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长远考量,新基地建设
看着承安小手离开木牌,我思绪有些飘远。回想起今日七名学员带着技术踏上派驻之路的场景,又想到未来的规划,我指尖触到了系统界面,开启“长期影响力评估”模块。
他问出那句话时,墙上的投影还在循环播放顾柏舟蹲在田头搓泥的画面,但我已经不再看画面了。我点开“长期影响力评估”模块,输入关键词:传承、技术扩散、区域复制。系统安静了一瞬,随即调出三月来的产销数据流——红线一路攀升,最终定格在“土地承载利用率:97%”。
我盯着那串数字,呼吸慢了下来。
十石米能走通三家酒楼,三十石呢?一百石呢?镇上李商人嘴上不说,账本里的订单量却在翻倍增长。我们现有的田亩,连稳定供货都难,更别说应对突发加单。而真正的瓶颈还不只是地少——是人。眼下七个技工能走镇上,可若要再扩,谁来教?教什么?拿什么教?
我调出“认证技工培训”总览图。七人名单背后,关联着三十七个参与过课程的农户,其中仅十一人能完整复述“梯度排水法”的操作节点。这说明什么?说明技术传播仍依赖我和柏舟的亲身示范,尚未形成可独立运转的本地化体系。
系统弹出提示:“检测到战略级决策倾向,是否启动“跨区域发展推演”?”
我意识到,这或许是扩大影响力的关键一步,于是点了确认。
投影铺满整面墙。三处备选地舆图由李商人前日提供,分别位于南岭、北渠与东原。系统开始模拟:水源稳定性、土壤酸碱值适配度、运输半径、人力储备、气候波动影响……一项项参数滚动刷新。南岭胜在水利便利,但人力稀少;北渠土地肥沃,可雨季易涝;东原则居中平衡,却需新建引水渠。
推演结果尚未定论,系统突然跳出红色边框警告:“能量值存量不足。基建预备任务需消耗≥5000点,当前储备:1843点。”
我闭了闭眼。
能量值来自农产品溢价销售与任务奖励。眼下灵泉水稻刚打开市场,菌干还在发酵期,短期内无法大幅增收。若强行兑换高级灌溉设备,日常维护与技工激励将陷入停滞。
我退回主界面,把“新基地建设”设为一级待办事项。系统自动拆解为三项前置任务:水源模拟完成、土壤样本入库、能量值达标。三项皆未点亮。
夜已深了。
我吹熄油灯,轻步走出主屋。院中石凳上坐着一个人影,是柏舟。他没睡,手里捏着一片从仓房带出的防水布巾,指腹反复摩挲上面印的灌溉节奏图。
“你在看什么?”我坐下。
他没抬头,“阿贵娘今天哭了一路。她说,儿子要是出了事,她没法活。”
我心头一紧。
“可我也看见,陈掌柜昨儿见我,远远就拱手,喊我‘灌溉伯’。”他声音低,却稳,“以前谁会这么叫一个种地的?”
我轻轻靠上他肩头。
“所以你在想,值不值得再往前走?”他问。
我没答,只说:“咱们的地,快不够用了。”
他沉默片刻,“你是说,要往外头建新田?”
“不止是田。”我抬头看他,“是把这里成形的一套东西——怎么种、怎么管、怎么教人——原样搬出去,在别的地方再立一个‘我们’。”
他皱眉,“远地谁来管?你去?我不许。”
“不是我去。”我说,“是选人去。选那些在培训里踏实肯学的,派他们当主管,三年一轮换。老的回来带新的,新的再派出去。这样,咱们的人能长本事,也不会在一个地方扎根太深,生出私心。”
他眼神动了动。
我继续道:“南岭、北渠、东原,三地都在百里内,运力可及。我们先建一个试点,用同样的种子、同样的法子、同样的木牌制度。只要人对了,地也能听话。”
他盯着我,“那你图什么?现在日子不比从前强?有米有粮,孩子安康,村里人也敬你。够了。”
“不够。”我摇头,“敬的是我,不是种地这行当。我想让将来任何一个女人,站在田头说‘这是我种的’,也能被人叫一声师傅。可要让人信,就得有更多地、更多人、更多米。小打小闹,撑不起这份名。”
他没说话,只是把那块布巾叠好,放进怀里。
我拉他起身,“走,去仓房。”
我启动系统,调出“认证技工培训全景回放”。画面里,柏舟站在田埂上,身后是刚修完的老岭沟排水渠。他说话不快,但每句都踩在要点上。说到“看土色”时,他蹲下抓泥,镜头拉近,连他指甲缝里的湿土都清晰可见。
我快进到村民送行那段。
阿贵背着包袱出门,他娘追出来哭喊。可当阿贵转身亮出胸前的“认证技工·柒号”木牌时,人群里有人喊:“阿贵哥,回来教我儿子!”另一个妇人扯着孩子说:“瞧见没?好好学,也能挂牌子!”
