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3章 山谷辩道,各述己见
鳄小草抬眸远眺,只见山谷中央矗立着一块气势恢宏的青石平台。平台之上,金刚手菩萨早已静立等候,其身姿高大挺拔,宛如巍峨险峻的山峰,给人一种沉稳而威严的感觉。他身披一袭华丽至极的袈裟,袈裟之上绣满了神秘莫测的符文与图案,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熠熠金色光芒,仿佛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神秘力量。菩萨面容慈祥温和,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抹淡淡的笑意,仿佛世间的一切烦忧都无法惊扰他内心的宁静。然而,他那深邃的眼眸中,却透露出一股难以捉摸的神秘气息,仿佛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令人心生敬畏。
“悟源,你来了。我曾向佛祖请教,为何收你为徒?佛祖言你心怀大慈悲,对佛理造诣颇深,未来必能修成正果。今日邀你来此,正是想与你深入辩论佛理。” 金刚手菩萨见到鳄小草,声音洪亮而有力,那声音仿佛蕴含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山谷间久久回荡,余音不绝。
鳄小草双手虔诚地合十,恭敬地行了一礼,言辞谦逊且真诚:“金刚手菩萨,久仰您的大名。今日承蒙您的邀约,实乃晚辈莫大的荣幸。”
简短的寒暄过后,金刚手菩萨目光如炬,眼神中透着自信与笃定,率先抛出自己对佛理的独到见解:“鳄小草,诸佛对佛法的见解各不相同。密宗认为,佛理并非一味地压抑克制欲望,而是应当正视欲望,借由欲望去探寻佛法的真谛。世间万物皆有阴阳两面,欲望亦是如此,它既是痛苦的根源,同时也是解脱的契机。”
这番言论,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鳄小草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他深知,一场激烈精彩的佛理论辩,已然正式拉开序幕。
鳄小草微微皱起眉头,双手合十,神情庄重肃穆,缓缓开口反驳道:“金刚手菩萨,您此言有待商榷。我所研习的佛理认为,修行应当以持戒为根基,通过禅定来收敛心神,进而开启智慧,以此消除烦恼,超脱轮回,达到解脱之境。其中,四谛、八正道乃是修行的核心要义。”
“四谛之中,苦谛让我们洞悉世间皆苦的本质,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种种痛苦交织,充斥着我们的人生;集谛揭示了痛苦的根源,皆源于我们内心的贪、嗔、痴三毒,以及由此产生的业力;灭谛为我们指明修行的目标,即通过修行,断除烦恼和业力,达到涅盘寂静的境界,彻底摆脱痛苦的桎梏;而道谛,则详细阐述了通往涅盘的修行方法,也就是八正道。” 鳄小草侃侃而谈,字字清晰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历经岁月沉淀的永恒真理。
“这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鳄小草继续耐心解释道:“正见,是对佛法的正确认知与见解,唯有具备正见,方能看清世间的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正思维,要求我们以佛法的智慧去思考问题,摒弃虚妄不实的念头;正语,即要说真实、善良、有益的话语,远离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正业,是指行为要符合佛法的规范,多行善事,不做恶业;正命,是要以正当的职业谋生,不从事非法或有害的行业;正精进,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修行,不断提升自我;正念,是时刻保持对佛法的忆念,不被杂念侵扰;正定,是通过禅定的修行,使内心达到平静、专注的状态,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智慧。”
为了更形象地阐释自己的观点,鳄小草举例道:“就如同古寺中的高僧,他们严守清规戒律,每日潜心禅修,心无旁骛。经过长时间的修行,他们逐渐领悟佛法的真谛,内心变得平静安宁,烦恼也随之消散。他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正确的修行之路。”
