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我乖孙长大一定有出息
赵巧玲光是听到这个价格,都狠狠的肉疼了一把。
在她的消费观看来,这些东西完全是没必要的支出,应该能省则省。
于是她劝王建国,“建国啊,乖嗷,听奶的话,咱不买,奶拿这个钱去给你买糖吃,想吃多少买多少!”
王建国却不干,“不行,连环画也是书,有教育意义的,老师都说让我们多看书,奶,只有看很多很多书,我才能考上高中,以后才有机会去上工农兵大学,当大学生!”
“奶,你要是不给我买,我以后上不了大学可咋整?”
“这……奶没说不给你买,那不是,有点贵吗?”赵巧玲被王建国说的心里一震,开始怀疑自已。
她知道学生要看书,但这连环画……也算书吗?
孙子今年就要上初中了,要是真的因为这点事,把成绩落下了,他们爹一定会怪自已的。
赵巧玲更担心的是王建国说的,成绩不好就考不上高中,更没法上大学。
现在工农兵大学名额很少,出来一个大学生,那都是金帛帛。
自家孙子要是也能当大学生……天啦!那可太光宗耀祖了!
于是赵巧玲一咬牙,狠下心决定出点血,就当为未来的大学生投资了。
“行,奶给你买,咱们建国从小就聪明,长大后一定有出息。”
她翻出缝在衣服内侧的小兜,取出一坨被好多张塑料包着的东西。
里三层外三层,塑料袋裹得严严实实。
翻了半天才露出里面的几十块钱。
这些都是她自已存的体已钱,跟老家公中的账没关系。
在老家,她丈夫不管钱,底下又还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媳,还有一群孙子孙女要吃饭。
一天没分家,她就一天要管着家里的账。
这些体已钱还是每次王铁成汇款回来,她扣去家里的,每次几分几毛攒的。
赵巧玲从一毛五毛里凑出三块钱,交给王建国的时候,好似听见自已的心都在滴血。
“去,去买吧,别人有的我孙子也要有。”
王振国吸了吸鼻涕,“奶,我也要,老师也让我多看书。”
“啊?”赵巧玲脸上表情差点失控。
旁人都知道,王振国就是个哥控,从小到大做什么都喜欢追着哥哥,听从哥哥的。
两个孩子对比一下,王建国更机灵,王振国显得有些老实。
他们的成绩也是一个好一个差,王振国明显不是读书那块料。
王铁成和杨淑芬早就商量过,实在不行以后就让他从军,脑子没那么厉害,身体肯定是不输别人的,有王铁成在部队里,也能帮着孩子一些。
但在赵巧玲看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她永远盲目觉得自家乖孙是最好的,比别人孩子好一百倍一千倍。
要是谁说她孙子不是读书的料子,她指定得急,跟对方吵上三天三夜的。
而且,赵巧玲看了眼手里的钱,两个孙子……也不能厚此薄彼吧。
毕竟她跟杨淑芬可是说了,手心手背都是肉,她一定会公平公正对待他们,绝不偏心。
要是只给建国不给振国……
赵巧玲一边觉得浑身上下每一寸肉都在疼,一边忍着心痛又数了三块钱,交给振国。
“买,都买!奶的大乖孙们,你们以后都是最有出息的。”
之后,她还拉着两个孩子问,“建国、振国,奶问你们,我和你们娘,谁更好?”
王建国眼珠子滴溜溜的转了几圈,嘴巴甜甜的道,“奶给我们买书又买糖,奶今天最好了。”
主打一个把赵巧玲当胎盘哄。
听着两个大孙子的话,赵巧玲心里都流蜜了。
笑得合不拢嘴,“好好好,去吧,去买吧,奶去供销点给你们买糖果吃。”
王建国和王振国抓着钱,欢呼一声,飞快的跑出去了。
赵巧玲心里别提有多得意。
打算等杨淑芬回来,好好跟她炫耀一下。
殊不知,王建国和王振国根本没去书店买书。
拿了钱他们就跑到筒子楼这边,在蓝嫂子家里找到杨淑芬。
一把将钱塞给她。
“娘,奶给了我们六块钱,让你自已去买你想要的想吃的东西。”
“啥玩意儿?”杨淑芬眼珠子差点掉出来,赶紧拍了自已一下,看是不是在做梦。
难道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自已婆婆什么时候这么好了?
这钱,她突然有点不敢拿啊。
思考片刻,杨淑芬眯着眼问王建国和王振国,“老实交代,你们到底跟奶奶说什么了?”
王建国挠头,“我说想买书,奶就给我钱了。”
王振国点头,“嗯嗯!”
“那你们不去买书?”
“我们已经买了,用零花钱买的,前两天就拿到班里看了。”
杨淑芬瞪大眼,“你们哪来的零花钱?”
“过年那时候娘你给的呀!我们都存着呢,没花完。”
霎那间,杨淑芬觉得心里流过一片暖意。
有那么一瞬间觉得,孩子好像长大了,懂事了。
“那你们也不能骗奶奶,骗人是不对的,知道没。”
欣慰归欣慰,但不能让孩子犯错,要教他们道理。
王建国和王振国齐刷刷垂下脑袋,小声嘟囔,“可是奶对娘不好啊,她老是骂你,还跟我们说,你一点都不疼我们,对我们坏。”
“切,我才不信呢,娘你虽然老打我,但你对我是最好的!”
王振国老实巴交的附和,“娘打,不疼,一点都不疼,娘最好!”
杨淑芬赶紧低下头,假装随意的抬手,擦了擦眼睛。
不能让两个孩子看见自已掉眼泪。
“行了行了,说这肉麻的干什么。”
“这钱我不要,你们自已拿回去,还有啊,下次不许骗人,我跟你们奶奶关系怎么样,那都是大人的事,你们还小,不用操心这些。”
“骗人是不对的,长大以后骗人,严重的得关大牢,你们奶奶再怎么样,但都很疼爱你们。”
“那些书,你们要记住是奶奶给你们买的,下不为例!知道没?”
至于真相,还是先别告诉婆婆了。
她信不信是一回事,到时候还要反咬说是自已教唆孩子骗人的。
又要闹得家里没安生日子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