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书院日常

天还未亮透,凤鸣书院的晨钟便穿透薄雾,在山谷间荡开。陈天宇已策马行至书院山门前,他翻身下马,将缰绳递给门房,提着书箧快步往里走。此刻的书院已有了几分生气,不少学子和他一样,从城中各处赶来,捧着书卷在回廊的石凳上诵读,为即将开始的早课做着准备。

路过演武场,正撞见轩辕凤与陈紫瞳比试剑法,晨光透过剑影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亮斑。“陈兄来得早!” 轩辕凤收剑笑道,剑穗上的明珠在朝阳下泛着光,“要不要来比划几招?”

“不了,怕误了早课,还望二皇子见谅。” 陈天宇拱手道别,脚步未停 —— 他深知这书院的时辰金贵,卯时的经学课若迟到,需在大成殿前罚跪抄《论语》百遍,慕容砚前几日便因睡过头受了罚,此刻见了他,仍愤愤地别过脸。

“就是就是,就知道比剑,可不要害天宇哥哥被罚。”轩辕灵曦一见到陈天宇,蹦蹦跳跳地跟在他的身后,还不忘数落自己的皇兄。

轩辕凤摸了摸鼻子不好意思地笑着,他虽贵为皇子,但在这书院的夫子眼中也是一视同仁,犯了错也一样要挨罚,于是赶紧收起架势,和陈紫瞳一起赶去课堂。

早课过后,辰时的阳光斜斜切过经学馆的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菱形的光斑。白发老夫子捧着卷泛黄的《春秋》,枯瘦的手指在 “郑伯克段于鄢” 的字句上轻叩,声音苍老却中气十足:“诸位可知,左丘明着《春秋》,为何偏以‘克’字述郑伯之事?”

满堂学子皆垂首沉思,连最爱走神的慕容砚都蹙起了眉。陈天宇指尖捻着书角,目光落在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 的注疏上,心中已有了答案。

“陈天宇。” 老夫子忽然抬眼,目光如炬,“你来说说,这‘微言大义’究竟藏着几分深意?”

陈天宇起身时,青布襕衫的衣摆扫过案几,带起一阵淡淡的墨香。他略一拱手,声音清朗如玉石相击:“学生以为,夫子所问,重在‘褒贬’二字。郑伯纵容共叔段,看似仁厚,实则包藏祸心,待其叛乱再行剿灭,既除心腹之患,又得‘讨逆’之名。左丘明以‘克’字记之,便是暗斥其伪善,此乃‘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老夫子浑浊的眼睛亮了亮,抚着胡须追问:“那你可知,后世诸儒对此节有何阐发?”

这一问便有些刁难了。《春秋》三传注疏繁杂,寻常学子能背熟原文已属不易,哪能通晓历代批注?

陈天宇却从容不迫,信手拈来:“晋代杜预曾言‘克者,能也。凡战争得胜者曰克’,点出郑伯蓄意为之;宋代胡安国更直指‘郑伯之处心积虑,可谓深矣’,皆承左氏之旨,鞭挞其以权谋私。”

他话音刚落,老夫子已抚掌赞叹:“好!连胡康侯的《春秋传》都能信手拈来,可见你私下下了苦功!”

坐在不远处的二皇子轩辕凤,一直含笑听着,此刻也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明显的赞同。他轻轻晃了晃手中的折扇,低声对身旁的侍从说:“这位陈家子嗣,见解独到,言之有物,的确是个人才。”

窗边几个对陈天宇颇有好感的女学生,更是激动得脸颊微红。礼部侍郎家的苏婉儿,偷偷用帕子掩着嘴,眼底满是倾慕,还悄悄拉了拉旁边同伴的衣袖,示意她快看陈天宇。另一位女学生则在书页上飞快地写着什么,凑近一看,竟是 “陈天宇” 三个字。

就在此时,后排忽然传来一声冷笑,清冽如冰棱坠地。

“陈同学所言虽巧,却失之迂腐。” 轩辕宸不知何时已放下书卷,墨色襕衫衬得他面色愈发冷峻,“春秋乱世,礼崩乐坏,诸侯相攻如犬彘相争。郑伯若不先下手,必为共叔段所噬。所谓‘微言大义’,不过是腐儒事后空谈 —— 唯有强权方能定乾坤,空谈礼法,只会沦为刀下亡魂。”

