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能写个字据吗

“咋了?看上去咋闷闷不乐的,收东西打眼了吗?”

在逛到刘老板店铺门前时,他直接走了进去。

刚进门,就听见一位光头、年龄五十多岁的男人跟老刘打着招呼道。

“不是收东西打眼了,不过跟打眼也差不多,哎!”

刘老板说着,叹了口气。

看见常顺进来,对他点了点头。

他也对他微笑了下,两人算是打过招呼。

“不是打眼又跟打眼差不多,那是个啥情况?”

光头中年男人明显很好奇。

常顺也是一样,很想知道缘由。

“老板,你这个油灯多少钱?”

正当刘老板准备开口说话时,店铺里面的一名顾客指着货架上的一个老煤油灯问价道。

此时店里还有其它两名顾客,他们同样在看着货架上面的东西。

毕竟今天是交流会,到这里逛着的人多,不论是地摊还是店铺,都有不少人。

常顺扫视了一眼那个油灯,是自己从拆迁区收购过来然后售卖给刘老板的。

他这边的店铺,有不少物件都是出自拆迁区,特别是怀旧民俗类物品。

当然,虽然是出自拆迁棚户区,但大多数东西,也并非常见的东西。

另外哪怕常见,也定然会不一样、或者说具备一定的特色。

就拿这个煤油灯来说,它的颜色跟绝大多数的煤油灯不一样。

一般的煤油灯,通常是蓝绿色,但这个却是红色,同时油灯表面的玻璃上还有“囍”字。

红色的煤油灯相当少见,带“囍”字的应该属于定制,那就更加少见了。

“这个不便宜,是特殊年代的,像这样颜色题材的很少见,你想要的话,给350元!”

刘老板看了油灯一眼,随口回道。

“200怎样?200我要了!”

顾客还价道。

“我再让点,最低300,能要你就拿去,不要就算了!”

刘老板语气很坚定。

“行!300就300,你帮我装起来!”

见价格真的还不下来,顾客同意了。

或许他也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老煤油灯。

刘老板拿出旧报纸、塑料袋帮对方装好后,这人就付了钱。

在他们谈生意时,又有人走进了店铺,而先前在货架旁看着东西的一人也看中了一件物品。

“老板,你这个小药壶多少钱?”

这名顾客问价道。

他说的药壶,是一个木头制作的扁壶,装火药的,以前的猎枪、也就是土枪所用。

这个扁壶高度约15公分,有点像鼻烟壶的造型,表面被一层牛皮包裹,年份比较早,应该能到民国时期,品相很好,药壶制作的比一般的精致很多。

“100,不还价!”

刘老板看了那边一眼,然后说道。

“行!我要了。”

对方很干脆的答应了下来,随后就付了钱。

这人买完东西就离开了。

其他那些走进店铺的人暂时也只是在店内看着一些东西,并没有急着购买。

“老刘,你现在可以说说是啥原因了吧?不是收东西打眼又跟打眼差不多,我还真想知道到底是咋回事!”

这阵闲了下来,光头男人又问起了之前的事。

“事情是这样的,早上有人过来买东西………………”

刘老板把原因讲了出来。

原来是他的一枚“大清宣三”银元被别人掉了包。

也就是说别人用假币换了他一枚真币。

像这种掉包的情况,不只是古玩,其它生意场合也可能有。

特别是人多的时候,一时间照看不过来,很容易被人浑水摸鱼。

刘老板说当时进来的人有四五个,就是因为人多,他只顾着招呼别人不要偷自己的东西,但没有防住别人用假银元换了他的真银元。

一枚大清宣三,价值差不多相当于十几枚普通三年袁大头。

这个损失还是比较大的。

“看来以后别人看你店铺里面的东西、特别是那些小件物品,你可要更加小心谨慎了!”

听完他的讲解,光头中年男人算是知道了原因。

常顺也明白了。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自己的东西目前虽然没被别人掉包过,但以后也要多注意。

“是啊!早上也怪我大意了。

要是一样样的把东西往外拿,一个个的来,拿一件放一件,不让别人有可趁之机,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刘老板苦笑了下。

“事情已经发生了,就不要太过自责,或许这是命里注定该有的一段劫难。”

常顺笑着劝解了一下。

以他自己个人的观点,命中有些挫折也并非都是坏事。

挫折能够让人更快的成长,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能够更清楚的看懂人性。

而一些劫难,甚至是为人挡灾也有可能。

反正不能一味儿的认定所有的不好就是真正的不好。

还是之前的观点——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你说的我都明白,当时心情不好,但现在好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刘老板笑着道。

“老刘,你发现别人换了你的银元之后没出去找一下吗?或许还能够找到那人呢!”

光头男人突然间想到了啥,问他道。

“我当然出去找了,不过这么多人,并没有发现他。

另外要是真找到,人家多半肯定不会承认,反咬一口也有可能。”

刘老板又一次苦笑了下。

他说的很客观,只要不是现场抓住,人家掉包后肯定不会承认。

这情况“作案之人”也能够想到。

“那你把这枚银元放到经常能够看见的地方,以后每次看见它,都能提醒你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光头中年男人笑着提醒。

“我就是这样想的!以后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几人又聊了几句,又有顾客选好了想要购买的东西。

这次是一个青花瓷大盘。

盘子的工艺为青花留白,图案是寿字缠枝莲花卉,年份清朝仿明国时期。

“老板,这个大盘子多少钱?”

顾客拿着盘子问价道。

“2000块钱!它是清朝时期的盘子!”

刘老板看了那边一眼,回话道。

这个年代的古玩店或者旧货市场,是有一定数量真货的,往后随着铲地皮的人越来越多,真货越来越少。

特别是那些稍微高档些的东西,基本上没有真货。

与其相对,制作假货,也就是工艺品、高仿越来越多,这就让地摊上看到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假的。

“包真吗?包真的话我就买了。

我是怕钱花了,买的东西却不对,那样很影响心情。

说实话,我是个新手,才接触古玩。”

顾客又说道。

“包真!你觉得不对,尽可能让懂行的人帮你看看,确定真假后再购买。”

刘老板再次说道。

“能写个字据吗?”

对方说道。

“写了没用,任何开店之人,东西卖掉拿出店铺,再拿回来店里是不退的,因为很可能被掉包,我这样说你应该能听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