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劳动力问题
李惠琴继续道:“再减去每月 50 万的人工成本。?看?书x屋% ·免?)±费·=2阅?读%°”
“还有鸡舍维护、饲料采购、防疫药品等费用……”
“每个月的净利润其实没多少,回本周期会很长。”
牛大壮听得很认真,等李慧琴说完,他却摆了摆手:
“你这么算太复杂了,咱们别纠结前期总投入。”
“就说一只鸡从孵化到出栏,扣除直接成本,能赚多少钱?”
“直接成本的话,一只鸡苗加上饲料、水电,大概 8 到 10 块钱。”
李慧琴随口答道:“但这只是直接成本,没有计算其他。”
“比如前期鸡舍建设、设备采购这些固定成本还没分摊呢。”
“最关键的是,规模这么大,我们必须考虑回本时间……”
“分摊什么?” 牛大壮打断她,掰着手指头算起来。
“一只鸡成本 10 块,卖 120 块,那一只就能赚 110 块啊!”
“我算术不好,但这个账肯定没错,赚这么多还想怎么样?”
李慧琴无奈地苦笑:“大壮弟弟,账不是这么算的。”
“固定成本也是成本,要是不算进去,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本?”
“而且实际销售中,价格未必能稳定在 120 块。”
“万一市场波动,利润空间还会压缩。?看?书¢£,屋??? ÷?更ˉ新?最~/快±%<”
“那有什么关系?” 牛大壮满不在乎。
“三个月后每月出栏 15 万只,每只赚 110 块,一个月就能赚 1650 万。”
“用不了两个月就能回本,剩下的不都是纯利润?”
李慧琴感觉自己被牛大壮绕进了死胡同,她揉了揉太阳穴,耐心解释:
“您忽略了很多变量,比如 1000 个鸡舍不可能同时投入使用。”
“建设、鸡苗孵化都需要时间,得循序渐进;”
“而且几十个人管理 1000 个鸡舍,根本忙不过来。”
“后期肯定要加人,人工成本还会增加;”
“还有瘟疫风险,一旦爆发,可能会面临全军覆没,这才是最大的损失。”
这些都是李惠琴过往养殖中遇到过的问题,也是大型养殖场最棘手的难题。
她之所以能在沿海把养殖场做起来,靠的就是精细化管理和严格的防疫措施。
但即便如此,也不敢保证万无一失。
牛大壮其实也考虑到了这些问题。
只是他有自己的 “秘密武器”—— 灵雨术。
只要定期用灵雨浇灌养殖场,不仅能净化环境、减少疫病。
还能促进鸡苗生长,缩短养殖周期,关键还能提升野山鸡肉质。
但这个秘密他不能说,只能在心里盘算:
有灵雨术加持,瘟疫问题基本能解决,养殖效率也会提升。`j^i`n*j′i*a¢n-g/w?x-c¨.,c`o~m\
所以,说半天,李慧琴担心的很多问题其实都不是事儿。
至于销售,他也有自己的计划,牛大壮当即说道:
“销售方面不用愁,桃源超市可以增加野山鸡的铺货量。”
“在营销方面,我们可以适当降低单价,薄利多销;”
“桃源酒店可以推出以野山鸡为核心的特色菜品。”
“比如清炖山鸡、山鸡火锅,肯定能吸引顾客。”
“等口碑打响了,再拓展外地渠道,慢慢把‘桃源野山鸡’的品牌做起来。”
见牛大壮态度坚决,李慧琴也不再争辩。
她知道老板已经拿定主意,自己能做的就是尽量把管理做好,降低风险。
“那行,咱们就按您说的来。不过 1000 个鸡舍不用一下子建完。”
“我建议分阶段推进,一年内建成,每个月建 100 个。”
“这样既能保证建设质量,也能让管理团队逐步适应,降低运营风险。”
“也好,那就按你说的办!” 牛大壮立刻同意。
他转头看向一直没说话的李欣怡,一字一顿说道:
“老婆,建鸡舍需要人手,你在群众大会上统计一下。”
“看看有多少人愿意来养鸡场做工,优先录用桃源村的村民。”
李欣怡皱了皱眉,语气有些无奈:
“老公,不是我泼冷水,现在村里能调动的劳动力真不多了。”
“桃源酒店招了一批,蔬菜、药材基地用了一批。”
“龙虾和石蛙养殖场建成后,肯定又占了不少人手。”
“各家各户还要留人种地、处理杂事,能来养鸡场的人寥寥无几。”
牛大壮愣了一下,他没想到劳动力会这么紧张。
桃源村有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但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
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能干活的本就不多。
现在各个项目一分摊,确实没多少剩余劳动力了。
“那就动员外出打工的人回来!” 牛大壮有些急躁,提高了声音:
“咱们给的工资比外面高,还能在家门口工作,照顾家人,肯定有人愿意回来!”
李欣怡凝视着远方的村庄,轻轻叹了口气:“我尽量试试,但你也别抱太大希望。”
“有些乡亲在外面待久了,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不愿意再回村里;”
“还有些人担心村里的项目不稳定,怕干不了多久又要失业,所以不一定愿意回来。”
牛大壮沉默了,他一直以为只要给乡亲们提供好的就业机会。
大家就会支持村里的发展,却忽略了人们对稳定和生活环境的考量。
这不仅是桃源村发展的阻碍,也是很多乡村在振兴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难题。
如何留住人,如何让外出的人愿意回来,这比建几个养殖场、开几家酒店更难。
太阳越升越高,气温也比清早的时候高了好几度。
不过三个人各怀心事,没有谁提出先行离开。
李慧琴认真琢磨着鸡舍建设的细节。
李欣怡在盘算着如何动员村民。
牛大壮则望着远处的山林,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要想让桃源村真正发展起来,光靠建项目还不够。
还得解决人的问题,让乡亲们看到希望。
愿意留下来,一起为家乡的未来奋斗,这才是关机。
“不管怎么样,咱们先试试。” 牛大壮终于开口,语气坚定:
“群众大会上,把养鸡场的规划、工资待遇都跟大家说清楚,让大家自己选择。”
“只要有人愿意回来,咱们就欢迎;不愿意回来的,也不勉强。慢慢来,总会好起来的。”
李欣怡和李慧琴都点了点头,虽然面临很多困难。
但他们都相信,只要齐心协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最后是牛大壮打破了沉默:“好吧,这事儿落实了,你们先回去吧!”
“顺便在桃源学校吃个饭,让唐芳校长给你们做就行了。”
李欣怡和李惠琴一愣:“那你呢?不去吃点么?”
“我和丁晓丽对接一下龙虾和牛蛙养殖场建设。”
牛大壮摆了摆手:“再说我还不饿……”
“你不饿,我们也不饿,那就一起和丁晓丽对接好了。”
李欣怡和李惠琴对视了一眼,并没有选择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