这话一出,满室皆静。慕容砚立刻附和着点头,他本就对陈天宇心怀嫉妒,此刻更是觉得三皇子说得极有道理,还故意朝陈天宇的方向瞥了一眼,带着几分挑衅。南宫灵蝶也微微蹙眉,她虽未言语,但那神情显然更倾向于轩辕宸的观点。

谁都听得出,三皇子这话明着评史,实则暗讽陈天宇方才的论调过于理想化。他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节奏沉稳如擂鼓,目光直视陈天宇,带着毫不掩饰的锋芒。

陈天宇回望过去,眼底没有丝毫怯意。虽然他不知道神武大陆的历史是不是完全一样,不过既然有春秋时期,还有这么多相同的古书,应该也差不了多少了,他想起现代社会读过的史书,想起那些因强权无度而覆灭的王朝,声音依旧平静,却多了几分不容置疑的力量:“三皇子此言差矣。若仅凭强权便可安天下,为何商纣有酒池肉林,终致牧野之败?秦有虎狼之师,却历二世而亡?”

他上前半步,衣袂翩然:“礼法或许不能止戈,却是约束强权的缰绳。若无这缰绳,猛虎终会反噬其主。春秋之所以乱,正因诸侯皆以‘强权’自诩,视礼法为无物。左丘明着书以诫后世,便是要世人知:纵能得一时之利,终难成万世之功。”

两人目光在空中剧烈碰撞,仿佛有无形的电光石火噼啪作响。轩辕宸瞳孔微缩,放在膝上的手悄然握紧 —— 他没想到这个看似文弱的陈家子弟,竟有如此锐利的辩才,几句话便将他的法家论调驳斥得无立足之地。

老夫子见状,忙打圆场:“两位各有见地,皆有道理。《春秋》奥义,本就需反复辩难方能悟透,坐下吧。”

陈天宇躬身行礼,退回座位时,眼角瞥见轩辕灵曦正偷偷朝他竖大拇指,陈紫瞳则用课本挡着嘴角的笑意。而轩辕宸已重新翻开书卷,只是指尖的青筋仍未平复,显然并未真正服气。

窗外的风忽然大了些,吹动案上的书页哗哗作响。陈天宇望着《春秋》上 “元年春王正月” 的字样,忽然明白,这经学课上的辩论,从来都不只是为了经文本身。每一句话,都是立场的交锋;每一个字,都藏着派系的锋芒。

巳时的阳光正好斜照进算学馆,将案几上的算筹映得发亮。吴玄烨刚踏入门槛,馆内的喧闹便像被掐断的琴弦般骤然停歇 —— 这位算学夫子虽看着年轻,一身月白长衫衬得身姿挺拔,面容俊朗,可那份骨子里的沉静与锐利,总让学子们暗自屏息,尤其是他镜片后那双看似温和,实则能洞穿人心的眼睛。

“今日我们续讲《海岛算经》。” 吴玄烨将书箧放在讲台上,取出一卷泛黄的抄本,指尖在 “望海岛” 题上轻叩,那指尖修长干净,透着几分书卷气,“昨日讲了测山高之法,今日且看这道变式。”

他转身在乌木黑板上写下题目,白垩笔划过木板的 “沙沙” 声在寂静的馆内格外清晰:“今有海岛,立两表,高八尺,前后相去一丈。从前表却行一丈五尺,人目着地,望岛峰与表端参合;从后表却行一丈七尺,人目着地,望岛峰亦与表端参合。问岛高及去前表各几何?”

题目刚写完,底下便响起一片倒抽气声。陈墨握着算筹的手指顿了顿,眉头拧成个疙瘩 —— 这道题比昨日的例题复杂了数倍,光换算单位就得费上半天功夫。慕容砚更是直接瘫在案上,望着那串数字直撇嘴,显然已放弃思考。

吴玄烨的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最终定格在陈天宇身上,嘴角噙着一抹似有若无的笑意,那笑意衬得他本就俊朗的面容多了几分温和,却又带着不易察觉的审视:“陈同学,你且来演算一番。”

陈天宇起身时,案几上的《九章算术》被带得微微颤动。他走到讲台前,并未立刻提笔,而是盯着题目沉吟片刻。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他侧脸,将下颌线勾勒得愈发清晰。

