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乾符二年
而在西南蜀中,南诏国大军突然越过边境,铁骑踏破西川城池,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入侵仅持续三月便戛然而止——南诏国内部权力倾轧,王子争位,大军不得不仓促回撤,西川的危机暂得缓解。但王仙芝与黄巢的起义军已势如破竹,他们在濮州城内张贴檄文,字字如刀,痛斥唐朝官吏贪婪无度、赋税苛重、赏罚不公,引得百姓群情激愤。王仙芝更是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率领起义军一路攻克曹州、濮州,兵锋直指沂州,大唐东部疆土岌岌可危。
长安城内,大明宫紫宸殿的气氛却依旧慵懒。年仅十六岁的唐僖宗李儇正把玩着手中的弹弓,田令孜轻手轻脚地走进殿内,低声将关东叛乱的消息禀明。李儇头也未抬,只是淡淡问道:“安排谁合适?”田令孜早有准备,躬身回道:“宋威比较合适。”李儇这才停下动作,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宋威是他一手提拔的亲信,本以为会有人提出异议,如今既然田令孜也举荐他,正合心意。他摆了摆手,语气随意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皇权:“那就宋威。传朕旨意,平卢节度使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特赐禁军三千人、甲骑五百骑,河南诸藩镇所遣各军,皆由他统一指挥。告诉宋威,给朕快速平乱,只要能平定叛乱,朕绝不吝惜赏赐。”
田令孜恭恭敬敬地领旨退下,殿内只剩下李儇一人。他站起身,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喃喃自语:“朕终于能任命自己的人了。”随后,他迈步走向紫宸殿深处,推开一扇侧门。门内,一个戴着黑色面具、头戴斗笠的身影静静伫立,正是被李儇尊为国师的袁天罡。
李儇走上前,开门见山地问:“事情如何?”袁天罡缓缓抬头,面具下的声音低沉而沙哑:“臣已在解梁安排人手,按照陛下的吩咐开始建造了。”李儇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沉重:“朕这也是在完成先皇的意愿。国师,大唐的未来,就交给你了。”说着,他伸手拍了拍袁天罡的肩膀。袁天罡躬身行礼,语气坚定:“臣定当为大唐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儇笑了笑,摆了摆手:“国师你走吧。如今天下已经开始乱了,对了,下任皇帝的人选,国师想必已经算到了吧?”袁天罡沉默片刻,缓缓吐出四个字:“寿王殿下。”李儇闻言,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他沉默了一会儿,轻声道:“原来是七弟啊……就这样吧。”
袁天罡躬身退下,殿内再次恢复寂静。李儇独自一人站在空旷的大殿中,望着头顶高悬的琉璃灯,眼神复杂。窗外,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进殿内,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映照在冰冷的地砖上,宛如大唐摇摇欲坠的江山。
玄都坞深处,竹舍炊烟袅袅,与山间薄雾缠缠绕绕。张起灵凭栏而立,玄色衣袍被山风吹得微微晃动,目光却穿透迷蒙水汽,落在坞外山道上——数十个衣衫褴褛的流民正相互搀扶着走过,破碗里盛着仅有的半块麦饼,孩童的哭声断断续续飘进坞中。
“王仙芝起义反唐了。”他忽然开口,声音清淡得像山间的溪流,听不出半分波澜。
竹舍内,娜仁正守在陶炉旁煎药,银质药匙在壶中轻轻搅动,药香混着炭火的暖意弥漫开来。她闻言手上动作未停,只抬眼望了望窗外的流民,睫毛轻轻颤了颤:“看来师父你三年前说的,大唐要乱了,真的应验了。”
张起灵缓缓转身,目光掠过案上摊开的旧地图,指尖在“濮州”二字上轻轻一点:“不过现在才是刚刚开始。这乱世就像炉里的火,才刚添了柴,还得慢慢烧。”他顿了顿,话锋一转,“对了,过两天我打算去一趟深州。”
“去哪干啥?”娜仁猛地停住药匙,眼中满是诧异。她跟着张起灵在玄都坞住了五年,除了采买药材,师父几乎从不出远门,更别提主动要去千里之外的深州。
张起灵扭头看向她,眸色深沉如古潭:“找一个我曾经想见的人。”
娜仁一听,眼睛瞬间眯了起来,心里的小算盘噼啪作响:“曾经想见的人?师父这是要找老相好?不对啊,这五年我天天陪着他,没见他跟谁有过书信往来,更没提过有什么旧识。”她咬了咬嘴唇,嘴上却没绕弯子,直截了当道:“我也要去。”
张起灵看着她紧绷的小脸,嘴角几不可察地勾了勾,没再多说什么,只淡淡吐出两个字:“随你。”
娜仁心里的石头顿时落了地,又低头搅起药来,只是这次动作快了些,药汁溅出几滴,落在手背上也浑然不觉——她倒要看看,师父要找的到底是何方神圣,能让他这般特意跑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