画面切到陈掌柜迎上来,拱手称“灌溉伯”,眼神里是实打实的敬重。
柏舟看得极认真,呼吸渐渐重了。
“你教的不只是浇水。”我轻声说,“是让种地的人,有了名字。可名字要传得远,就得有更大的地。不能只靠咱们这一村一口井,得让别的地方也长出这样的米,也有人敢挂牌子教人。”
他终于开口:“那地方……能起个名吗?”
我笑了,“你说呢?”
他没答,但肩膀松了下来。
我知道,他懂了。
我们并肩走出仓房,夜风拂过院中晾晒的菌架。我打开系统,将“双基地轮训制”写入战略框架。系统自动关联至“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生成初步执行路径。
尽管当前能量值储备不足,但可以先规划好整体框架,待能量值达标后再推进具体执行。
下一步,是实地取样。
我调出三处备选地舆图,启用“土壤适配推演”功能。系统快速运算,排除北渠——雨季风险过高;南岭与东原进入候选。我决定优先启动东原,因其地势平缓,且临近官道,利于后期运输。
但要推进,需先获取真实土壤样本。
我点开任务面板,消耗300点能量值,兑换了“便携采样仪”。这仪器小巧如竹筒,能自动分析土层结构、养分含量与微生物活性,结果可直接上传系统建库。
“苏芸明日就动身。”我心中已定下人选。她做事稳,嘴严,又识字,能独立操作仪器。秋收后道路干燥,正是取样好时机。
接着,我设定“能量值增收计划”:下一批灵菌干销售利润的40%,强制划入“基建储备金”,不用于日常开销、不兑奖品、不解冻。
系统弹出确认框:“是否锁定该账户?”
我按下“是”。
最后一项,是合规预判。
系统在任务列表底部浮现一行小字:“检测到潜在政策支持信号,建议预留10%预算用于合规建设。”
我心头一动。
王大人前些日子派人查账,表面是例行巡视,实则透着兴趣。他若真有意推动农政改革,新基地或许能成为试点。但若无准备,一旦被有心人盯上,便是“私扩田亩”“聚众谋利”的罪名。
我记下:未来选址,须避官田、不占民宅、水源取自荒渠。宁可多走十里路,也要清清白白。
柏舟站在我身旁,忽然说:“东原那片荒地,我去年收柴火时路过。有条小河,水清得很。”
我立刻在舆图上标注。
“你还记得什么?”我问。
“河边有片老槐林,树都空了。人少,安静。”他顿了顿,“若真要建,第一年别贪大。先试五十亩,成,再扩。”
我点头,将“分阶段建设”加入计划。
系统发出轻响:““跨区域基建任务”前置条件更新:水源模拟完成(√),土壤样本待采集(□),能量值储备不足(□)。”
我退出界面,深吸一口气。
这才发现天边已泛青白。
柏舟伸手替我拢了拢衣领,“去睡会儿吧,孩子早上要醒。”
我应了一声,却没动。
他知道我在想什么。
“名字的事。”他忽然又开口,“要不,叫‘新禾’?”
我转头看他。
“新土,新种,新人。”他说,“也新个活法。”
我还没来得及答,院外传来脚步声。
苏芸来了,手里拿着刚缝好的皮囊,准备装采样仪。
我最后看了眼系统任务栏。
三项前置,已破其一。
我打开通讯模块,输入指令:“秋收后第三日,东原取样行动,代号“新禾”。全员保密,不得透露目的。”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