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治理
课程内容虽与之前共党的教学方向略有差异,却巧妙地避开了过于激进的意识形态灌输,转而采用一种相对中立、平和的方式传递知识。
这种折中的处理,既保留了教育的功能,又避免了因立场问题引发新的矛盾。
起初,黔东的百姓对这位年轻督军充满了厌恶与敌意。
战乱的创伤尚未愈合,人们对这位新上任的统治者充满了怀疑与恐惧。
共党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维已深入人心。导致起初百姓对曾国宇十分排斥。
甚至有不少偏激的百姓,暗中盘算着寻找机会刺杀他,以宣泄心中的愤懑。
然而,曾国宇并未因百姓的敌意而退缩。
他大大方方地亲自前往黔东,直面那些充满警惕与怨愤的目光。
在众人面前,他郑重承诺,定会让这片土地尽快恢复往日的太平,让百姓重新过上安稳的日子。
他没有食言。
在他的精心布局与治理下,黔东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
随着战乱的平息,各项民生事务有序推进,百姓的生活开始重回正轨。
那些曾经的敌意与猜疑,也在日复一日的平静生活中慢慢消融。
渐渐地,百姓们对这位年轻督军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厌恶与排斥,到如今的认可与接纳。
更重要的是,黔东缩在一隅,土地又贫瘠,日子过得一直捉襟见肘。
曾国宇治理黔东后,向百姓发放种子。他亲自勘测地形,把适宜种植的种子分别发放到百姓手中。
容易干旱的山地,他发放玉米种子。玉米抗旱,产量也可观,的确是填饱肚子的好东西。
更贫瘠的高地发放高粱种子。高粱耐的住贫瘠,又可以酿酒,曾国宇真是把心思用到了极致。
河谷平地他发放水稻种子。细粮总归是百姓喜欢的农作物,自己舍不得吃也容易卖出给达官贵人。
眼看进入冬季,百姓没有青菜,他还贴心的发放了少量对种植地比较挑剔的油菜种子,帮助农民度过严冬。
辣椒,天麻,茶叶,柚子,他都亲自指导百姓如何种植。
百姓要的不多,不过是吃饱穿暖,曾国宇一番操作下来,百姓竟觉得比曾家多年的治理更有门道。
每当督军府的枯叶落在青石板上,曾国宇总会驻足凝望黔东方向。
他盘算着再过半月,就能带白芷去看新修的学堂——孩子们正用他改良的算盘练习丈量田亩;山脚下的榨油坊飘出菜籽油的香气,那是他亲自推广的冬季作物;就连曾经布满弹痕的石桥,如今也被修缮得平滑如镜?。
他想象着白芷站在桥头,裙摆被山风轻拂的模样,唇角总会不自觉扬起。
然而白芷的态度,却像黔东的梅雨般阴郁难散。
她总爱坐在临窗的书桌前,指尖摩挲着共党时期留下的《新青年》,书页边缘已磨出毛边。
当曾国宇带着新摘的野梨或刻着并蒂莲的银簪回来,她只淡淡瞥一眼,便继续望向远处雾蒙蒙的山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