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4章 姚叔买报纸,帮我家顺带捎的晚报
九月的傍晚总裹着层温吞的风,把巷口老槐树的影子吹得晃晃悠悠。我趴在二楼窗台上数蚂蚁,忽然看见姚叔的二八自行车从巷口拐进来,车把上除了他常拎的帆布包,还多了份卷成筒的晚报——那抹熟悉的墨色,让我瞬间从窗台蹦起来,光着脚往楼下跑。
“姚叔!”我拽住他自行车后座的黑胶皮时,他正停在院门口解帆布包的扣子。姚叔的手背皱得像老树皮,指关节上还沾着点面粉——他在巷尾开了家馒头铺,每天傍晚收摊后,总要绕去街口的报亭买份晚报。“丫头别急,”他笑着把晚报从车把上解下来,指尖蹭过报纸边缘时,还特意掸了掸上面的灰,“今天晚报送了张美食地图,想着你妈爱研究做菜,特意给你们留了份。”
我接过晚报,油墨香混着姚叔身上的麦香扑进鼻子里。那报纸还带着点余温,大概是报亭老板刚从铁皮柜里取出来的。姚叔靠在自行车上,从帆布包里掏出个还热乎的红糖馒头递我:“刚出锅的,你妈说你放学总喊饿,拿着垫垫。”我咬了口馒头,甜丝丝的糖渣粘在嘴角,忽然想起去年冬天,也是这样的傍晚,我妈发烧卧病在床,偏偏忘了订的晚报还没取。正急着要去报亭时,姚叔顶着风雪推门进来,手里的晚报用塑料袋裹得严严实实,连角都没湿。“知道你妈每天睡前要翻晚报,”他搓着冻红的手说,“我多买了份,省得你跑一趟。”
从那以后,姚叔每天买报纸时,总会多带一份给我家。我妈过意不去,好几次要把报钱给他,他都摆手:“一份报纸没几个钱,顺带的事。”后来我妈索性每天傍晚蒸馒头时,多蒸两个红糖的,让我送去姚叔的馒头铺。一来二去,巷子里的人都知道,姚叔的自行车把上,总有两份晚报;我家的蒸锅上,总留着两个给姚叔的馒头。
这天的晚报格外厚,我捧着它跑回家时,我妈正系着围裙在厨房炖排骨,砂锅里的咕嘟声混着肉香飘满整个屋子。“姚叔又给捎报纸啦?”她从锅里舀出块排骨,放在我碗里,“快把报纸打开看看,今天有没有社区活动的通知。”我坐在餐桌旁,小心翼翼地展开晚报——姚叔总把报纸卷得整整齐齐,从不会折出死褶。头版是城市新闻,翻到第二版,果然夹着张彩色的美食地图,上面用红笔圈着好几家老字号面馆。“妈,你看!这有家卖羊肉面的,说是冬天吃最暖身子。”我指着地图上的标记,兴奋地喊。我妈凑过来看,笑着说:“等周末,咱们带着姚叔一起去,他总帮咱们捎报纸,也该请他吃顿饭。”
正说着,门外传来敲门声。我跑去开门,看见姚叔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个小布包。“丫头,你妈在吗?”他把布包递给我,“今天整理馒头铺的柜子,找出些你小时候爱吃的糖画模具,想着你可能喜欢,就给你送过来了。”我打开布包,里面是几个铜制的模具,有小兔子、小老虎的形状,边缘还泛着光——那是我小时候,姚叔常用来给我做糖画的模具。记得有次我过生日,姚叔特意用红糖熬了糖浆,用这些模具给我做了串小兔子糖画,我舍不得吃,一直摆在书柜里,直到糖浆慢慢变硬,也没舍得扔。
“姚叔,您快进来坐!”我妈从厨房走出来,手里拿着双干净的拖鞋,“正好排骨快炖好了,您留下一起吃饭。”姚叔摆摆手,笑着说:“不了不了,我还要回去收拾馒头铺,明天一早还要蒸馒头呢。”他顿了顿,又说:“对了,明天报亭老板说要进一批新的杂志,有你爱读的童话刊,我帮你留一本。”我点点头,心里暖暖的——姚叔总记得我的喜好,就像记得每天要给我家捎晚报一样。
姚叔走后,我坐在餐桌旁,继续翻看晚报。翻到社区版,看到篇关于“邻里互助”的文章,里面写着:“在城市的街巷里,总有一些温暖的小事,像点点星光,照亮着人们的生活。一句问候,一份顺带捎来的报纸,都藏着最真挚的邻里情。”我指着文章,对我妈说:“妈,你看!这写的不就是姚叔吗?”我妈笑着摸了摸我的头,说:“是啊,邻里之间,就是要互相帮衬。姚叔帮咱们捎报纸,咱们给姚叔送馒头,看似小事,却能暖人心。”