金刚手菩萨听后,轻轻摇了摇头,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意,不慌不忙地说道:“悟源,你所言虽有道理,但在密宗看来,世间的欲望并非洪水猛兽,反而是我们修行的助力。密宗所倡导的‘以欲制欲’之法,便是借助对世俗欲望的体验,在欲望的洪流中领悟到空性,从而实现解脱。”
“你看这世间众人,皆被欲望所驱使。” 金刚手菩萨目光望向远方,仿佛看到了众生在欲望中苦苦挣扎的模样,接着说道:“然而,若能直面这些欲望,不逃避、不抗拒,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便能在欲望的极致体验中,领悟到其虚幻不实的本质,进而达到解脱之境。”
说到此处,金刚手菩萨话锋一转,以自身为例:“曾有一位密宗高僧,深入红尘之中,亲身体验人间的七情六欲,无论是对财富的追逐,还是对情感的渴望,皆一一经历。在这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欲望的强大力量,也体会到欲望的无常。当尽情享受欲望带来的快乐时,他突然惊觉,这些快乐竟是如此短暂虚幻,转瞬即逝。就在那一刻,他领悟到了空性的真谛,明白了世间万物皆为虚幻,欲望亦不例外。”
鳄小草双手紧握,神情凝重,语气坚定地说道:“金刚手菩萨,佛理之中,佛性本净,众生皆具。每一个众生,无论出身贵贱、善恶与否,内心深处都蕴含着一颗纯净的佛性种子。”
“只是这佛性,被尘世的烦恼所遮蔽,犹如乌云蔽日,暂时无法显现其原本的光辉。” 鳄小草微微皱眉,眼中流露出一丝忧虑,仿佛看到了众生在烦恼中挣扎的情景,道:“我们修行的目的,便是通过持戒、禅定、智慧等修行法门,去除这些遮蔽佛性的烦恼,让佛性的光辉重新闪耀,从而实现解脱。”
为了进一步佐证自己的观点,鳄小草引用了《金刚经》中的语句:“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这便是在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皆为虚幻,众生的本质亦是如此,其佛性本净,不增不减。”
金刚手菩萨听后,再次轻轻摇头,脸上依旧带着那神秘莫测的笑容,缓缓说道:“鳄小草,你所言虽有一定道理,但在我看来,佛性并非如此简单。佛性乃是超越了净与不净的存在,它并非局限于一种纯净的状态,而是在世俗的善恶、美丑之中,皆能得以体现。”
“你看这世间众生,有善良慈悲者,亦有邪恶贪婪者。” 金刚手菩萨目光深邃,望向远方,仿佛看透了世间众生的百态,稍作停顿,接着说道:“然而,无论是善良还是邪恶,都是佛性的一种展现。善良者的佛性,通过他们的善行得以彰显;而邪恶者的佛性,虽被其恶行所掩盖,但依然存在于他们的内心深处。”
金刚手菩萨以尘世中的一对父子为例,道:“有一位父亲,一生善良正直,乐善好施,他的行为处处闪耀着佛性的光辉,人们皆对他的善举称赞有加。而他的儿子,却误入歧途,沾染了诸多恶习,偷盗、抢劫,无恶不作。然而,在他内心深处,那一丝佛性的种子依然存在。有一日,他在作恶时,偶然救助了一位老人,这一善举,便是他佛性的瞬间显现。”
鳄小草听后,心中并不认同,立刻反驳道:“金刚手菩萨,您所举的例子,不过是个例。大多数众生被烦恼所迷惑,佛性被深深遮蔽,若不通过修行去除烦恼,又怎能显露佛性?”
“就如那深陷泥潭的人,若无人拉他一把,他又怎能摆脱泥潭的束缚,走向光明?” 鳄小草加重了语气,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道:“我们修行者,便是要通过修行,帮助众生摆脱烦恼的束缚,让他们的佛性得以显现。”
金刚手菩萨却不紧不慢地回应道:“你只看到了表面。那些看似被烦恼遮蔽的众生,其实正是在烦恼的磨砺中,逐渐领悟佛性。他们在欲望的漩涡中挣扎,在痛苦的深渊中沉沦,而这些经历,恰恰是他们领悟佛性的契机。”
“当他们在极度的痛苦中,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虚幻时,便有可能瞬间领悟佛性的真谛,实现解脱。” 金刚手菩萨目光炯炯,直视着鳄小草的眼睛,仿佛在向他传递一种独特的智慧,缓缓说道:“所以,佛性并非只能通过传统的修行方式来显现,它在众生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中,都有可能被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