“学生以为,此题可用新的方法解之。” 他取过白垩笔,在黑板左侧写下 “设岛高为 h,去前表距离为 d”,这两个陌生的符号让底下学子们一阵骚动。陈天宇没理会,继续写道:“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可得:(h - 8)/d = 8/15,(h - 8)/(d + 10) = 8/17”。

“这是什么符号?‘h’和‘d’是何物?”“相似三角形?从未听过啊!” 底下议论声四起,慕容砚更是满脸不屑:“故弄玄虚,怕是解不出来想蒙混过关吧。”

陈天宇充耳不闻,笔尖在黑板上飞快演算:“由第一式得 d = 15 (h - 8)/8,代入第二式……” 他将现代方程解法娴熟运用,消元、化简,一步步推导,那些复杂的数字在他笔下变得条理清晰。

吴玄烨镜片后的眼睛微微眯起,紧盯着黑板上的演算过程,手指无意识地在讲台上轻点,显然对这种新奇的方法产生了浓厚兴趣。陈墨也瞪大了眼睛,虽然对那些符号和术语感到陌生,但顺着陈天宇的思路往下捋,竟隐约觉得有几分道理,手里的算筹也跟着比划起来。

“如此可得岛高 h = 45 尺,即四丈五尺,去前表距离 d = 1850 尺,即一百八十五丈。” 陈天宇放下笔,声音平稳无波。

馆内一片寂静,多数人还没从那套陌生的解题方法中回过神来,脸上满是茫然。过了好一会儿,才有学子小声嘀咕:“这方法从未在书中见过,能对吗?”

吴玄烨推了推鼻梁上的水晶镜,镜片后的目光在陈天宇脸上停留一瞬,忽然开口:“哦?可我批注的答案,岛高应为四丈四尺九寸,去前表一百八十四丈七尺。” 他从书箧里取出自己的批注本,翻到那一页,动作流畅自然,“你看,此处用‘截长补短’法验算,结果确是如此。”

这话一出,本就对陈天宇方法存疑的学子们顿时找到了依据,看向陈天宇的目光多了几分质疑。陈墨拿着算筹反复演算,却怎么也得不出吴玄烨的答案,急得额头冒汗。慕容砚则得意地笑道:“我就说嘛,搞这些花里胡哨的没用,还是老方法靠谱。”

陈天宇却盯着吴玄烨的批注本,目光在 “截长补短” 的步骤上停留片刻,忽然伸手点向其中一行:“夫子,此处似有疏漏。”

他指尖落在 “以表间乘后却行,减表高乘表间” 的算式上:“后却行是一丈七尺,表间一丈,相乘得一百七十尺;表高八尺乘表间,得八十尺。两者相减应为九十尺,而非批注中的八十九尺。”

这细微的误差几乎肉眼难辨,就像在一串珍珠里混了粒鱼目。

吴玄烨的瞳孔在镜片后极快地缩了缩,快得让人以为是错觉。他接过批注本,指尖划过那行算式,指腹的薄茧轻轻蹭过纸面,沉默片刻后,忽然抚掌笑道:“陈同学心思缜密,我佩服。”

他的声音清朗,听不出异样,可陈天宇分明瞥见他捏着批注本的手指微微收紧,指节泛白,与他年轻俊朗的模样形成了一丝反差。

“是我昨日演算时不慎笔误。” 吴玄烨将批注本合上,重新看向众人,目光坦然,“陈同学能在片刻间发现这毫厘之差,足见对算理的通透,且他所用的新方法虽奇特,却逻辑严谨,诸位当多向他学习。”

陈天宇躬身退回座位时,眼角余光瞥见吴玄烨正望着自己,镜片反射的阳光遮住了眼底的情绪,却让空气中多了几分说不清的张力。这位年轻的夫子,看似温和,实则藏着深不可测的心思。

课后收拾算筹时,陈墨凑过来小声说:“天宇哥,你那方法太神了,虽然好多地方我还没弄懂,但感觉比老方法快多了。吴夫子虽然年轻,但平日里可严谨了,很少认错的,你刚才都把我吓着了。”

陈天宇无奈摇了摇头,他这些现代的物理学,也不知道这些古代人能看懂几分,若是让他解说的话他可没那闲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