晚饭过后,我妈坐在沙发上看晚报,我趴在她旁边,一起翻到美食地图那页。“你看这张地图,”我妈指着上面的标记,“这家卖馄饨的,据说汤底是用老母鸡熬的,等天冷了,咱们去尝尝。”我点点头,忽然想起姚叔馒头铺的早晨——每天天不亮,姚叔就起来揉面,蒸笼里冒出的白汽裹着麦香,飘满整条巷子。附近的老人爱去他的馒头铺买馒头,因为姚叔的馒头不仅分量足,还总带着股家的味道。有次我问姚叔,为什么他的馒头那么好吃,他笑着说:“揉面要用心,蒸馒头要火候,就像做人一样,得实在。”
睡前,我把姚叔送的糖画模具摆在书柜里,和去年他给我做的小兔子糖画放在一起。月光透过窗户,照在模具上,泛着温柔的光。我想起姚叔每天傍晚骑着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两份晚报,一份是他的,一份是我家的;想起他每次递报纸时,指尖的温度;想起他笑着说“顺带的事”时,眼角的皱纹。这些小事,就像晚报上的文字,看似平凡,却藏着最动人的温暖。
第二天早晨,我起得格外早,帮我妈把刚蒸好的红糖馒头装进袋子里,送去姚叔的馒头铺。姚叔正在揉面,看见我来,笑着说:“丫头怎么来了?今天不用上学吗?”“我来给您送馒头,”我把袋子递给他,“我妈说,谢谢您昨天给我送的糖画模具。”姚叔接过袋子,从抽屉里拿出本童话刊,递给我:“昨天跟你说的杂志,我给你留了一本。”我接过杂志,封面是我最喜欢的卡通形象,心里甜甜的。
傍晚放学回家,我又趴在二楼窗台上等姚叔。不一会儿,他的二八自行车就出现在巷口,车把上依旧挂着两份晚报。我跑下楼,接过他递来的报纸,发现今天的晚报上,夹着张社区活动的通知——周末要举办邻里联欢会,邀请大家一起做手工、吃点心。“姚叔,”我举着通知,对他说,“周末社区有联欢会,咱们一起去吧!”姚叔笑着点头:“好啊,到时候我给你们做糖画。”
我捧着晚报跑回家,把通知递给我妈。她看着通知,笑着说:“真好,邻里之间就该多聚聚。”晚饭时,砂锅里的排骨咕嘟作响,晚报摊在餐桌上,美食地图上的标记闪闪发亮。我咬着红糖馒头,忽然明白,姚叔每天顺带捎来的,不只是一份晚报,更是一份温暖的邻里情。这份情,就像巷口的老槐树,默默守护着这条巷子,守护着巷子里的人间烟火。
日子一天天过去,姚叔的自行车依旧每天傍晚出现在巷口,车把上的两份晚报,成了巷子里最温暖的风景。我渐渐长大,开始自己去报亭买报纸,但姚叔还是会偶尔给我家捎一份,他说:“习惯了,看见好报纸,就想着给你们留一份。”而我家的蒸锅上,也依旧会留着两个红糖馒头,等着姚叔来取。
有次我问姚叔,为什么坚持每天买报纸。他坐在馒头铺的小凳上,手里拿着份晚报,慢慢翻着说:“报纸上有城市的故事,有邻里的消息,看着这些,就觉得日子特别踏实。”我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忽然明白,这份晚报,不仅连接着邻里情,更连接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它就像一缕人间烟火,带着油墨的香气,带着麦香的温暖,在这条巷子里,燃起最动人的光芒。
如今,每当傍晚来临,我依旧会想起姚叔递来晚报时的笑容,想起红糖馒头的甜味,想起晚报上那些温暖的故事。这些记忆,就像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藏在我心底,每当想起,就会涌起阵阵温暖。我知道,这条巷子里的人间烟火,会因为这些小小的温暖,一直燃烧下去,照亮每一个平凡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