土表面。昨日浇筑的段落平整如镜,可掌心传来的触感却让我皱起眉——边缘有细微的毛刺,是收浆时刮刀偏了半寸。这不算大错,但积少成多,耗材就从这里漏出去。
我起身走向仓房,脚步比往常沉。昨夜收工后,系统自动调出了生态循环日志。影像回放里,搅拌机空转了三刻钟,等运输车从南段绕回来;两个工人抬着模板走了来回四趟,只因堆放区没划清界限;还有那车没卸尽的混凝土,最后被倒在沟边,结成一块灰白硬壳。
我推开仓房门,系统界面随即展开。“管理效能评分:62/100”浮在中央,红字标注:“非必要人力调度占比23%”。我盯着那串数字,没说话,只将昨日的施工流程拆成七段,逐项比对预估与实际消耗。混凝土损耗率12%,超出标准一倍有余;搅拌机组因超负荷运转,维修耗材已记了三笔;口诀教学虽好,可好几个班组一边背一边干,动作反而迟滞。
我调出笔墨,把问题一条条写下。正写着,柏舟推门进来,手里拿着排班表。他站我身后看了会儿,低声问:“是不是……太赶了?”
我摇头。“不是赶,是乱。”我把账册推过去,“你看这三行:运输、浇筑、修整,本该流水走,结果每段都卡在衔接上。人多不省工,反倒互相挡路。”
他沉默地看,手指在“重复搬运”那栏停了停。苏芸随后进来,手里捧着今日物料单。她扫了一眼屏幕,眉头也皱起来:“昨儿发的工分比前日多两成,可活儿没多出多少。”
“因为有人干了两份活,有人闲着看。”我合上账册,“从今天起,得改。”
凉棚下,李木、赵师傅、苏芸都到了。柏舟把新排班表摊在桌上,我调出系统投影,左右两张图并列:左边是原流程,四组人各守一摊,衔接处空着大段空白;右边则是三组轮转,搅拌组兼运前段,浇筑组提前预热模板,修整组同步清残料。
“我提个‘三减一优’。”我指着右图,“减冗员,抽五人去南段地基;减流程,取消每日两次物料清点,改扫码打卡实时录入;减耗材,混凝土余料不再扔,用来做排水槽基座;优分工,熟手专攻核心,新手练基础。”
李木低头看表,忽然抬头:“那口诀还念吗?”
“念,但不占工时。”我说,“改成收工前一刻钟集中教。”
赵师傅一直没说话,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柏舟看了他一眼,低声问我:“老赵师傅腿脚不便,若调去预制组,站久了怕撑不住。”
我点头。“所以预制组不站班,改成坐工台,用矮架托料,每半个时辰换岗。”
赵师傅这才抬眼,看了我一会儿,轻轻“嗯”了一声。
散会后,我亲自去搅拌区。第一车料刚出,工人就抱怨:“边搅边运,手忙脚乱。”
我调出系统“体力消耗模拟图”,投影在墙板上。图上两列数据对比清晰:旧流程单位工时负荷为基准值,新流程只高8%,但效率提升21%。我指着图说:“试三天,若真累,我改。”
他们将信将疑,但还是按新法子走。运输车改道进线,省下两段绕行;扫码打卡装在入口,工人进门一抬手,工分自动记入。可日头一高,阳光直射,识别屡屡失灵。我当即启用系统“临时遮光罩”,消耗50能量值,在打卡点上方撑起一层半透明膜,问题立解。
预制区却出了新状况。余料堆得太急,半日工夫,场地已挤得转不开身。我下令划出“潮汐作业区”:早晚凉快时集中做,午间停工避暑,专人调度进出料。同时立起“班组竞优榜”,每日公示成本节约率与工分效率,前三名奖励灵泉灌溉份额。
下午收工前,李木来找我。他手里捏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几行顺口溜:“左三扣,右两旋,稳如山;验卡三签,不偷懒。”他挠头说:“我能编成快板吗?大伙儿边干边唱,劲儿就上来了。”
我看了他一眼,点头。“去办。”
天快黑时,系统提示音响起:“首日成本优化验证完成,综合成本下降18%,效率提升13%”。我正核对数据,忽见监控角落一闪——预制区一堆模板后,有个工人蹲着不动,手里拿着的不是工具,而是一截粉笔,在地上画着什么。
我调近画面,看清了:是排水槽的布局图,但几处关键拐角被故意标错。此人并非本村户籍,入工登记时用的是邻村老张的名义,指纹却对不上。
我不动声色,把影像存入新文件夹,命名为“反渗透预案·人员筛查模块”。然后叫来柏舟,低声交代几句。他点头出去,片刻后带了两个壮实工人,以“体检复查”为由,将那人请出工地。对外只说“身体不适,暂不录用”。
夜深,我坐在仓房,重看今日全程影像。系统自动标记出七处优化节点:运输路线缩短、设备空转减少、人力重叠消除。我一条条确认,正要关闭界面,忽然发现——
那被带走的工人临走前,右手在腰间一抹,塞进了一块布条。布条一角露出半行字,像是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