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暴力女知青13

在这个年代,只要订婚了,在众人眼中那就是夫妻,张谷雨每天都美滋滋的,长歌去上班,他就去长歌家里给她收拾屋子,洗衣服,做饭,贤惠的像个小媳妇。`l^u_o¢q`i\u.f_e?n¢g~.¢c^o¢m′

长歌也会在休息的时候去打个野鸡野兔之类的,给张谷雨补补身体,实在是太瘦了。

起初大家看到这对组合,都很新奇,标准的男主内女主外,但日子久了,大家也就习惯了。

张谷雨在长歌的投喂下,也渐渐的强壮起来,不再是风一吹就倒的弱鸡,人也越来越开朗。

不忙的时候,长歌还会陪他去挖野菜,钓鱼,回来一起做饭。

这天晚上,张母躺到炕上,跟张父说着话。

“当家的,你有没有这种感觉,这老五不是娶媳妇,而是嫁人了?我总感觉这许知青不是儿媳妇,是姑爷。”

张父被张母的话惊的呛了一口烟,差点把肺咳出来,但仔细一想,好像没毛病,这老五真是越来越娘气了。

“自己知道就行了,千万别往外说。”张父无奈的说道。

外面那些人怎么说的,他也不是不知道,只是小两口自己都无所谓,他们做家长的又能如何?以后的日子是小两口一起过,只要能过好,管那么多干嘛?

而且小儿子越来越不着家,都恨不得住到许知青家里,这事还得提醒一下,别再整出人命来。x齐?盛<-小&说^网?+ -e?已#发)._布??>最~/¥新?¤!章?!节÷]·

“你明天说说老五,这天天的往许知青家跑,比上工都积极,天不黑都不带回来的,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万一要是把持不住,整出人命来,好说不好听。”

张母一想,可不是咋的,看来还真得上上心。

“要我说啊,年底赶紧给他们结婚,年纪不够就先办酒席,等够年纪再扯证,万一哪天怀上了怎么办?”

“我看行,这老五的心啊,早就不在家里了,赶紧给他们办婚礼,那股子粘糊劲儿,我都没眼看。”张父嫌弃的说道。

老两口说着话,隔壁的张谷雨也在梦里娶媳妇呢。

跟长歌在一起,让他非常放松,有时候他都怀疑,媳妇是不是知道自己的来历,哪怕有时候他表现的有些格格不入,可媳妇就跟瞎了似的,一点都看不见。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现在很幸福,虽没有锦衣玉食,却有良人相伴,比那冰冷的后宅更让他喜欢。

张谷雨这人是有点恋爱脑潜质的,他现在看长歌,满心满眼都是爱慕,对这个全新的世界,也没有了往日的慌张,不用他生孩子,不用担心妻主纳侍,一妻一夫,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就算吃穿粗糙,没有人伺候,可是也自由啊,不用去算计,不用费脑子,多好的世界啊!

长歌自然也满意,养家对她来说很简单,有个贤惠的小娇夫,每天做饭洗衣料理家事,她也轻松的很,还能时不时的调戏一把,看着小兔子炸毛,确实挺美的。?萝′?拉$小,说d ¢a追|?最??o新|{1章£¥节?tu

68年是非常不平静的一年,知青下乡由自愿转为强制,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无法安置工作,尤其是“老三届”毕业生最多,为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开始大规模下乡。

也是这一年,农场正式改为建设兵团,采用“团-营-连”军事编制,原农场分场改为营,生产队改为连队。

农场职工转为“兵团战士”,实行“屯垦戍边”政策,既从事农业生产,又承担边境防卫任务。

大量的知青补充,成为主要劳动力,参与开荒、播种、收割等工作,给这片黑土地注入了新鲜血液。

张谷雨看着长歌领回来的制服,有些担心的问道:“长歌,你们会不会上战场?”

“不会,我们只是后勤保障。”长歌知道他担心什么,安慰着说道。

她现在隶属于18团一营三连。

“我听他们说,好像又要打仗了是吗?”张谷雨又问。

长歌点点头,摸了摸他担心的小脸,“不用担心,北边不过是瞎蹦哒,他们不敢打过来的。”

也不知道他信没信,但长歌自己知道,她说的就是事实。

在秋收之前,他们营一共来了800多名知青,人数增长近一倍。

别管是住宅区还是工业区,都迎来一次大基建,建砖瓦营房和宿舍,还有粮食加工厂等厂房,还有养殖场。

长歌也趁着这个机会,打了结婚报告,这样

的话,他们就能分到宿舍,简单的吃了一顿饭,宣誓、背语录,唱红歌,就算结婚,在这个时代,长歌也无法给他一个盛大的婚礼。

张谷雨倒是接受良好,相比于那些抱着被子就住在一起的人来说,他至少还有一个简单的仪式,还挺新鲜的。

当大家从光线黑暗的地窨子,搬到明亮的砖瓦房后,秋收也开始了。

老场工们早就习惯这里的农活,可新知青们看着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垄沟,都有些傻眼。

“这…这么长?我一天能回来吗?”

“这垄比我命都长。”

“我要是累死在中间,能找到我不?”

一大帮新知青看着苞米地,有些无从下手。

“都看什么看,还不赶紧的,一人一根垄,干到头,今天的任务就算完成。”周强看着新来的知青大声的喊道。

新知识不知道,可老知青和战士都明白,这一根垄就有一亩半地,对于新手来说,确实比命都长。

麦子可以用收割机,但玉米、高粱和大豆这些,都是人工收割。

秋收可是全员上阵的,就是小孩子都得上工,可以说就没有一个能闲着的。

长歌和张谷雨也一样,平时可以因为身体不好请假,但秋收不行。

好在大家都知道张谷雨身体不好,给他分配的活计是在场院扒苞米。地里的苞米都是带着叶子运回来的,然后再把叶子扒下来。

这个活计是最轻松的,别的队里只分给老人、孕妇和孩子,大家伙坐在场院,围着苞米堆,一边扒苞米一边聊天。

扒下来的苞米锤要晒干装仓,叶子则留着烧火,或者编一些蒲团、席子之类的。

长歌所在的三连,都是知青,张谷雨在结婚后,也归在三连。扒苞米的众人,就他一个大男人,其他的都是女知青,有孕妇,也有带着婴儿的妇人,像赵卫红,带着才满月的小周丰,也在扒苞米。

长歌的任务是运送苞米,开着东方红拖拉机,把苞米装车上,拉回场院。

秋收时节大家都是在食堂吃饭的,有后勤人员帮忙送饭。

有时候还要连夜干活,比如扒苞米这活,就得挑灯夜战,今天的苞米不收拾出来,明天拉回来的就没地方放。

这个时代的月亮特别大,也特别亮,场院里架上电线,挂着一个钨丝灯泡,人们穿着棉衣,嘴里说着话,手里的动作却不停,那叫一个麻利,当然这是对熟手来说。

对于新知青来说,这活计可不友好,一天下来,指甲疼得要命,都不敢碰,老知青己经学会用工具,比如钉子,新知青完全就是菜鸟,一个个哭唧唧的,却也不敢停下。